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鋒 朱鉆飚
【摘 要】課程建設是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學校應根據學生情況、發展目標和教育資源,制定有特色的學校課程規劃,分層次開發豐富多樣的拓展性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從“全面調研,關注‘生態課程的資源需求;全心規劃,優化‘生態課程的藍圖設計;全力實施,落實‘生態課程的既定目標”等幾個方面著手,推進校園拓展性課程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關注需求 優化設計 落實目標 生態課程
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的第1點理性思維,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在2015年制定的《滋養童心科學夢,創建生態科技園——城東小學科學教育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三年規劃》的基礎上,啟動了“生態課程”建設工作。
生態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習生物科學和環境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生態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保持和發展對生態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熱情;了解生物和環境教育知識,體驗生態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一、全面調研——關注“生態課程”的資源需求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是指有助于進行科學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據此,我們界定生態課程資源是指有助于進行科學生態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開發的生態課程資源要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師生的興趣愛好,同時結合學校現有實際進行梳理,于是我們就從全面調研入手。
(一)課程需要什么生態資源
生態資源在科學課程中占有極大的比重。我們分年級對現行的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對教材中所需的生態資源分課時統計,梳理出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資源目錄93種,如下所示:
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生態資源種類目錄
一、植物資源(69種)
1.陸生植物(54種)
(1)木本(21種):樟樹、楓樹、欒樹、雪松、銀杏、秋海棠、茶花……
(2)草本(33種):藤蔓、狗尾草、黃花酢漿草、蒲公英、車前草……
2.水生植物(5種):水葫蘆、金魚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3.植物種子(10種):綠豆、赤豆、黃豆、蠶豆……
二、動物資源(24種)
1.陸地動物(21種):蝴蝶、蚯蚓、蟋蟀、蝗蟲、瓢蟲、蜈蚣、蝸牛……
2.水生動物(3種):金魚、螺螄、其它水生動物
(二)師生喜歡什么生態資源
1.學生的興趣就是生態課程資源建設的方向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態課程資源建設要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科學主題中,創設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累生活經驗,增強課程的意義和趣味性。學生喜歡什么?對哪些生態物種感興趣?這是我們經常關注的問題。通過日常交流和調查問卷,我們把握了學生的興趣動向。他們喜歡小動物,如小鳥、蝴蝶等;喜歡各種美麗的花,如玉蘭、迎春等;喜歡瓜果,如桃、梨、棗等。這為生態課程建設提供了方向。
2.教師的生態愛好就是生態課程資源項目
教師既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主力軍。在日常交流中,在教師座談中,在平時觀察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有生態愛好,酷愛種花、盆栽多肉植物、養金魚……這些愛好在合適的條件下就可以轉化為課程資源。學校要善于利用教師的生態愛好,有的放矢地進行生態課程建設。
(三)學校現有什么生態資源
生態課程建設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校的生態資源信息,如綠化園地的分布、植物品種的特性、常見小動物的種類等。這些資源信息的掌握,有利于開展教學。為此,學校通過教研活動、學生活動、專家考察等途徑對校園生態資源進行了大搜索,出具了一份詳細的校園生態資源分布資料:學校占地面積90畝,有近40畝的綠化面積,還有近6畝的河流區域,其中有木本植物50多種,草本植物30多種,常見昆蟲60多種,校園常見的蝴蝶分為4科,種類預計在25種以上。通過全面調研,厘清了生態課程資源的需求和現狀后,學校組織科學教師對教材中涉及的生物資源、師生感興趣的生態資源、學校現有的生態資源進行梳理、整合、甄選,為“生態課程”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奠定基礎。
