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方
優化教研方式提升游戲水平
文 夏方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觀念有了較大的改變。如何將觀念付諸行為,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我們因地制宜成立了游戲教研組,并有目的、有計劃地堅持“四個確保”,即以幼兒為主,確保幼兒正常游戲不受影響;影像介入,確保幼兒游戲現場真實可靠;專題研討,確保幼兒游戲水平穩步提升;研訓結合,確保幼兒游戲觀察有理有據。讓教師們帶著問題去觀察、帶著記錄去交流,帶著影像去介紹,帶著成果去匯報,在不斷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研究,達成“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盡量放手,適時介入”的共識,有的放矢地通過區域的合理劃分和材料的充分提供,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游戲,支持和引發幼兒在與物、與人互動交流中不斷表現和創造。在提升幼兒游戲水平的同時,收獲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
課程游戲化;幼兒園;教研
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帶動《綱要》和《指南》精神的不斷踐行和深入,游戲這一幼兒最喜愛最基本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究竟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思考。順應師幼發展的需要,我們區因地制宜在原有7個領域學科教研組基礎上增設了一個游戲教研組,成員分別為轄區內所有幼兒園的游戲教研組組長,目的是通過他們帶動所有一線教師轉變觀念和行為,共同提升幼兒游戲水平。
建組之初,我們像其他領域教研組一樣組織游戲觀摩活動。因為沒有經驗,第一場活動的現場用“混亂”一詞來形容,一點兒都不夸張。
因為玩具、材料都在班級活動室,幼兒日常的游戲也大多在活動室和走廊內進行,七十多名觀課教師的涌入,瞬間就將本來就不太寬敞的幼兒活動空間填滿。加上活動中的幼兒是活動的,他們不僅在相對固定的“娃娃家”“美術區”……里“工作”,有時還需要送生病的娃娃去“醫院”……區域間人際交往的需要驅使著幼兒不得不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擠來擠去。
觀課教師更是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般,眼花繚亂、不知所措。研討,儼然成了走過場。玩不好、看不清、研不出之局面,讓教研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改變教研方式,勢在必行。怎么改?就事論事,抓住問題,逐步深入。具體做法如下。


我們首先將游戲組七十多名組員,按照區域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大組。每次活動三組同時分別進入三個開放的班級進行觀摩。進班后,再像幼兒自選游戲一樣,每個游戲區規定最多不超過4人,所有人定點觀察,邊聽邊記邊思考。
研討時,先分三大組交流各自的見聞和意見,再推選代表向大家介紹組內研討情況。
分組之后,幼兒游戲基本上不太受干擾了。但是由于觀察的對象不同,代表們介紹研討情況時,說者神采飛揚,聽者不知所云。

為了讓所有觀課教師即便不在這個游戲區域,也能了解到該游戲中幼兒的行為表現,有教師建議開放活動當天請幼兒園派專人負責相關區域幼兒游戲活動的現場攝像或拍照,其他人按照要求心無旁騖地認真觀察和記錄。采納這一建議后,大組匯報時屏幕上同時出現相關幼兒游戲的影像,匯報如同多人集體會診,問題一目了然,且很快能得到解決。受此啟發,后來我們還借助滬江網的CCTALK平臺,現場直播了我們的游戲觀摩活動。眾人拾柴火焰高,線上線下的互動使我們又收獲了許多好的建設性意見。
圍繞“幼兒游戲中,教師的教與不教”“幼兒游戲中,教師放不放手”“游戲區域劃分是否合理”“游戲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幼兒游戲中教師的介入是否適宜”“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領域核心經驗的獲得,以及有無進行深度學習”等問題去觀察,觀課教師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感,逐漸變被動為主動,愈發想說、敢說,逐漸認同并達成“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盡量放手,適時介入”的共識。
游戲中的幼兒是什么樣子呢?
鏡頭一:一個小班男孩欲將自制玩具“螃蟹”的八條腿一個一個扣到“螃蟹”身體上去。期間,有一個紐扣特別難扣,他反反復復嘗試了幾次都失敗了。就在大家都以為他有可能放棄時,他不急不忙地把原先扣好了的一條腿解開,與剛剛扣不上的那條腿交換了一下位置,問題居然解決了。克服困難之后,孩子的成就感溢于言表,只見他扣著剩下的幾條腿,嘴巴里還哼起來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一直到完成任務才奔向別的活動區。
鏡頭二:兩個女孩為爭當一個“超市收銀員”角色,可謂煞費苦心。甲對乙說:“讓我當收銀員唄。”乙說:“不行,老師說我收銀員當得好。”甲又說:“我們玩‘石頭剪刀布’,誰贏誰當收銀員,好不好?”乙說:“那好吧”。結果,甲為了取勝,故意慢半拍出手。甲說:“我贏了,你過去,讓我當收銀員。”乙說:“你賴皮,重來一次。”第二遍,乙還是輸了。但乙依然對甲故意慢出手的行為憤憤不平。教師見狀及時介入,建議雙方再來一局,公平競爭,雙方滿意。
大家看到這兩個鏡頭時,都不約而同地笑了,有的還竊竊私語、嘖嘖稱贊:“現在的孩子真聰明!”站在兒童立場,教師一下子就明白了“熱情”和“投入”對幼兒發展有多寶貴。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觀摩研討,教師們發現幼兒在游戲中自己就能體會到規則的重要性,終于明白為何專家們一再呼吁一定要尊重兒童,游戲規則一定要讓幼兒自己商量制定。的確,沒有規則,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自主、愉悅和創造”。
盡管我們每次都要求教師帶著問題去觀察,帶著記錄去研討,帶著影像去介紹,帶著經驗去分享。但是,從他們上傳至QQ群里的觀察記錄不難發現,問題依然很多。例如,顧此失彼、斷章取義,明明是某某小朋友“奪回自己的玩具”,在某些教師的觀察記錄里卻寫成是“搶了別人的東西”。記錄中加入太多觀察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例如,“這個孩子喜歡……”“他用了很長的時間……”“看起來好像……”。至于書寫格式,更是極不規范。不能或者壓根就沒有意識到記錄要做到客觀、詳實、依序、簡要。
于是,我們適時舉辦了一場游戲觀察分享會。會上,先要求大家自選一篇自認為最得意的觀察記錄在小組內交流,再推選代表上臺分享,然后教研員有針對性地以微型講座形式進行即時培訓。最后,趁熱打鐵,現場讓大家觀看一段幼兒游戲視頻,小組合作完成“過程實錄、行為分析和回應策略”,再由代表帶著記錄紙上臺交流各組的游戲觀察記錄。
順便說一句,每次活動結束前,我們都請1~2名觀課教師談一談參加本次活動的感想與收獲。
記得蒙臺梭利曾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相信我們,在幼兒游戲研究中,堅持從“問題”到“問題”,從“經驗”到“經驗”,定會通過腳踏實地的“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不斷端正自身的游戲觀念和教育行為,定會更加科學、合理地支持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有時也包括教師)的相互作用,不斷提升游戲水平,身心健康地成長。因為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也是教師了解幼兒發展狀況的窗口,在支持、引導和提高幼兒游戲水平,增強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同時,我們教師也在不斷收獲自身的專業成長。
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