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蘭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只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分工,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并給以及時評價,那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小組合作才能真正體現它的作用。
關鍵詞:合作;興趣;分工;互助;評價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初中政治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尤為突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下,將學生按一定要求分成學習小組,通過小組間良性競爭,減輕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培養其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通過正確地價值觀認識自己和評價別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加深理解、學會溝通和懂得包容,學會分享學習成果,使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一、 提高興趣是小組合作的基礎
學習是一種長期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興趣來支撐,那就不能持久。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和困難,在政治教學中必須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善學。特別是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他們的學習就會停留于表面,只是形式上的一種合作,達不到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上第2課《學習新天地》時,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初中生活,并提出我們如何才能享受初中生活并學會學習。眾所周知,初中生正處在人生中變化相對較大的時期,這種變化體現在身體上和生理上的成長感覺,成長是初中生生活的新起點,一片新的學習天地展現在他們面前。因此,不管男生還是女生肯定都非常好奇,我從談論初中生活入手,激發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帶著這種濃厚的興趣參與小組討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小組合作才能真正體現它的作用。
二、 合理分工是小組合作的前提
1. 合理分組
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分成6個小組,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讓每個小組都有好、中、差的學生,盡量減少小組之間優劣,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競爭,增加合作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良好的學習合作效果。
2. 明確組員的角色
為保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出現有的學生無所事事,有的學生從頭忙到尾的現象,就需要明確分工。組內每個成員都要有自己的位置,承擔各自的任務,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置發言人、記錄員、副組長、組長等角色,讓他們明確自己的任務,在合作學習時,應鼓勵這些角色各司其職,人人參與。比如:教授八年級下冊第二課《維護社會公平》 時,針對理智面對不公平這一知識點,我采用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組長負責組織好本組活動,分配任務。副組長負責提出問題:面對不公平的現象我們正確的做法是什么?記錄員則做好小組成員發言的書面記錄。發言人就把記錄員所記錄的全組討論的結果向班級同學陳述。通過明確的分工,小組合作的效率也有進一步提高。
三、 互助精神是小組合作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本組成員共同學習的行為,這就要求全組學生有足夠的團體合作精神。因此,培養小組內部成員之間互助合作的精神就尤為重要。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自學能力強的、理解能力較好的同學可以幫助有困難的同學。這樣可以讓各種水平的學生發揮出他們的能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從而使整個合作學習活動能較有效地進行。如:在教授八年級下第三課《生命健康權與我同行》第二框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時,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習案例思考以下問題:(1)珍惜生命健康權的重要性是什么?(2)不積極珍惜生命健康權會有什么弊端?(3)從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幫助后,大部分學生可以做到不用看書當堂就能掌握本節知識點,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也能較好的理解本節知識點。小組互助有利于調動學習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意識。
四、 及時評價是小組合作的提升
眾所周知,相對于語文、數學、英語來說,初中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程度就比較低。那么要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重視思想政治呢。曾經有這樣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師的期望與鼓勵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喚起學生內心潛在的自我價值意識和對高尚目標的追求。因此,我們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及結束時應當給以適當的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特別注重評價的及時性、實質性多角度、多層次,而且注重評價對象的全面性。比如我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更好的促進小組合作的學習,我采用了每節課比賽回答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獲勝組獎勵一顆星,以半學期為一個周期進行實質性的獎勵。為了本組獲勝,學生間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也更加有意義。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是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必須打破學習的封閉性、倡導合作學習,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號.國家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Z].附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葉瀾主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1.
[3]張卓玉等.現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