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電子政務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在互聯網時代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水平的不二選擇,電子政務是現代科技在公共管理中的最新應用,具有管理公平性、技術高效性的雙重屬性。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如何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要持續的理念指導。就目前公共管理領域的各種管理理論和理念來看,服務型政府理念可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關鍵詞:電子政務;理念選擇;服務型政府
公共管理作為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的活動不可避免的要運用各種科學技術,從早期的印刷術到如今的OA辦公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二者之間的關系一直都很密切。發展至今,電子政務已經成為公共管理的重要形式,但二者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呢?是不是如同技術管理學派所說的那樣,技術決定行政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歷史的發展已經用清晰的脈絡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絕對不能對公共管理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它只是公共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種輔助手段。為此,電子政務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必須要有自己的理念指導。綜合電子政務的誕生動因、價值源點、服務型政府的戰略性地位、以及電子政務發展對于公共管理效能提升的巨大推動作用來看,服務型政府理念可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一、為何電子政務發展需要堅持服務型政府理念指導
(一)電子政務的誕生動因是組織形態的變革而非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永不停步的,政府總是這些先進技術的積極采用者,然而這一切沒有帶來行政組織形態和行政方式的根本變革。20世紀60年代開始計算機開始在政府中配備,之后幾十年幾乎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員都有一臺計算機,但是在開始這些計算機只是被用來打字計算罷了,其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增強了傳統官僚制的力量,直到這些計算機全部聯網時,行政管理中一項重大變革才姍姍來遲,傳統的官僚制組織形態被打破,多元化組織形態建立。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此次變革變為可能,但是其根本原因還在于現代社會公共事務復雜化、社會力量多元化和官僚制模式本身固有的缺陷。
(二)電子政務的價值源點是“政務”而非“電子”
“三分電子,七分政務”是學界對于電子政務的形象描述,電子政務的核心是“政務”而不是“電子”,其價值源點是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廣泛深入運用,是“電子”與“政務”的結合。其實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人們生活中最早大規模運用是始于商業領域中,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該技術,電子商務應運而生。電子商務雖然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卻沒有給政府帶來實質性影響。此外反觀信息通信技術在政府中運用的早期,由于很多政府門戶網站內容不全面,更新不及時導致了電子政務給人民生活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由此看來只有“電子”和“政務”深層次,廣泛化的密切接觸才能發揮電子政務的應有價值。
(三)服務型政府的戰略性地位決定了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
電子政務建設要堅持服務型政府理念導向的第三個方面原因是服務型政府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種戰略性主要體現在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直接關系到我國政府、社會、企業(市場)、公民的成長與興衰,服務型政府的構建是以上四大主體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1.政府——政府職能演進的歷史趨勢
近代以來,政府職能體系經歷了幾次實質性的轉變,經歷了自由放任主義、國家干預主義時期,但是由于“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的存在,這兩次轉變都失敗了。在經歷了兩次轉變的挫敗后,政府職能開始重新定位,西方國家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這一運動有兩大特征,一是引入競爭機制實現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的有機結合,實現雙方在資源配置領域的優勢互補;二是主張顧客導向,將公民視為顧客,提升服務水平。總體而言,政府職能演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公民和社會團體開始廣泛參與;社會管理方式多元化,市場競爭機制與政府調控制度相結合;政府職能多元化,內部結構開始均衡發展,主張民主、經濟調節、文化建設、社會公共服務齊頭并進。以上這些都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特征。
2.社會——社會轉型期的需要
根據國際上一般共識,當一國人均GDP達到一千美元時,社會發展將進入到轉型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若不能妥善處理社會問題,將會導致前功盡棄。所以這一時期是考驗各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的嚴峻時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這一轉型關鍵時期。社會轉型的主要表現是公共供求關系不平衡,公共供求關系是指公共產品供給與社會公共需求之間的關系,其基本規律是公共供給必須與公共需求平衡。我國轉型期公共供求關系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包括自然環境保護,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安全、食品衛生等各方面的矛盾日益顯現,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給社會安定造成很大沖擊。
針對以上問題政府必須及時采取對策,歷史上世界各國既有因為在這一轉型期變現良好而一躍而起的,也有在敗走麥城,一蹶不振的。前者比如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后者有上世紀的印度尼西亞和眾多拉丁美洲國家,其成敗的關鍵在于政府是否完善了公共服務職能使之與經濟發展匹配,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所以在這一時期服務型政府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學者石國亮認為服務型政府不應該僅僅是我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更應該是我國政府治理的新思維,即服務型政府理念應該成為我國政府的全新思維。
