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政平
和諧環境,我們的第三位老師
文 呂政平
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把環境作為幼兒園每個班級兩位教師之外的“第三位教師”。“孟母三遷”的教育典范在歷史上廣為流傳,現如今,擇校而居作為優化教育環境的重要方式,已經成為教育永恒的話題。本文從如何創設靈動和諧的幼兒教育環境入手,探討環境這個“第三位老師”對幼兒教育的支持性發展。
第三位老師;教育環境;幼兒教育



如何認識幼兒教育環境是我們創設更好的教育環境的前提和基礎。“教育環境”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學校教育以來,歷史上就鮮活的例子,如“孟母三遷”的教育典范,就是今天的擇校而居,教育環境的優化是教育永恒的話題。從宏觀角度來看,教育環境可以分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從微觀角度來看,教育環境包括三個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環境。在瑞吉歐教育系統中,教育環境有個獨特的稱呼——“第三位教師”。
幼兒擁有好動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樂趣,通過運動熟悉環境、參與環境,動態的事物也是他們的興趣點。新幼兒園也好,舊幼兒園也罷,雖然擁有非常齊全的設施,真正到了用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往往還是不停地抱怨:“怎么沒有這,沒有那的,如果設施再齊全一點,更新再快一點,我們的教育效果會更好……”說實話,我們如果確實沒有能力改變物質教育環境時,就應該選擇改變自己去適應不同的環境,培養全面的自己,使自己變得善于發現,從而更新以往一直以來對教育環境理念固定的思維。環境往往富有彈性和可控性,幼兒與教師可以不斷地進行適當的創新,從而回應教師與幼兒們的需要,讓他們變成主角,主動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網絡。
幼兒的審美能力是指幼兒在與自然環境的接觸過程中感受美,認識美,提高審美能力的過程。幼兒的審美情趣是每一個幼兒教師需要時刻研究的。墻飾的不斷改變可以提升兒童的審美情趣,色彩艷麗、明快,生動活潑的墻面裝飾能夠喚起幼兒的童真童趣,幼兒一走進活動室,必然會感到無比的歡快愉悅。比如,有心的老師,可以將花菜和胡蘿卜制作成花菜姐姐、蘿卜弟弟,也可以制作成比目魚、西瓜、月亮船、輪船等各種造型,提高幼兒的關注度和興趣,幫助他們認識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春天到了,把破土的小草、嫩綠的垂柳、粉紅的桃花、活潑的小動物等等搬進幼兒活動室,瞬間,使幼兒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的婀娜多姿、無限美好。環境的美化有三個方面的作用,可以豐富幼兒美的情感,可以讓他們體驗美的情趣,還可以培養他們最初的審美能力。
“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幼兒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以往,幼兒總是不被老師們信任,看到幼兒做的作品不夠美觀,就直接否定孩子的創意,大大阻礙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當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在幼兒的大腦中瞬間閃現時,教師必須迅速地捕捉到,并給予鼓勵、幫助和支持;當不成熟的行為出現在幼兒探索中的時候,教師最應該做的,是給予理解、寬容和引導;當新構想在幼兒大腦中自發生成時,教師更應該興致滿懷地欣賞、關注和扶持,幼兒如果遇到障礙、沖突或過錯時,教師需了解、點撥和幫助。事實告訴大家:和諧、自由、愉悅、寬松、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游戲生活和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是幼兒高質量生活的具體體現,更是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
利用好環境,是開展好教育的前提,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外在保證,環境如果能夠發揮其應有的最大作用,可以讓幼兒融入其中,并且讓幼兒與環境合二為一,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兩者相得益彰。我們十分重視環境的作用,環境好比幼兒的第三任教師,能讓不同年齡者之間的愉悅關系得到最優化的組織和協調,環境的美好在于其千變萬化,讓活動的可選擇性更臻完善。比如在開發的“樓梯”“廣場”項目中,樓梯、中庭都是孩子們游戲、休閑的自然場所,孩子們能在樓梯上歡呼雀躍,自由爬行,倒立行走,亦能夠在中庭看書休息,娛樂身心。顯而易見,在環境的開發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充分釋放環境的育人潛能,更要能夠讓教育環境與幼兒之間得到充分互動和交融。
“教是為了不教”“管理不是管住你”,老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幼兒園自主學習,自由實踐,幼兒的適應能力自然會大大提升,總之,借用生物學的一句話。“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馬拉古奇的理念應用于教育環境的喚醒、開發、利用、創新,最終是讓每一個幼兒能夠自主學習,自由成長,通過協商、對話、規劃、記錄,協助幼兒自主地開發喜愛的項目。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美]朱莉·布拉德著.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M].陳妃燕,彭楚蕓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