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祖潔
該不該教孩子“還手”
文 蔣祖潔
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家長會產生一個比較明顯的錯誤,他們習慣于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孩子們的行為和表現。例如,用成人欣賞音樂的標準,來衡量孩子們唱得好不好;用價格來衡量某個玩具好不好玩;用言行是否與大人一致來衡量孩子是否懂事等等。實際上,孩子們的世界和大人們的世界完全不同。成人的世界強調“利益”“競爭”,如果“受委屈”“挨欺負”而不還擊,就是“懦弱”和“沒出息”,因此必須立刻“狠狠還手”,捍衛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但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卻沒有這么復雜,因此,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成人的固化的邏輯去評判孩子們的行為。
兒童成長;自我保護;還擊;教育


經常會有人問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挨了小伙伴的打,你會不會鼓勵他毫不猶豫地打回去?”現如今,孩子都是各個家庭的全部,是家里的寶貝,家長們從來不舍得“碰”孩子一下,更別說讓別人打了。所以,對于這個問題,家長們都很糾結:不能先動手打人。但若被別人欺負了,該不該教孩子“還手”?孩子“還手”以后,就真的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嗎?
中一班的蘇蘇是個乖巧、討人喜歡的女孩子。這次家長半日開放活動中,坐在蘇蘇旁邊的涵涵特別興奮,一會兒拉拉蘇蘇的頭發,一會兒捏捏蘇蘇的小耳垂,還弄皺了蘇蘇的折紙小壽桃……然而這些都沒有逃過坐在旁邊的蘇蘇媽媽的眼睛。蘇蘇媽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叵肫鹎岸螘r間,蘇蘇臉上還被涵涵撓破過,媽媽的心情更是難以平靜。為了讓蘇蘇不再繼續受涵涵的“欺負”,蘇蘇媽媽給我們帶班老師發短信,請求為女兒調換座位,并在班級QQ群里直接提問:“當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要不要教孩子還手?”沒想到這一問題卻引發了家長們的熱烈討論。有贊成,有反對,有的表示這只是孩子們的玩鬧,有的表示會教導孩子還手打回去,給不懂事的壞孩子一個教訓;還有的表示要看欺負的程度和后果,輕微的就不用太過較真……
班上的軒軒和浩浩為爭搶一本書吵了起來,軒軒推了一把浩浩,浩浩委屈得大哭起來。聞聲趕來的老師批評了軒軒,安撫了浩浩。本以為此事就此結束,小伙伴還能握手言和。但是老師觀察發現,浩浩一上午對任何活動都不感興趣,總是想找機會還手。可是,軒軒人高馬大、身手靈活,瘦小的浩浩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每次不是浩浩還手失敗,就是浩浩輕輕還手卻招來軒軒更重的反擊。本來是很小的矛盾,按理說很快就會忘了,但矛盾卻從上午一直延續到了下午。老師一次次地為軒軒和浩浩解決矛盾,苦口婆心地跟浩浩強調:老師已經批評過軒軒了。但后來經過老師的了解,浩浩有些焦慮地說:“爸爸總是教我,挨打一定要還手的呀!”
后來經過了解,是浩浩的爸爸一直要求他要厲害一點,如果被別人弄疼了,一定要還手,但讓爸爸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要求給了浩浩更多的心理負擔。這種以牙還牙的方式,往往更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看到自家孩子被別人欺負,所有家長都會感到心疼。但是簡單、粗暴的還手往往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更不能保護孩子不受傷害。處理這類問題時,家長還需從多角度來認識和思考。
首先,孩子之間的爭執與矛盾與成人之間存在本質的差別,因為孩子間幾乎不涉及什么原則問題,矛盾來源往往都是愛玩的天性和無意的游戲,玩耍的成分要遠多于惡意成分。
比如在幼兒園里,孩子之間即便產生了爭執和矛盾,往往也只是插隊,爭奪玩具,或者是合作游戲時產生分歧等等,根本不會有什么特別大的矛盾。經過調解,兩人很快就能把矛盾解決了,甚至很快又能重歸于好。實際上,經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往往更容易產生沖突。在孩子們的簡單世界里,開心就笑,傷心就哭,今天玩得開開心心,明天就有了矛盾,或許后天又給忘得干干凈凈,比之前玩得還要好,這就是孩子們的處事規則。既然孩子的世界里規則是如此的隨心,那么,有些家長囑咐的“狠狠還手”就顯得很不適宜。
在很多時候,家長眼里往往只有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孩子需要保護,但常常忽視犯錯的另一方其實也只是個需要家長保護的幼兒。其次,由于孩子的是非判別能力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有效區分欺負、無意、嬉戲。同時,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經常會用一個簡單的“打”來代替“擦、碰、撩、撞”等,讓家長覺得性質比較惡劣,并且是故意的,容易將此上升到原則問題,予以深究。
成人世界的規則是現實和功利的,自然不能用于解釋兒童的世界,那么孩子們的世界的規則是怎樣的呢?他們自己作為當事人是如何理解“受欺負”的呢?
在一次“娃娃家”的活動中,老師給每位小朋友發了3張“邀請函”,讓大家各自去邀請自己的好朋友?;顒咏Y束后,結果卻有些出乎老師的意料,各方面并不十分突出的靜靜得到了最多的“邀請函”。為了弄清楚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老師請孩子們說說為什么都喜歡跟靜靜做朋友。孩子們的理由五花八門:“靜靜總是笑瞇瞇的,很友好。”“有次靜靜讓我先玩了娃娃?!薄吧洗挝也恍⌒臄D到了靜靜,她都沒生我的氣?!?/p>
人之初,性本善。雖然孩子們年紀很小,只有四五歲,但也有著自己的判斷標準。靜靜看似退讓、吃虧的行為,卻讓她收獲了更多的友誼。其實,孩子有著自己的公平原則,雖然有時被弄疼了,但知道“忍一忍還是好朋友”的道理。相反,家長常常過于心疼孩子,久久無法釋懷,反而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其實,所有家長都應該學習用孩子的思維,學習“童眼看世界”,感悟他們的純凈可愛,理解他們的“真、善、美”。
很多時候,家長之所以教自己的孩子還手,主要還是擔心孩子太小,不會正當防衛,從而使孩子受到傷害。但是,家長往往忽略了:幼小的孩子并不能判斷什么情況下才能還手自衛。此外,“自我保護就要還手”的觀念很容易助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最終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暴力型性格。最后,家長真的不要忽略和小看了孩子,他們完全能掌握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比如和小伙伴相互協商等。家長不用過于擔心,這反而是孩子學習與歷練的好機會,可以借此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對自家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教會孩子正確地自我保護。當孩子遇到交際問題時,家長可以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幫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商量應對的辦法,并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偶爾一次就別那么計較了,如果一直打你,就要想辦法”“對方或許不是故意的,先原諒他一次吧”“可以大聲叫媽媽或老師,只要是他不對,大家會幫助你的”??傊鶕唧w情況,教給孩子具體的應對方法,告訴孩子不要斤斤計較,讓孩子積累正確的交往經驗。
作為老師或者家長,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給孩子們最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應當讓孩子們在交往的實踐中充分運用我們教會的方法,久而久之,這些方法最終都會變成為他們自己的交際技巧。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不記仇,不藏事,大大咧咧的孩子永遠是最快樂的,也往往擁有更多的朋友。不必斤斤計較,也不必睚眥必報,一個懂得寬容對方的孩子,心理是健康和陽光的,用善意去理解對方的行為,就能成為一個快樂又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江蘇省興化市張郭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