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鸞
摘 要:學困生轉化工作是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全面提高學校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語文教師應根據學困生具體情況,找準學困成因,積極應對,想方設法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困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實現對語文學困生的幫助和轉化。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困生;興趣;習慣
小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學習,語文學困生面臨的問題也愈加凸顯:兩極分化嚴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學生,已然成了語文學習的“弱勢群體”,而且形成惡性循環:知識“欠賬”較多,存在嚴重的知識漏洞。他們也想學好語文,但是又往往毫無辦法,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升入更高一級的學習,甚至會造成他們學習的終身遺憾。因此,語文教師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學困生,應積極找準病根,對癥下藥,促使驅動其實現“自能發展”,這也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要切實解決學困生問題,首先要找到具體成因:
一、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學困生成因分析
可以說,學困生的成因是非常復雜、多面且長期的,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方挖掘尋找學困生“病根”,找準切入點,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切實解決學困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原因如下:
1. 家庭原因
陶行知先生的和諧家庭教育觀告訴我們,家庭作為社會的單元和細胞,承擔著培養下一代的重大責任,家庭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和作用,教育應該以家庭生活為中心,通過家庭生活來進行,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整個生活教育都應該是和諧的,讓孩子過和諧的生活,接受和諧的教育。父母原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很遺憾的是,在當今社會許多學生的家庭,都存在著以下不“和諧”的因素:一是因學生家長的道德水平和學識有限,沒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學習不是特別重視,晚飯后的時間不是打麻將就是看電視;二是家長與子女的溝通過于簡單甚至粗暴,相互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交流,存在嚴重的代溝,孩子出現學習問題,不是耐心幫助孩子查找原因,而是劈頭蓋臉一頓訓斥,造成孩子學習的對抗心理;三是一些父母作為監護人,忙于生計,疏于管教和關心孩子,很少甚至不檢查孩子作業缺少家庭教育的監督管理作用。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性格和修養,是導致學生走向“困”境的原因之一。
2. 學校和社會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學校與社會也有著一定的責任。現行的學校教育和班級管理存在一定缺失,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的部分愛好受到壓制;唯分數論導致部分教師覺得學困生拖了班級后腿,進而冷眼相向,社會上的“讀書無用論”和“只要會電腦打字就行,不用在乎手寫,沒人看”的論調,也對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以很大的沖擊,由此形成學習的“困境”。
3. 學生的心理原因
經過仔細對比研究發現,很多語文學困生的心理具有兩面性:他們有學好語文的內在需要,但又時常埋怨自己腦子笨,學不好;他們渴望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卻又缺乏刻苦鉆研、獨立思考的良好品質,遇到問題就想依賴老師和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也渴望改變自己的面貌,希望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能夠“出彩”,卻又極端不自信,怕出丑、怕同學取笑。
當然,除去這些主觀原因,還有些客觀原因,比如有部分學生是轉學生,以前的基礎很薄弱,確實跟不上現在的教學節奏和教學進度等,這也是造成語文學困的原因之一。
二、 針對成因,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一門學科具有了一定的興趣,就會調動起內在的積極性,自主參與教學活動,能夠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具體方法可以進行如下嘗試:
1. 巧妙設計課堂導語,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優美動人的課堂導語,猶如敲擊在學生心靈上的第一個震撼的音符。很多名師都注重課堂導語的設計。優秀的語文課堂的導語應做到富有情感、簡單明快、詼諧幽默,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和吸引學生的興奮度和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課堂開始之初,就興趣盎然。導語設計還可以借鑒謎語、歌謠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設置懸念,帶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2. 巧妙運用多媒體,多角度刺激學困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普及。因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文學性,很多課文,特別是意境優美的古典詩詞,很適合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授課,多媒體教學具有聲、色、光、畫的獨特效果,有鮮明的視覺沖擊和表現力,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學不知其累,不覺得學習是一種苦差事,有種類似游戲的感覺,會加大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3. 巧妙運用鼓勵和贊揚,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應該有學困生的參與和聲音。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心內應該有學困生的地位,適當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大膽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滿足學困生的成就感,也可以適當給予學困生小組交流中的簡單任務,督促其積極參與,獲得鍛煉的機會。可以說,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保持細微的觀察力和耐心,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這個閃光點只是小小的一個詞、一個句子,教師都應當客觀實際地給予表揚和鼓勵,由此樹立學困生學習的信心。
4. 巧妙結對幫扶,樹立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和學生之間因其為同齡人,具有先天的溝通優勢。可以巧妙開展結對幫扶,樹立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困生通過結對幫扶,發現其實優秀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也很簡單,搞好語文學習并沒有想象的那樣難,同時,這樣的幫扶,也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打消學困生的自卑心理。
培養了學習的興趣,意味著語文成績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endprint
1. 養成預習課文的習慣
預習是對語文課程內容的預熱,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自己不會的、不懂的地方,便于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可以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地調高復習的質量。
2. 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
課堂是獲得知識的“主戰場”,學生要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對自己有所約束和要求,教師也應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關注學困生,防止其走神分心。
3. 養成復習的習慣
復習相當重要,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復習:比如當日復習、單元復習、循環復習等多種方式進行,把所學的知識吃透、學透。
4. 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促進語文學習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對提高語文成績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對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終身受益。
具體到語文教學工作中,轉化學困生是教學的重要任務,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 愛護學生,德育為先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在對學困生進行教育的時候,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高學困生的道德覺悟和上進心,培養學困生是非觀念,必須堅持正面誘導,以理服人,切忌簡單粗暴,以勢壓人。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2. 蹲下身子,尊重人格
保護好學困生的自尊心,促使其學好要強,自尊心是一個人非常寶貴的財富,它關系到學生的人格。教師應放下身段,蹲下身子,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3. 切實關心,樹立信心
樹立起信心,是提高語文學困生成績的重要步驟,也是關鍵。教師要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取得的成績要立即肯定,又要適時提出新的目標。在班級工作中要有意安排一些適合他們干的工作,還可以讓一些取得進步的學困生介紹經驗,發揮作用,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進步的內在潛力,確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只是“恨鐵不成鋼”,而需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不失時機的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繼續前進。
提高語文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期間甚至會出現反復等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家長等形成互動,共同努力,給學困生以時間和希望,切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樹立信心和勇氣。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吳永鑫,中學生違法違紀現象的教育對策——優秀論文集,陜西:中鐵一局集團教衛處,2004.
[3]劉志選,幫助和教育學生的方法——班級管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