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玉琴
摘 要:低年級學生作為低齡小孩,心智還處在幼稚階段,易于受外部因素激勵和感化。教師在寫字教學過程中,就要特別重視這種心理疏導效應,從寫字興趣上、寫字習慣上以及運用科學手段來培養學生樹立提筆練字的良好意識。
關鍵詞:重視培養;良好習慣;培養品質;強化控制;抓好向導
一、 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
通過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能夠為課堂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其中又尤以小學低年級為重。為進一步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教育者必須制定具體的預習目標與策略,加強對學生的監督與檢查,并及時給以其輔導講解。同時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實際特點,還應該進行系統的課前預習訓練,并以鼓勵的方式調動起主觀能動性。
二、 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
學會傾聽,并主動思考是保證課堂教學成效的必要條件。對此,教育者必須加強對學生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通常來說,上課認真傾聽大體涵蓋了看、聽、想與做四大部分。其中看也就是看教育者的板書以及肢體語言;聽也就是傾聽教育者的講解與同學對問題的回答;想則是根據教學內容與師生互動進行自主思考;做則為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實踐聯系。為促使學生養成上課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教育者應該從基礎入手,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傾聽并從中提取有用信息。另外還應該讓學生根據傾聽環節中獲取的信息,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之中,繼而以聽-想-說三維一體的方式,不斷加強實踐練習。以此在構建活潑課堂環境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
小學生的在校時間大部分用于課堂,由此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為實現這一目的,教育者首先必須做到關心關愛學生,尊重其受教育主體的地位。其次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化差異與多元化需求,結合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創設活潑的課堂情景,以此通過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以加強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要讓學生明白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是尊重別人的一種表現。
再次還應當建立健全的獎懲機制,盡可能以激勵的方式給以學生適當的評價。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觀察,對習慣良好的學生給以適當的表揚,并鼓勵其繼續保持。反之在行為習慣不良且多次教育不改的情況下,也應當給以適當的懲罰,確保學生能夠學會傾聽,提高其學習參與性。
同時也可利用多媒體演示一些偉人小時候如何學習聽講的故事,來潛移默化大家的行為,用榜樣來帶動整體,促進每個同學不斷進步。
三、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問題意識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求學之路乃至未來的人生都有著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其開拓進取意識的樹立。對此,應當教育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學會不懂就問,不要不懂裝懂,對不懂就問的學生要及時表揚,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表達出自身不同的見解。由此在教育優秀學生時,更需要鼓勵其質疑問難。在學生問題意識還較為淡薄時,教育者應該制定行之有效的設疑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在實際數學課程中,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應該讓學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礎之上,對其原理加以深入認知。
以“兩種”分發的教學為例,教育者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先準備好10根小棒,并且在課上讓學生將其以一根一根、兩根兩根、五根五根地進行均分,讓學生對每種分發對應的份數以及每份小棒數目進行記錄。而在分小棒的過程中,基本上涵蓋了平均分與包含分兩種分法,雖然結果一樣,但所蘊含的數學意義卻有著性質上的差別。借助這一模式,不光能夠讓學生對自身的既有除法知識體系加以鞏固,還能讓學生進一步加強對等分除與包含除的了解,這就給學生解答相應的除法類實踐應用題目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另外,在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引發學生針對數學現象進行自主思考,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以此在培養其信心的同時,促使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
四、 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通過學生的作業,教育者可以對學生的態度與知識掌握水平加以了解,這也是接下來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參考。由此必須培養學生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并不斷規范其書寫格式,發揮出作業本身的效用。而總的來看,良好的作業習慣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1. 規范的書寫姿勢。教育者應當在學生入校之日起,就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確保其能達到“三個一”標準。
2. 工整、規范的數學書寫格式。應當端正學生態度,培養其數學格式意識,尤其需要確保數學符號與步驟的正確性。
3. 獨立思考審題。應該通過審題,提高學生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培養其嚴謹的學習態度。同時引導其靈活地選用正確的算法,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
4. 認真檢查,及時改錯。如:在計算中,不要抄錯數,不要計算錯。計算后,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同時整個過程要寫得工工整整。
五、 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知識雖然高于生活,但畢竟來源于生活。由此,教育者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時,應該從數學生活化入手,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將生活中具象化的事物轉化為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以此促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以此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數學應用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在學完加減法估算內容后,設置相應的實踐類作業,讓孩子在陪家長逛超市的過程中,根據所購買貨物類別、數目及其單價,估算所有貨物需要花費的金額。以此讓學生發現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其應用數學理論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是一項歷時彌久且頗為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的教學積累。由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充分結合現有資源,采用多種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進一步加強對教學環節的過程控制,以此在提高課堂教學實際成效的同時,為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畢竟,只要我們教育得法,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更會讓好習慣伴隨每個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教學參考.
[3]金建華.好習慣伴我成長[M].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