3.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期待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就明文規定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代表大會行使權利,民主集中制是我國各級機關行使職權的根本原則。同時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然而由于文革十年動亂社會主義民主被嚴重踐踏了,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一味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任然沒有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的原因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廣大人民的政治訴求;群眾性團體多由政府包辦,非營利性組織發展受到了政府的嚴格限制,人民缺少表達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政治資源分布不均,精英政治現象明顯。與之對應的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動力卻很充足:生產力發展所、社會分工精細化導致了社會力量的多元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多元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時人們的公民意識、維權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參政議政能力提升;信息和通信技術發展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壟斷,大眾輿論傳媒發展迅速。在公民對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推行服務型政府建設可以有效緩沖社會壓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
4.企業——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并趨向成熟,這一過程中,我國市場經濟內部運行機制與外部發展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就內部運行機制而言有以下方面:經濟制度不變,經濟成分發生了明顯變化。我國的經濟制度依舊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公有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變化明顯,非公有制經濟由當初的必要補充發展到如今將近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于政府傳統的經濟管制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政府有當初經濟建設的參與者和管理者轉變為經濟建設的服務者;資源調配機制趨向成熟,一方面我國繼續發揮社會主義國家在宏觀調控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逐漸放開,市場調節被逐步采用和確立,并成為市場經濟調配的主體。同時加入WTO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市場受國際影響日趨明顯,這說明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風險在增加。這要求政府從經濟制度到經濟發展環境全方位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綜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內部運行機制的變化以及外部面臨的挑戰對于政府轉變角色、轉換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出了強烈的要求。
二、電子政務發展對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
(一)電子政務有利于政府組織形態轉變
傳統的官僚制組織形態從其產生至今已近百年,至今還占據著政府組織形態的主流地位,但是這一現狀即將被打破。這一方面是社會變革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官僚制自身的弊端所致,它缺乏活力和人性化,不利于民主政治的開展;同時傳統上的技術優勢也是名不副實。在政府組織形態由官僚制向扁平化、網格化、多元化演進的歷程中電子政務發揮了重要作用,便捷的信息和通信技術使得科層制的存在失去了意義,它可以確保政府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內獲得來自一線的信息,而強大的運算處理能力使得政府工作人員能從中獲得有用信息和例外信息,從而決定處理方法與程序。
這種組織形態領域的轉變可以帶來以下益處;精簡人員降低行政成本,由于組織存在的基礎將不再是等級而是信息流動,故以前為了傳遞信息而設立的中層管理人員將大大減少,同時由于G2C和G2B中用戶界面的廣泛使用基層人員也將大大減少;加快信息傳遞速度,提高信息傳遞的準確度,排除來自中層人員個人利益或者部門利益的“污染”;政府的適應能力增強,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能及時了解社會動態并作出反應,另一方面電子政務幫助政府提高決策效率,提升了應對例外事件突發事件的能力。
(二)有利于政府服務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政府服務是以政府為本位的,一切都以政府部門的便利、有序開展為原則展開,這是一種單向性、單一性、不公開、不透明的服務方式。服務型政府則是以公民為本位的,宗旨是為群眾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在這一點上電子政務與服務型政府不謀而合,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電子政務可以為公民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式、全天候式服務。這種服務方式有以下優點:人機互動服務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政府效率,一方面是服務時間由傳統的8*5擴大到24*7,另一方面是政府辦事方式將由串行變為并行,一個窗口可以同時辦理多個申請;政府的透明化程度提高,所有的相關文件和辦事流程都會發布在政府門戶網站上,只要照此操作,計算機就會自動運行,減少了黑箱操作的可能;密切了政府同群眾之間的聯系,傳統政務模式下政府沒有有效的渠道也沒有足夠多的人力同群眾溝通交流,而電子政務中各類在線交流系統使政府可以充分了解民意。
(三)有利于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
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物質資源是組織運行的必要條件,這其中信息資源的戰略性地位在信息化時代更是不容小覷。在傳統的官僚制組織形態下實行橫向分工,縱向科層化,條塊分割嚴重,同時對于行政文書的紙質化分類存檔使得大量的信息資源成為靜態的“富礦”,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電子政務則可以改變政府信息資源被嚴重浪費的情況,一方面各級政府、各部門全部上網使得資源廣泛共享,通大數據技術可以挖掘更多信息,為公共管理提供決策參考,從而為群眾提供更多服務,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間界限被打破,協同政務建立,避免了重復建設和浪費,提高了服務效益。
(四)有利于政府人力資源的保值增值
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的低素質是一直以來制約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瓶頸,而電子政務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甚至消除這一桎楛。首先,電子政務對于操作人員本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行政人員必須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需要懂得和掌握一定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其次,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更新換代周期很短,電子政務要跟上時代潮流要求行政人員的素質和知識及時更新。最后,電子政務的人機互動模式懂得密切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聯系,公民可以利用在線評估系統對工作人員的服務做出評價,這一績效評估系統能對行政人員進行有效激勵,促使其改善服務態度,提升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石國亮.服務型政府—— 中國政府治理新思維[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3]呂小剛.大數據時代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構建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5(02)
作者簡介:
周澤磊(1987.9—),男,安徽安慶人,武漢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現工作于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總公司,研究方向為機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