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 琴
課程地圖的探索之旅
文 錢 琴
課程地圖最早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經過改造和立場的轉換,開始使用在幼兒園課程研究之中。本文暢談了幼兒園在園本課程建構中,以課程地圖為路徑優化民間文化課程的實踐探索,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分別闡述了為何要開展課程地圖的探索和是如何開展實踐探索的。文中梳理出的有關課程地圖的概念、核心價值、行動思路為其他幼兒園開展課程地圖的實踐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課程地圖;民間文化;兒童發展
眾所周知,“地圖”是運用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圖形。顧名思義,課程地圖指的是通過運用符號、圖表、文字、照片等描繪顯示課程價值、核心經驗、課程資源、課程實施等多方面信息的圖形,它是課程展開的脈絡、教師行動的思路,更是幼兒實際獲得的記錄。課程地圖倡導孩子是學習的主導者,是經驗的建構者。
我園的園本課程建構歷經十多年的研究,建構了蘊含民間文藝、民間工藝、民間游戲等內容,具備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一系列規范的民間藝術課程體系。為了進一步優化民間藝術園本課程、轉變課程實施方式,我園以課程地圖為路徑,將本地區一些與幼兒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禮俗儀式、生活習慣、語言和藝術等的內容進行主題架構、集合,讓幼兒產生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促進幼兒社會性、自主性、創造力的發展,從而形成園本的民間文化課程體系。但是課程地圖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一種全新的行動,更是一種轉變教師課程實施方式的有效手段。課程實施中沒有預設的計劃,需要教師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與發展目標,通過觀察、交流、解讀、支持等途徑與策略,與幼兒共同建構課程地圖,因而我們具體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課程地圖以《指南》為指針,捕捉、觀察幼兒在課程活動中的表現,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從而有效地支持幼兒的學習。我們研究的課程地圖是指在民間文化課程建構的過程中,根據《指南》的理念,立足幼兒的整體發展,通過觀察,解讀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對主題課程價值和核心經驗進行分析,適應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需求,引發幼兒的自主學習,不斷深化和拓展主題內容和實施方式。同時用圖表、文字等方式來展現課程實施的過程,記錄學習產生的由來、學習活動的情節、學習環境和資源的利用,以及師幼、幼兒之間有意義的對話、討論和協商,從而使主題課程有更為清晰的脈絡。
以課程地圖為路徑建構民間文化課程,它與原來的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原來的課程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比較規范,預設的相對更多;課程地圖是讓課程服務幼兒,努力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引導孩子們通過符號、標記、圖形等標識來記載活動過程,讓孩子們的學習看得見,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與方式。在課程地圖的建構中關注孩子的興趣,引導老師要做“長大的兒童”,蹲下來與孩子交流、對話,以孩子的眼睛去挖掘課程的內涵;為兒童創設生態式的區域空間,盡可能地提供豐富的低結構材料,以兒童的方式活動,讓幼兒自主學習、操作,獲得經驗的積累。
我們認真做好課程的規劃,從空間關系、內在邏輯、時間關系等多方面考慮課程地圖的設計與網絡架構。教師通過對核心經驗的梳理與分析,初步呈現主題網絡的過程,包括對學習活動展開的情境脈絡、學習活動進行的實質內容與步驟、各種材料和資源融入學習活動中的情形、孩子們實際操作或活動的情節、教師的引導與催化行為描述等,向大家生動地呈現幼兒建構經驗的相對完整的歷程。
虞永平說:“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蔽覉@地處江南古鎮甘露,質樸的民風民俗、絢麗的民間藝術構建了古鎮濃郁的文化底蘊,浸潤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谟變旱纳罱涷?,我們將依據《指南》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目標,以“和美中秋”“福滿新春”“歡騰元宵”“詩禮端午”等四個傳統節日為載體,探索和架構《甘露節》民間文化主題課程地圖。引導教師尋找傳統節日中適宜于兒童的文化習俗和精神內涵,以兒童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和獨特的文化審美視角創設相應的節日環境,與孩子們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討論及協商,不斷拓展和深化主題內容。引導孩子通過調查、收集、品味、欣賞、交流、創作等活動,在游戲精神和游戲行動中、在師幼互動和親子同樂中、在節日的環境和氛圍中,不斷感受、領悟、踐行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
