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瑋榕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讓他們去發現、理解、運用的,科學實驗在科學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科學實驗的效率呢?本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構建有序的實驗課堂常規、如何挑選有效的實驗內容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科學實驗;興趣;課堂常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42-02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讓他們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可見,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開好科學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那么,怎樣才能使得科學實驗課更加有序有效的進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興趣,做好實驗鋪墊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這句話明確地指出了興趣對科學實驗教學的成功起著定向作用。的確,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因此,科學實驗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對其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那么,如何保持和提高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呢?我想,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1、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個有趣的情境,可以產生問題,可以激發好奇心,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狀態,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時,我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小毛驢馱著一袋食鹽過河,河水淹沒了食鹽,等它過了河之后,覺得身上輕了許多。請問,這是為什么呢?由此同學們紛紛發言,引出“溶解了”“化在水里了”的認識,從而很自然的引入本課的學習。另外,可以作為創設情境的方式還有如極具趣味的游戲、引人入勝的故事、貼近現實的生活問題、生動形象的實物情境、設有懸念的實驗等。所以一個好的情境,不僅是教學的開始,更可以說是實驗教學成果的一半。
2、親身參與到實驗,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實驗課學習的中心環節是探究,在此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在進行適當引導的情況下,要讓他們真正的參與其中,在明確實驗的方向與方法后,能夠親自動手、獨立支配材料、充分發表自己見解、互相交流,獲取親自探索的空間與自由,親身經歷科學的過程。這樣才能在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時,又讓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學習、動手能力的訓練、良好科學態度的養成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更起到了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3、多變的教學形式,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課的獨特性及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科學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要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能用單一的方法,固有的模式來禁錮學生,而是要綜合應用多變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對科學世界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不同教學形式的變換,如選擇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或學生獨立操作、用多媒體展示實驗現象的動態過程、實驗場地的合理選擇等方式。
二、落實課堂常規,規范實驗行為
實施新課程以來,新的教學理念指引著教法和學法的變革。我們必須把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時時放在心上,提高每節課的有效性,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合作性、探究性。要實現這樣的變革,就勢必要讓教師、學生養成規范的實驗行為的情況下進行實驗。
1、明確要求,有的放矢
(1)、明確實驗目的
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實驗很難得出最終的實驗結果,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是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而掌握規律,只有明確了目的,實驗過程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學《云的觀測》一課的室外觀測活動中,應該讓學生明確了解此行的目的是對云的相關內容進行觀測,然后根據云量、云的高度及形狀,對云進行分類和判斷。如果只是為了實驗而實驗,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會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隨著性子觀測,以玩的態度對待實驗,浮于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是不會獲得科學知識的。
(2)、明確實驗要求
實驗課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基礎上學習的過程,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又具有好動的特性,當他們已經進入實驗的時候,他們已經很難再靜下心來聽教師講解實驗要求了,所以在開始實驗之前使學生明確該實驗的具體要求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重要舉措。這里的實驗要求包括對該實驗的具體操作要求和課堂紀律要求。
2、方法得當,有效交流
(1)、及時介入
做實驗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有的時候學生或因為實驗本身或因課堂組織的問題而存在吵鬧的現象,在課堂“鬧”的開始階段,教師應及時介入,否則就會影響交流的效果,還助長了學生看似“自主”實則散漫的行為。
(2)、多向溝通
交流環節,教師首先應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盡量面向全體同學,試著讓更多小組間、學生間進行評價、質疑或補充,避免一對一的交流形式。其次應規范學生交流行為,做到小組活動輕聲細語,班級交流聲音響亮,同伴發言專心聽,若有補充再發表等。
三、依據實際條件,精挑有效實驗
1、實驗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實驗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鍛煉培養學生的思維,因此在安排科學實驗時必須關注學生思維特點。由于受知識經驗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還較低,尚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特別是他們的觀察還缺乏精確性、順序性、深刻性,對于實驗獲得的結論還不能進行有效的整合與認識,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實驗安排時有所考慮。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溶解》一單元時,教材安排的課時順序是第三課時《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第四課時《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據此學生的認知順序是固體-液體-固體-氣體,這樣的安排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假若在實際教學中將這兩個課時對調,學生的認識順序就變成了固體-氣體-液體,這樣將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觀察總結。
2、實驗選擇要有實效性
進行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更加直觀的獲得科學知識,但是,如果所選擇的實驗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浪費時間了。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一單元中,教材要求學生親自種植鳳仙花,使其在種植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了解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在每個階段都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測量、記錄和比較來描述植物的變化,并用統計圖表、列表、畫圖等適宜的方法處理相關的信息。但是,此處存在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鳳仙花的生長周期(3~4月播種,6~7月種子成熟)貫穿整個學期,長時間的任務不但對學生是個嚴峻的挑戰,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完不成。
3、實驗選擇要聯系當地的自然條件
作為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在選擇實驗內容、實驗對象、實驗方法時,如果能做到不局限于教材,不僅可以較好的完成探究活動,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指的是教師在選擇時不僅要從知識的角度、學生的角度考慮,也要從學校和周邊環境去考量,要全面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做到心中有數,并因地制宜的進行選擇,這樣方可如魚得水,運用自如。如我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時,可充分利用班級衛生角、學校垃圾回收站進行觀察,對學校保潔人員進行采訪,同時本校有不少學生的家長是做環衛工作的,特別要督促這些孩子及其他同學進行了解記錄,甚至是慰問活動,此舉不僅讓學生近距離的掌握了有關環境與我們生活的相關知識,還能促進同學間、同學與父母間的交流,獲得知識的同時,更使學生了解了勞動者的辛勞。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
[2] 郭月俠《增強教學的實效性》【J】《科學課》(湖北教育)2014.2
[3] 許萍萍《如何抓好課堂常規》【J】《科學課》(湖北教育)2014.2
[4] 吳志樵《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M】 遼海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