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霞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作了如下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文認為,真正的對話應該包括正確解讀文本、師生獨立思考與自由表達這幾個方面,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語言的訓練,更應該是思維的訓練。
關鍵詞:語文教學;對話;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187-0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受和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不能把自己或權威的解讀直接灌輸給學生,而要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進行對話。這種理念可以說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突破,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有些老師對傳統單向式的教學矯枉過正,凡是學生提出的意見都一概尊重,一概肯定,缺乏正確的價值導向,導致對文本的任意解讀;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只局限于對文本的正確解讀,只引導學生去揣測作者的意圖,卻沒有鼓勵學生自己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很多老師的課堂中,有且只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卻沒有老師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樣的“對話”還能算是對話嗎?
正確解讀文本是進行深度對話的基礎。那么,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呢?首先要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區分開來,有些學生很容易用自己對客觀事實的理解來取代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上《愚公移山》時,有學生提出意見說,愚公這個人很傻,他太迂腐,為什么不搬家而要移山!面對這個出乎意料的觀點,老師應該怎么對待呢?如果直接否定學生的意見,而把大家公認的愚公移山造福后代子孫的觀點灌輸給學生,或者批評學生說他歪曲英雄形象,這樣肯定把課堂搞砸了,以后學生再也不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也許很多人會批評這位老師是在扼殺學生的創造力,相反有些老師可能會對這位學生大加稱贊,說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如此情況老師應該怎么處理?我以為,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清哪些是文本所呈現的客觀事實,哪些是作者本身對這個事實的看法與態度,雖然有時候作者沒有直接表態,但也是可以從文章的行文與措辭推測出來的,還有哪些是學生自己對這個事實的看法。
然而,很多時候學生很難可以一下子就能正確理解文本所呈現的事實和作者的態度,人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的經驗為依據,以自己的視角看問題,誤解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有一位老師在上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講到““獨往湖心亭看雪”中 “獨”字如何理解?答:“獨”字充分體現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的心情”時,有同學問,“這么冷的天氣,湖面都結冰了,怎么還滑舟去看雪,后文又有金陵人”,對于這么一個問題,有的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許這位老人實在太郁悶了所以想出來散心。顯然,這位學生不是不理解文本呈現的事實,而是不能理解作者的內心。一個老人在冰天雪地里出來釣魚,這篇文章的語言并不深奧,學生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個事實,但是這個事實背后蘊含的深意是什么,作者想要表達一種怎么的情感態度,學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這是很正常的。如果老師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學生也不會理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料,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情境。
第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本身的洞察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老師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背后的意味。有位老師在上《孔乙己》時就很善于引導學生去咬文嚼字,當然這里說的咬文嚼字并不是死摳文字,而是通過情境的創設與情感的渲染讓學生在與作者的角度置換中體會文本的意味。這位老師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孔乙己便“排”出九文錢。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錢……一處用“排”一處用“摸”,意味有何不同?還有“你怎么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孔乙己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其中“撈”字顯示了問話人怎樣的口吻?“籠”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樣的心態?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不僅僅可以正確解讀文本,而且還能不自覺地學會在自己的語言與文章中也用這樣準確地使用詞語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老師應該讓學生對文本所呈現的客觀事實進行分析與思考,不要受到作者態度的影響,更不能唯作者馬首是瞻。老師可以通過以下兩個策略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一、引導學生找出事實的矛盾點,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初中課文《背影》中,那個小伙子是老漢的兒子,為什么在車站買橘子時父親親自去而沒讓兒子去?像這樣的矛盾的問題,可以很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這跟他們一般的思維經驗產生矛盾,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而且每解決一個矛盾,學生都會有成就的喜悅,同時他們的思維水平也會慢慢地發展。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發散性地去思考問題。還是《愚公移山》這個例子,作者的觀點是從鍥而不舍、造福后代這個角度出發,學生的意見是從眼前利益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讓學生對此開展討論或辨論:愚公的行為可不可取,如何合理安排做事情的步驟……讓學生獨立思考確立自己的論點、搜集資料、尋找論據,還可以嘗試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或者改編故事,這不僅僅是思維的訓練,更是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也許有些老師會認為這樣上出來的不是語文課了,他們認為語文課就應該一昧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讓學生感受語文文字的美與魅力,休會作者的情感。誠然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表達的工具,脫離了思維,語言本身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一個完整的對話理論,應該包括正確解讀文本、師生獨立思考與自由表達這幾個方面,哪一個都不可缺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