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華
摘 要:當前梅山武術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面臨一個困境:面對現代競技體育文化的沖擊,以傳統鄉土社會為基礎的梅山武術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價值,主要表現為經驗層面的肯定和觀念層面的否定。以唯物主義辯證法為理論基礎,提出“經驗”和“觀念”的辯證統一是梅山武術傳承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對傳統體育的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進行探討,旨在為梅山武術的傳承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經驗與觀念 梅山武術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1—0007—03
1 前言
梅山武術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梅山峒蠻”在長期社會歷史實踐中總結提煉而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屬性的傳統體育。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多元融合,西方文化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強烈,傳統文化出現了退化和斷層的嚴峻局面。在這種文化環境下,梅山武術的傳承發展同樣深受影響,主要體現為一個傳統與現代的“悖謬”,即 “經驗層面”的肯定和“觀念層面”的否定。如何促進“經驗”與“觀念”的辯證統一,在此基礎上,實現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重構,是梅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七一講話”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再次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對包括梅山武術在內的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梅山武術的傳承現狀
2.1 梅山武術的技術體系與功法傳承
梅山先民追山趕獵、抵御外辱,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地方拳種。其注重樁功,講究方寸間碾轉騰挪,少跳躍,進攻手法直來直往,是一種典型的南方拳種。梅山武功套路多以地名或步法的形狀命名,諸如梅山拳、工字樁、梅城拳、梅山掌等,它具有拳打臥牛之地(上護胸、下護檔)、出手三不歸、手不搭腳不踢、沖拳迅猛之技法。梅山武功套路短小精悍,動作樸實,一招一式,直來直去,手法多變,多拳法,善用掌,變化無窮。梅山武功腿法雖少,但步法穩健。拳譜記載:“沖拳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對緊逼前,掌法似刀鐮;好打前后打,左右開弓打兩邊,對方來的兇,我即把肘沖;急來滾子,閉上斜行;九斬九金剛,十斬十金剛,上用打,下用穿,上打雪花蓋頂,烏云罩地,雷火燒天,下打古樹拔根,席地而掃,連根而拔”,就是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變化,并結合剛、柔、直、橫、斜、虛、實七種勁力。[1]梅山武功的拳法主要有沖拳、貫拳、扣拳、橫拳、砸拳、挑拳、蓋拳、撩拳等,手法主要有擒拿手、封閉手、砍手、劈手、標掌、壓手、推手、轉手、接手、抓手、牽手、擺手等,肘法技擊要點主要是靠、橫、擋、撞、架、頂,腿法技擊要點主要有彈腿、踹腿、瞪腿、鏟腿、掃腿、掛腿等。梅山武功主要重視樁功,有拳好樁功穩,學拳先練樁的傳統,有練好“三樁”,功夫一半之傳說,由此可見樁功的重要。其主要練功方法有練坐樁、箭樁、丁樁、組合樁功、負重、練抓勁等。
梅山武功萌芽于原始社會,幾經演變,由風格不同的徒手套路而變化出名目繁多的刀、槍、劍、棍、板凳、鐵尺等器械套路。清代橫陽劉應樸、大石夏屋場發轉子、鐵山逆壩凼肖老四被民間譽為:“樸少爺的拳、肖老四的尺(鐵尺)、發轉子的棍”。[2]在1983年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中,新化鵝塘陳渭南、陳漢華、廖湘元、劉正和,橫陽陳福球、陳益球、楊鐘澤、楊海珊,爐觀的何艷華、何青海、何庭侯,洋溪的歐啟楚、鄒聯忠,白溪的張策民,游家游本恒、易智勇、李保光,城關的劉魁作、張六喜、晏西征等拳師紛紛獻藝。[3]經過調查,目前傳承的梅山武術徒手套路大約86種,器械套路大約114種。但是,隨著這些老一輩拳師離世,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而導致鄉村空巢化,梅山武術的傳承主體缺失,導致梅山武術的傳承出現斷層。尤其是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主導的現代體育生活方式,通過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等便捷的媒介手段廣泛普及,大量擠占了村民的閑暇時間,梅山武術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傳承發展態勢岌岌可危。
2.2 經驗與觀念的矛盾
毋庸置疑,中西方文化在意識形態方面存在差異,這就導致中西方體育的形式、精神、價值追求不同。尤其是當今社會處在變革期,文化的沖突、交融、整合,使得原生文化往往陷入一種困境,即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混亂。
(1)經驗上對梅山武術認同
人們相信,對于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記錄,對于先前事物的參照,是經驗的本質,經驗論就被認為對于已經成為的或者被給予的事物的依賴。[4]由于梅山武術長期主導了梅山地區的社會歷史,是梅山地區生活的重要內容,標注了原住民的文化身份。出于歷史經驗的慣性,對梅山武術形成感情和心理上的認同和依賴,在梅山地區動蕩的歷史生活中為生存建構一種對現實的合理超越,進而為其的形成和美好生活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一種現實的指引,這是理性思維對潛在價值在理論上的認可。
(2)觀念上對梅山武術否定
觀念層次的認知感覺比較復雜,牽涉到價值、審美、道德、人生等方面的一系列認知,觀念文化與時代發展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時代變遷的結果是觀念更新的歷史必然。在觀念上,由于外來文化改變了地方現狀,從功能而言,西方競技體育對身體的鍛煉更科學、更全面,基于這種現實功利而否定經驗上的認同,這也是梅山武術現代傳承所面臨的主要困境。西方文化帶來了便捷的現代生活方式和競技體育文化,相對于傳統體育而言,西方競技體育至少有兩個方面更契合社會變革期民眾的需求:一是競技體育的激烈對抗通過不同媒介和途徑進行全球展示,給民眾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官刺激;一是競技體育標榜的體育精神契合了民眾情感上的積極心理,這是觀念層面上對梅山武術價值忽略的原因,是社會變遷的結果。
(3)矛盾導致的困境
經驗層面上,對梅山武術的認同來自于歷史實踐的總結,而忽略現實社會的具體需求。觀念層面上,對梅山武術的否定來自于與西方競技體育的直接比較,忽略了梅山武術傳統功能的歷史慣性,肯定了西方體育的競技性、娛樂性和“更高、更快、更強”的價值追求。梅山武術在長期的農耕社會歷史實踐中承擔著生活生產的重要功能,梅山先民追山趕獵、祭祀祈福是梅山武術賴以傳承發展的社會基礎,進入工業社會后,這種社會基礎便不復存在,梅山武術便成了一種純粹的強身健體的傳統體育項目。因此形成了經驗上的認同和觀念上的否定,這是梅山武術現代傳承發展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困境。endprint
3 梅山武術的發展路徑
3.1 “經驗”與“觀念”的辯證統一
