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樹亭
摘 要:小學語文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為學生打好基礎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注意事項
一、 提高教學準備的高效性
(一) 備學生。追求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堅持做到,學生能做的堅決讓學生自己做,不能越俎代庖。因為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確實是在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動手和動腦的基本能力,也是在為我們以后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預想到學生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手把手教學生的準備。教師在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根據學情有的放矢地進行備課。
(二) 備訓練。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和設計課堂練習。下發訓練教材前,教師必須先自己做一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做到講練結合、精講精練、當堂訓練、快速反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
(一) 提高自身語言水平。學生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可以不斷探尋真知,啟迪智慧,享受快樂,這樣的語文課才有語文味。所以,教師的語言能力會對整個課堂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更會直接影響到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因此,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合理使用各種生動、優美的語言,帶給學生美的享受。
(二) 豐富自身情感。語文課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教師就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情味”,將形象思維、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相結合。而教師豐富的情感就是啟發學生思維、體驗的觸媒。所以,為了增加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教師還要注意豐富自身的情感。只有教師擁有充沛的情感,才能使整個課堂充滿感情,并積極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更好地滋潤學生的心靈。
三、 不賣關子,在輕松中踐行簡約之美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入手,從學生已經具備的認知結構出發,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遴選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以學生喜歡的策略引領他們進行語文學習。
四、 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客觀存在的規律。教師切不可違背這一規律,一廂情愿地“牽引”學生跳躍式發展。否則,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反而會讓學生在挫折中折戟沉沙,喪失信心。因此,教師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領學生由淺入深,走實每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五、 有效使用多媒體
我們可以這樣做:一是根據學生的回答和預設中充分考慮到的課堂生成制作帶有超級鏈接的課件,消除課堂過重的引導痕跡。二是帶有統領性的問題可以出示在課件上,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一些零散的問題不必一一羅列。要讓學生學會看課本、用課本,在文本中自主地提取有效信息,而不是直接在課件打出已經由教師甄選好的答案或語段。三是有效地利用語言直觀、圖片直觀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而不是不加選擇,只要跟文章沾邊就放在課件里,破壞語文課的語文味。四是課件的制作和運用應該注重語文雙基的落實、文本重難點的凸現,簡簡單單教語文,踏踏實實求落實。五是要注意課件的呈現,由于時間、空間限制往往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不下印象。對于文章的重點、難點應該設計一些板書,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課文。
六、 要注重教學的過程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注重學習者對所學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的差異肯定存在,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學習《晏子使楚》《將相和》(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這類課文,教師要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只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
七、 品讀語文語言
語文本身即是一門語言學科,具有語言化的本質特點。語文課就是在教師創設的優美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品味精妙的語言,釀造出課堂的語文味。例如,議論文的語言十分嚴謹,而詩歌的語言卻特別的優美動人,各有各的“味”。因此,通過對語言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可以有效增強課堂的語文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推敲語言,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探究語言的意蘊與妙處,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的感悟能力??傊?,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教師應讓學生認真辨析字詞、揣摩文句、誦讀篇章,通過品味精妙的語言去感受作品的語文味。
八、 豐富朗讀內容
所謂豐富朗讀內容,并不是內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內容適當的基礎上,爭取多樣化,增加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內容,同時要注重朗讀內容的針對性。只有朗讀內容健康、活潑,才能提高學生朗讀興趣,從而提高朗讀的有效性。如低年級可以選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童話、寓言、兒歌、童謠、古詩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識來豐富朗讀教學的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課本知識只是打開通往知識世界的大門。在教學中要以一篇帶一片,擴大朗讀范圍,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
九、 課后反思,追求發展課堂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誰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課的優點和缺點,分析自己跟學生的相互關系中的問題,那他就已經取得了一半的成功?!睂τ诿恳晃唤處煟斔贤暌还澱n后對這節課后的感受,肯定會比課前備課的感受更為深刻,更能從中體會該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因此,教師課后反思自己的備課與課堂教學,記錄自己的感受、體會、評價及修訂(再備課),總結積累教學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