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玲
摘 要:教師都在探索著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打造高效課堂。該文主要從高校教師的教學態度,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手段以及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探討。
關鍵詞:高校教師;一堂課;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上好每一堂課是我們的共同愿望和目標。結合學院舉行了全校教師公開課比賽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感悟,淺析上好一堂課的“十點”體會。
一、教學態度是基礎
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這種影響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在與學生交往、聯系、接觸的過程中,改變和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傾向[1]。教學態度主要體現在是否有教好學生的意愿、準備教學內容即備課、對待教學工作的熱情程度以及關愛學生等方面。在本次全校教師公開課比賽中獲得殊榮的教師幾乎都嚴格遵守了教育規范,做到了在課前查閱大量文獻,充分準備,授課內容嚴謹、充實并層次遞進;課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非常重視學生的參與程度;課后也非常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積極的教學態度不僅會得到同行的認可也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反之,若課前準備認識不足,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課堂浪費。
二、教學目標要明確
教師要進行一門課程的授課,首先要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的重難點等。備一堂課時要注重考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情感態度與個人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有機整合,分析教材,因材施教。一堂好課則更需要清晰合理的教學目標來支撐,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最好展示本堂課的教學成果,讓學生明確這個成果就是學完本次課程的目標,從而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
三、適當的導入不可少
導入是讓學生對課堂有個初步的認識,是一堂課的開端。新穎別致的導入往往能夠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創建良好的課堂氛圍,巧妙地切入課堂教學[2]。導入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可采用回顧上次課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播放視頻資料、生活實例以及案例背景、案例展現等方式引入課堂主題。使用適當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內容組織要層次遞進,有邏輯性
現代學習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認知結構形成、變化和完善的過程。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教學結構,來實現發展學生認知結構的目標。教學內容作為教學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實施與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3]。教師在組織課程教學內容時,要緊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深度剖析教材,將知識點按內在的邏輯,形成一門課程的內容體系。教師在一堂課的內容組織上則可以圍繞因解決一個問題要學習某個知識技能或因要實現某個功能要學習某個知識能力,在內容的安排上做到從最簡單的開始,前后呼應,層層遞進,讓學生有成就感。此外還應重視課堂的延續性,有效引導學生拓展知識觸角,體現課程知識結構。
五、用具體任務呈現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展現,比如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講授、討論等等。教師要營造寬松的課堂學習環境,盡量能針對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彈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將具體的任務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從而呈現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學生明確知道了自己在課堂上要干什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更能做到高效課堂。
六、使用簡練的課堂語言
老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口頭表達、與群體交際的語言,必須具備相當的表現力,闡述知識點時用語要準確規范、完善嚴密、恰如其分;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識點,簡練的課堂語言更是必不可少。
七、教學語調不可忽視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調需要抑揚頓挫;有時為了突出重難點,表達需要急緩有致,輕重適宜。合適的教學語調能讓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與學生交流必不可少
我們應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我們的學生不應該存在所謂的“差生”,只應該是各具智力特點、智力表現形式、學習類型、學習方法和發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4]。作為任課教師,要了解、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上課狀態、聽課情緒、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作業練習情況,甚至關注每個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課堂上,更要強調教學合作互動,師生互愛,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交流,老師親切的表情、幽默的語言、適當的鼓勵不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更有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九、量化的管理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學課堂可以進行量化的管理,如對學生出勤、職業素養、課堂表現、作業成績、實訓室6S管理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價,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職業素養認識,加強自身修養,勇于表現自己,時刻準備著與社會接軌。
十、信息化教學手段
近些年,各地院校積極推動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倡導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推進雨課堂、云課堂、大學城空間等平臺的使用。老師們根據課程所需,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切實為智慧課堂提供了不少支撐。
一堂課的時間僅僅只有四十五分鐘,而課前的準備、課中的傳授、課后的總結遠遠不止。一堂好課是教師辛勤勞動的付出,也是智慧的結晶,充分檢驗了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一堂好課不僅能讓學生獲取新知識,也能提升教師自我水平。因此,每個教師要端正態度,愛崗敬業,時刻想著如何上好已堂課,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參考文獻:
[1]王曉雨.淺談教師教學態度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教育時空,2017,P157-159.
[2]景永帥,張丹參等.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淺談如何上好一堂課[J].衛生職業教育,2017(8)P46-47.
[3]荊亞琴.“結構教學”視野下教學內容的組織[J].小學數學教育,2017(4),P27-29.
[4]高翠英.淺談教師如何上好一堂課—總結督導發現的問題并談幾點建議[J].高等教育研究,2017,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