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認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同時也要看到事物對立的一面,只有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兩者的和諧發展。[5]解決梅山武術在經驗和觀念層面的認識問題,也是解決傳統與現代矛盾的問題。在傳統的經驗認識層面上,梅山武術在梅山地區長期的社會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體現為在宗教祭祀、生活生產、鄉約習俗、社會倫理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梅山武術作為一種記憶根植于民族歷史中,是關系到身份認同、文化價值的是非命題;在現代的觀念認識層面上,梅山武術受到西方競技體育的競爭性抑制,直接后果便是價值不顯、文化流失。很明顯,“經驗”與“觀念”的辯證統一是梅山武術發展的必由之路。
梅山武功內容豐富,富有技擊、健身、娛樂等藝術功效。但“藝術的意義具有永久性,不一定就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梅山武術隨著歷史發展而存續至今,在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期,是因為它獨特的文化特質迎合了當時村民的精神需要,體現了時代變化對村民觀念文化的影響。梅山武術古樸的原生態與現代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武術的“本質”固然重要,但當這種本質不符合現代的價值、審美、情趣等觀念文化時,那么,哪怕傳承千古,也會在現實面前顯現出渺小。20世紀90年代肇始,梅山武術沒有趁勢而上,大部分功能部門、傳承人固守門戶之見,才會有接下來的“失去的十年”。今天,傳統文化本土化發展,離不開必要的創新,這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梅山武術有必要在內容整合、活動方式、組織形式上進行創新。只要通過政府、民間團體、高校的有意識的介入研究、協同創新、擴大影響,有效引導積極觀念,梅山武術的傳承發展將再次迎來春天。保留傳統經驗認同,同時積極創新,是經驗層面的揚棄;對現代觀念的主動迎適,并從文化安全、文化自信的角度對現代觀念加以正確引導,促進“經驗”和“觀念”的辯證統一,才能真正有效的傳承發展梅山武術。
3.2 重構梅山武術“文化自信”
“經驗”和“觀念”的矛盾主要導因有二:一是傳統的更迭滯后于時代發展,與外來文化的權衡中落入自卑的窠臼;一是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傳統鄉土社會崩潰后未及時獲得觀念世界的有效引導,致使西化的現代生活方式全面入侵。這兩個導因除了歸結為時代的發展變化外,最主要來自于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自卑心理源起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陳獨秀、胡適等為代表的先哲們反思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后局面,提出全面學習西方文化。[6]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如洪水猛獸般涌入國門,國人驚羨于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越發自慚形穢,甚至自我批判和否定。至此,文化自卑心理達到一個匪夷所思的狀態。正是在這種自卑心理作祟下,梅山武術在九十年代陷入最低谷,開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重新構建起對梅山武術文化的認同顯得尤為關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經濟水平提升,梅山武術的發展逐步呈現出“V”形反彈,這是由于經濟基礎的改善帶來的本土文化的自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深的當下,現代社會的一些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一些有識之士又開始意識到,“保護消逝的傳統”正是治理現代問題的有效途徑。很顯然,這是觀念世界對經驗世界的一個重新認識,彰顯了中國民眾正在從文化自覺,向著文化自信、自強逐步發展的心理路徑。而這路徑推演的過程更因一股自上而下的扶持、鼓勵和自下而上的堅守、創新顯得愈發明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梅山武術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晏西征、陳益球等傳承人為傳承、發展梅山武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晏西征創立的東方文武學院以學校教育的方式培養了大批梅山武術傳人,使梅山武術的傳承首次脫離了傳統的師徒制,拓展了梅山武術的傳播途徑;陳益球創立的梅山武術研究院則以資料整理為突破點,收集了大量散落民間的功法要訣,為梅山武術體系完整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新化縣志編篆委員會,新化縣志[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945-946.
[2]陳益球.梅山武功[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3.
[3]新化縣志編篆委員會,新化縣志[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954-955.
[4]高來源.論人在經驗世界中的超越——杜威實踐哲學探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32-33.
[5]s13506278189.文化自卑[EB/OL].http://baike.so.com/ doc/9388262-9727258.html,2015-7-3/2016-10-10.
[6]辯證統一[EB/OL]. http://baike.so.com/doc/1810775-1915041.html,2016-1-12/2016-10-10.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ence and Concept: the Only Road of Meish an Wush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Yang Zhihua
(P.E.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China)
Abstract:Nowadays, Meishan Wushu is confronted with a dilemma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culture, Meishan Wushu that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ocal society has lost its intrinsic functional value. It mainly manifests the point of the affirm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ncept. Therefore,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 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ishan Wushu to put forwar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experience” and “concept” at the base of the dialectical theory of materialism. Meantim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cultural inferiority so that it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ishan Wushu.
Keywords:Experience and Concepts Meishan Wushu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