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海燕
資源整合促進戶外游戲化課程的有效開展
文 錢海燕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類資源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是當今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我園地處小鎮中心,園內外資源豐富。實踐中,筆者從場地資源、課程資源、人文資源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和篩選,在資源與環境、材料、課程、活動的互動過程中,推進戶外游戲化課程研究的深度、廣度。
場地資源;課程資源;人文資源;戶外游戲化課程

2015年,我園課題《農村兒童生態園建設的實踐研究》獲“第三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幼兒園創設了以生態田園為特色的生態育人的環境。同年,幼兒園成功申報了“十二五”省級課題《基于生態理念下的兒童戶外游戲化課程開發》,該課題也成為我市課程改革項目之一。
生態理念下的兒童戶外游戲化課程就是立足本土(廊、場、基地)資源,基于生態理念,通過游戲、主題、親子、運動、生活活動的互相融合,讓幼兒、教師、幼兒園在和諧的環境中,在自己適合的生態中自主發展、快樂成長。它強調幼兒園戶外資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幼兒在生態的系統中體驗、探究、交往,通過一年多的實踐與研究,我園立足場地資源、課程資源、人力資源三大平臺,開展戶外游戲化課程的實踐之旅。
環境資源是實施戶外游戲化課程的基本保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能引發孩子的游戲行為,同時孩子在游戲時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支持幼兒的環境。我們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拓展“長廊環境”。將幼兒園三層樓道打造成“科技生態長廊”“自然生態長廊”“社會生態長廊”,同時融入“面塑”“柳編”“木工”三大西來地方民俗文化。教師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讓孩子自主選擇、自主游戲。二是豐富“場地環境”,創設“四場八區”,即:“生態游樂場”“陽光運動場”“快樂種植場”“趣味籃球場”和“玩沙區”“玩水區”“野營區”“休閑區”“養殖區”“自然體驗區”“音樂區”“體能鍛煉區”。充分挖掘各場地、材料的游戲價值,促進幼兒主動探究、深入學習。三是拓展“基地環境”。對西來特有的社區、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歸類整理,并依托這一平臺,確定社區活動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根據主題開展情況,組織幼兒前往各基地進行戶外實踐活動。
虞永平教授說:“幼兒園的室外不只是操場(做操的場地),而是活動場地,可以從事豐富的活動。”我們充分利用戶外環境資源,創造機會和條件,開展生態理念下的幼兒自主游戲。一是保證時間,錯開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戶外游戲時間,進行彈性作息,保證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在戶外都能看到孩子游戲的身影;二是材料支持,提供木塊、水管、盒子、輪胎等低結構的游戲材料吸引孩子與之互動,投放有層次的材料,支持不同水平幼兒的感知探究;三是觀察跟進,教師持續跟蹤觀察,通過環境的調整變化,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通過材料的日漸豐富激發孩子自主學習,通過問題設置鼓勵幼兒深入探究,共同推進戶外自主游戲的深入發展。
戶外體能大循環是以促進幼兒健康發育為目的,運用不同體育運動器械及輔助材料,將走、跑、跳、攀爬、投擲、平衡等動作有機組合,按照一定的線路連續進行的循環式游戲。我們挖掘幼兒園每一處場地資源,緊扣循環游戲的特點,在教學樓西側設置“跑跳區”“攀爬區”“自選游戲區”“騎行區”,在教學樓東側創設“投擲區”“平衡區”,在北側打造“球類區”。各區域游戲材料相對集中,一字排開,形成一個流線型的設計。在教學樓西邊的通道創設“臂力區”,在教學樓南側創設“綜合器械區”,運用木頭、麻繩、輪胎等生態材料,根據通道結構特點,自主研發設計輪胎投擲墻、拉力器、“穿越火線”等器械,滿足孩子的游戲需求。同時圍繞教學樓一周設置四個“運動休閑區”,搭建防曬設施,投放水杯、毛巾、衣架、凳子等生活必需品,為幼兒提供休息調整的空間。
主題課程是實踐戶外游戲化課程的重要內容。幼兒園園內花草樹木、建筑景觀,園外的社區街道這些寶貴的資源,為孩子開展戶外游戲化主題活動提供了場地,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我們巧創材料課程資源,引導幼兒收集瓶罐、石頭、樹枝等自然物共創年級組資源庫,豐富了孩子的游戲材料,使靜態環境變成動態展示過程;巧設區域課程資源,將課程內容融入班級區域游戲中,教師和孩子一起創設游戲規則,設計圖標,收集材料,讓孩子自由選擇,大膽嘗試;巧拓社區課程資源,帶孩子走進超市、水果商店、公安局等場所,在與社會的接觸中了解社會,理解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我們以兒童為中心,從能夠滿足幼兒好奇心、可以拓展為一個項目、易于幼兒觀察和探究三個方面挖掘主題課程內容。重視主題的組織與實施,建構主題網絡圖,擬定情境脈絡圖,預設主題目標,選擇教育內容。優化主題活動質量,將幼兒的一日活動作為課程實施載體,融入集體、小組、項目、親子、生活活動,讓幼兒在探究中通過多角度、多領域整合的活動獲得整體發展。實現主題內容從“預設”走向“生成”,課程資源從“室內”走向“室外”,實施途徑從“集體活動”走向“一日生活”,課程評價從“結果”走向“過程”,讓幼兒、教師、課程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人文資源是踐行戶外游戲化課程的關鍵因素。教師是我們身邊最大的教育資源,是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關鍵,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發揮教師資源的最大效應。一是擬定《班級公約》,小班以教師引導為主達成,中班由師幼共同商議產生,大班幼兒自主交流生成約定。公約內容每周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更替,創設孩子自己的環境。二是推進區域游戲。從生態課程目標出發——梳理區域游戲內容——規劃區域——投放游戲材料——幼兒游戲——教師觀察指導——作品展示,完成課程背景下的區域整體規劃與實施。環境創設將從“支持幼兒創造性發展多樣的材料”“支持幼兒個性化發展多層次的材料”“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游戲步驟圖”“拓展幼兒知識經驗的圖片、圖書”四個方面入手,將工作重心真正放在材料投放和游戲觀察、推進中去。三是重視交流、分享。我們通過“共同約定”建立班級常規,針對出現的常規習慣、游戲規則等共性問題,組織討論,使個體經驗成為共同的經驗,逐漸建立良好班級常規;通過“經驗交流”推動游戲發展,觀察游戲中幼兒新材料使用情況,選擇成功的案例與幼兒分享,形成一種互動共建關系;通過“深入推進”促進深度學習,及時捕捉游戲中的生長點,運用語言引導發散孩子的思維,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
節慶活動是家長參與課程的有效載體,它為每個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我園的家長工作力求做到共同商量、共同參與,只要是幼兒園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是節日的主人;做到張揚個性、展示能力,只要有想法,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做到共同選擇、自己做主,利用家委會、QQ群等平臺征集大家的意見,創造條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每個人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總之,我園在開發、拓展、整合資源并與環境、材料、方法的交互作用過程中,豐富了幼兒游戲內容,擴大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使戶外游戲化課程變得生動、鮮活,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表達與主動建構經驗,孩子的精神得到釋放、心靈找到歸宿,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1]李云淑.關于園本課程、課程園本化、園本課程開發的概念辨析[J].教育科研,2008,(11).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虞永平.學前教育中的六大轉變[R].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4]周瓊.新西蘭幼教初印象[J].早期教育,2015,(10).
[5][美]德布·柯蒂斯,瑪吉·卡特著.關注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性課程設計(第2版)[M].鄭福明,張博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江蘇省揚中市西來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