我們依據“愛家鄉、樂生活、會審美”的課程核心價值理念,建構與規劃了《甘露風》《甘露景》等主題內容,從社區資源入手,不斷生發《十里桃林》《燕水人家》《月溪承露》等主題課程,使民間文化園本化、《指南》園本化。
有一位專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與其牽著兒童的手,倒不如讓他們靠自己的雙腳站立著?!焙⒆邮怯伞耙话佟苯M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種思考方式,一百種游戲方式及說話方式。因此,我們的課程地圖是由孩子參與而成的,兒童是課程地圖的主人,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照片、圖畫、符號、文字、對話、作品等多元的表征方式,走出自己的大地圖,讓學習過程一覽無遺地展示出來。
《指南》倡導幼兒園的教育必須立足于幼兒,并從幼兒出發,去思考他們的學習與發展問題。因此了解兒童是課程的起點,而觀察是了解兒童的起點。在民間文化主題課程活動中,我們引導教師開展有圖有真相的觀察記錄,撰寫課程實施故事、幼兒學習故事等,從幼兒的活動中去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熱點、關注點,傾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行為的意圖,不斷思考要為幼兒的學習活動提供哪些材料和支持,從而生成和發展出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通過課程故事的撰寫來推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通過課程地圖的推廣和展示來不斷轉變教師、家長的觀念,讓兒童看到自己的成長,讓兒童的經驗可視化。真正實現“追隨幼兒、發現幼兒、助推幼兒”的課程活動價值,促進幼兒的多元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孩子們的手,讓他們盡情地去玩;解放孩子們的腳,讓他們盡情去跑;解放孩子們的腦,讓他們盡情去想;解放孩子們嘴,讓他們隨意去唱去說。在幼兒的日?;顒又?,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育的內容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環境支持。如端午節前夕,創設了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環境,有香囊、五黃五白、粽子等等,積極引導孩子與環境互動,挖掘已有環境的教育價值,生成孩子感興趣的主題。在端午節前夕,中(5)班的琪琪脖子里掛著的一個粉紅色香包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與興趣。孩子們的好奇心十分強烈,都圍著琪琪,有的摸,有的聞,有的翻來翻去地看……并熱烈地展開了討論。
鑫鑫:香包哪里來的?
琪琪:是我奶奶給我的,讓我掛在脖子里的!
欣怡:為什么要掛香包呢?
琪琪:奶奶說,端午節要掛香包的!掛香包好的!
鑫鑫:為什么呀?
……
漸漸地,其他孩子也陸陸續續帶來了很多不同的香包,香包成為這個班級孩子的最門話題。于是,老師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以“端午節里的香包”為主題開展了一場浪漫而又精彩的香包旅程。又如,在晨間談話中,小五班的老師和孩子們聊起了“早飯吃什么”的話題,孩子們幾乎人人吃過粽子,并對粽子是什么樣子、什么味道比較感興趣。于是在開展“粽子大調查”的活動后,又拉開了“粽葉飄香,品味端陽”的活動序幕。
在課程地圖的探索旅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教師、幼兒、課程均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教師不斷解析課程、研讀孩子,不斷反思,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幼兒變得開朗、自信、敢想敢說、富有想象,對學習及新奇的事物充滿探索欲望……課程也日漸多元、豐富、多彩并獨特,更有張力和活力……我相信,隨著課程地圖的深入開展,幼兒的核心經驗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習品質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孟曉東.從原點到遠點[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
(江蘇省無錫市甘露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