潘建宏
摘 要:目前,中國正在大力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積極推動制造業水平向更高更強方向發展。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正是為中國智能制造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為祖國的宏偉藍圖的實施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軍。筆者從事數控專業課教學多年,對該門課程和教學有一些想法,提出來與同仁共進共勉。
關鍵詞:制造;數控;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13-01
李克強總理所倡導的《中國制造2025》這一宏偉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貫徹實施,中國正由制造業大國向智造業強國奮力邁進,也正值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之際。我們必須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智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我們中等職業學校所開設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課程,也正是為實施中國制造宏偉藍圖,培養大國工匠精神及創新精神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為強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筆者從事中職數控技術專業課教學多年,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看法提出來,與大家探討共勉。
一、數控系統雜亂,沒有形成統一強大的國產數控系統
在中職數控課教學中,目前比較廣泛采用的有日本的法那克(FANUC)系統,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系統,及國產的華中數控系統和廣州數控系統。多種數控系統并存狀況給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和麻煩。既要給學生教會華中數控,廣州數控知識,還要給學生傳授法那可,西門子數控知識。因為在當前企業工廠中,也裝備著多種不同數控系統的數控機床。這個多種數控系統并存狀況的形成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以前我們的現代工業化,信息化程度,特別是數控技術方面落后,差不如人。沒有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基本是引進國外的機床及系統,大量的是日本的,德國的,有些是模仿或稍加改進變成我們的廣數系統,華中系統。但經過這些年來我們專業人員的積極探索和不懈磚研,我們的科研機構和技術人員已經掌握了一些數控可編程序控制器(PLC)的結構及性能等核心關鍵技術,某些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時就要形成我們獨有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統一的數控系統,做大做強,形成自己的戰略品牌——中國機床,就像中國高鐵一樣成為又一張中國名片。這就要求對我國的所有數控機床及系統進行升級換代。那時我們就會理直氣壯地給學生講授中國統一標準的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當然這一過程是充滿荊棘的漫漫長路,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二、學校教學和企業生產嚴重脫節,沒有緊密聯系起來
中職的數控技術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數控加工工藝流程,編制加工程序及熟悉機床的結構,性能及工作原理,從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操作,達到中級工能力的培養。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培訓,學生進入工廠實習或工作。學生普遍反映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工廠實際生產存在較大差異,即學校所教的知識在工廠用處不大,還得重新學習。這說明我們的專業課程(包括教材)設置,實訓設備(包括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實訓材料,刀具,量具的使用與工廠車間實際狀況沒有進行有效的對接。我們辛辛苦苦進行的幾年教學沒有得到認可,這也是當今教育的悲哀。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成功的職業教育體系,比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讓學校與企業進行無縫對接,引入企業需求,讓學生進入真實的生產環境,接觸先進的設施設備,使學生接近實踐,接近未來工作的需要,也能使學生較早地接近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作為專業課教師,必須了解以前學生在實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鼓勵學生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師必須經常去實習基地,生產車間掌握生產和實習情況,把了解到的實際問題作為典型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解決。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快速進入社會,進入企業,進入車間打下堅實的基礎。
把數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更加緊密結合起來。既要重視專業理論課的傳授,又要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在數控技術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還是模塊教學法,都是在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突出實踐性,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在分析加工工藝流程,刀具量具的使用,毛坯材料的裝夾,加工程序的編制等方面,只有親自動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性能及正確操作方法,熟能生巧,也才能做到技術的精益求精及大國工匠精神的傳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