二、全心規劃——優化“生態課程”的藍圖設計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校園環境和學校的一些活動場所、設施等都是實施科學課程的有效資源,學校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中與科學課程有關的資源,讓校園成為科學學習的大課堂。同時,可合理規劃、利用各類資源,建立校園科學學習中心,讓這些資源為學生理解科學概念、進行科學探究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根據這一原則,學校在規劃、設計“生態課程”中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一)構思“生態課程”宏觀框架
學校聘請生物專家對課程建設規劃進行論證。經過反復討論,學校確定以2015年制定的《滋養童心科學夢,創建生態科技園——城東小學科學教育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三年規劃》為藍本,提出了生態課程建設思路:以親近、熱愛、保護自然為理念,以“植物課程”“動物課程”為兩翼架構,通過十大系列活動課程,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和能力,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見下表)。endprint
(三)完善“生態課程”微觀項目
自2005年開始,科學教研組根據教學需要,每學年向學校提出完善科學課程資源的申請。學校在課程資源建設中給予重視和投入。如從單一樹種到各種果樹,從教材植物到拓展課程植物,從區域環境到整體環境建設等,逐年調整、完善微觀項目,校園的生態資源也日臻豐富。
2015年,學校制定的《滋養童心科學夢,創建生態科技園——城東小學科學教育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三年規劃》中明確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綠色生態實踐園的建設。例如,要求一至三年級以班級為單位,每班對一種植物進行觀察,做好標牌,每學年更換。各班根據植物特點,組織養護活動,每學期開展養護成果和觀察日記的評比。
構思“生態課程”宏觀框架、建設“生態課程”中觀資源、完善“生態課程”微觀項目,三維合力,不僅為“生態課程”的全力實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校園氛圍,更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構筑了基石。
三、全力實施——落實“生態課程”的既定目標
“生態課程”體系有十大課程,為確保課程順利地實施,學校擬訂了《城東小學生態課程建設指導意見》,并組建了十個課程項目組,負責課程的具體實施。各項目組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須根據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生態課程”的既定目標。
(一)落實“生態課程”常態目標
1.服務基礎性課程
“生態課程”的實施要結合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實際需要,如養蠶、種鳳仙花是三年級科學課程的內容,四年級的生命單元也有《油菜花開了》《種子的萌發》等教學內容。把“生態課程”融入到基礎性課程中,活教活學,既充分發揮資源建設的作用,又把“生態課程”做精、做優。
2.實施拓展性課程
學校把十大生態課程項目作為拓展性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專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報名的模式組織課程活動。學校還擬定了生態課程綱要和實施建議,策劃生態課程項目具體的活動內容,編印系統的生態課程活動手冊,扎實開展生態課程活動,落實生態課程評價機制。
3.結合學校主題活動
“生態課程”有一定的時效性,學校活動有主題性,將二者有機結合,能讓生態課程活動更有趣,課程成果更豐富,課程魅力更顯著。如春天的童畫活動、夏天的賞荷露營活動、金秋的校園美食活動等。
(二)推進“生態課程”精品項目
為凸顯生態課程建設成果,根據《城東小學品質課程建設實施方案》,學校精選了一些深受學生喜愛、指導水平專業、活動成效顯著的生態課程作為重點培植的品質課程。對于這些品質課程在師資培訓、經費保障上,學校給予優先大力支持,并不斷完善。如“小鳥課程”。
課程目標:①讓學生了解在學校安家的瑞典國鳥——烏鶇的生活習性,進行科學教育、生命教育。②激發學生護鳥的內驅力,開展一系列護鳥行動,進行安全教育、生態教育、環保教育。③由鳥及人,進行感恩教育。
課程內容:童心童語護鳥行動:認識烏鶇、保護烏鶇、對話烏鶇、愛鳥講座、科學探究;童心童語感恩行動:“最動人的瞬間” “最動情的告白” “最溫暖的感動”;童心童語護生行動:種樹護綠、養魚護生、愛心風暴、鳥巢制作大賽、護生漫畫、護生微故事;“烏鶇育雛”截屏大賽;和瑞典小朋友共賞溫情瞬間;錄制“烏鶇的故事”。
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獲悉,要建立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統領的課程體系,須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做好核心素養視野下的拓展課程建設,從“全面調研,關注“生態課程”的資源需求;全心規劃,優化“生態課程”的藍圖設計;全力實施,落實“生態課程”的既定目標”等幾個方面來著手,不斷推進校園拓展性課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城東小學 312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