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強
新常態下裕安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蘇 強
(中共六安市裕安區委黨校,安徽 六安 237000)
摘 要: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集全區合力,突破制約,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是裕安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六安市裕安區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要立足實際,強化服務舉措,努力促進工業經濟轉型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工業企業 工業經濟發展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01
六安市裕安區面積1926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3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00萬。“十二五”期間,裕安區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5年末達到151家。工業總產值由65.87億元發展到221.95億元,工業增加值由18.31億元發展到50.77億元,兩項指標同比增長近3倍。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裕安區工業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裕安堅持“轉型創新、綠色發展”總體思路,突出“一心兩軸、多極增長”戰略布局,大力推進“三產融合、五化協同”,實現了工業經濟穩步增長、招商引資再創新高。2017年上半年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129.48億元,同比增長17.5%;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25.46億元,同比增長13.4%,超額完成增速10%的年度目標。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5.49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逐步企穩。
一、裕安區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裕安的實際來看,仍然存在工業經濟產業結構不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夠快、總量規模不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制約企業發展的困難沒有根本緩解等問題。
1.從宏觀層面上看
1.1工業企業規模小、層次低
現有的16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中小微企業,分布較散、發展水平不高。全區沒有稅收超1000萬的企業,年稅收超500萬的工業企業僅2家,年稅收超300萬的工業企業10家,沒有1家企業符合申報市工業十佳企業的基本條件。高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企業少,產業鏈不長,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弱。2015年度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僅6家,占規上企業總數4%左右。
1.2主導產業不突出
作為工業主體的制造業整體處在產業中低端,大多數屬于原材料加工。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有17家,其中大米加工企業就有7家,占該行業企業總數的40%;羽絨羽毛加工企業有23家,其中僅少數企業從事羽毛球、羽絨制品等深加工生產,單純進行水洗絨加工的企業就有15家,占該行業企業總數的65%。“十二五”期間確定的四大主導產業沒有一類能成為我區支柱產業。
2.從企業層面上看
2.1企業融資不暢
一是部分企業的土地、房產等抵押物手續不完備,資產管理不規范等,導致企業融資擔保能力不足,不能足額融資。二是銀行抽貸現象嚴重,一旦企業經營下滑,銀行迅速削減貸款規模,導致企業流動資金不足。三是融資能力水平不高。面對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能力不足,束手無策,目前全區僅有一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2.2投資不足
一方面是融資難導致。另一方面是企業對市場預期缺乏信心,少數企業等待觀望,不愿冒風險、增投入、擴規模,新引進企業少,技改投資近期也出現明顯放緩的趨勢。
2.3盈利能力不強
今年以來,羽絨羽毛、不銹鋼制品等價格均呈下降趨勢,市場利潤率下降,盈利水平整體不強。
2.4需求不旺
內貿方面,受前期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影響,建材類產品積壓現象嚴重;外貿方面,受全球大環境影響,服裝、羽絨羽毛及其制品等大宗商品出口下降較快。
2.5應收賬款高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長期居高不下,特別是建材類企業尤為嚴重。
2.6招工難、留人難,用工成本高
受地區發展水平、觀念等影響,人們寧愿選擇外出,也不愿留在家鄉務工,導致企業普通工人需求難以滿足。留住高端技術或管理人才,往往要提供比外地更優厚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額外增加了企業負擔。
2.7土地指標緊張,落地難
“五個一批”企業中需解決土地指標的占一半以上。
2.8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不高
半數以上企業仍是家庭作坊式生產方式,企業在低層次徘徊、很難做大做強。不少企業連基本的會計制度都未建立。
二、裕安工業經濟發展對策
1.持續招大引強是著眼未來提升工業發展后勁的動力之源
要圍繞裕安區主導產業加強產業鏈招商,促進工業集群化發展。按照“主導企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制造基地”的發展模式,開展產業對接合作。圍繞優勢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和產業鏈拉長打粗,做好產業鏈項目的開發包裝工作。在招商工作中,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促進產業集群向深度和廣度延伸。對一些投資大效益好的大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重點產業領域項目,供地優先保障,給予較大的政策優惠。
2.做好企業服務是立足當下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2.1以“暖企行動”為主抓手,繼續實施“四個十”梯度推進計劃
強化“五個一”工作機制,因企施策,精準幫扶,全力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上規增效。重點是抓兩頭(即抓龍頭引領、帶動作用,盤“關停”引導兼并重組、盤活存量資產)。大力推動“十億產值企業培育、納稅超千萬企業扶持”行動計劃,對選定的關聯度高、競爭力強、帶動性大的龍頭骨干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以“規模倍擴、效益倍增”為目標,對選定的主業突出、成長性好的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實施重點培育。建立小微企業培育上規名單,擴大規模工業經濟總量。加大困難企業幫扶解困力度,盤活存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挖潛增效。加強分類指導,因企施策,要與困難企業和有關當事方及時聯系溝通,把問題梳理清楚,妥善解決,幫助各工業園區擺脫沉重歷史包袱,盤活巨大土地存量資產,緩解土地指標緊張局面,促進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雙提升。
2.2優化服務企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區政務服務中心服務企業的作用
由區政務服務中心統一集中辦理各類行政審批和公共行政服務事項,最大限度簡化審批條件、減少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方便企業辦理各項業務,規范行政稅費征收,推行陽光政務。參照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綠色通道”,給一些需要補辦證的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因企施策,充分發揮并聯審批“綠色通道”特事特辦、特事快辦、特事辦好和全程監管的特殊功能,特別是有關職能部門要勇于擔當,落實責任,為工業企業快速生成、工業項目快速達產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軟環境。
2.3加大對工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工業發展的救命作用、杠桿作用和引導作用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目前,裕安區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還沒有完全形成,傳統產業又以中低端為主,僅靠自身積累向中高端轉型升級,需要較長時間,過程艱難。要切實解決企業融資等要素瓶頸制約,加大財政對工業企業的支持幫扶力度。制定獎懲機制推動“4321”政銀擔業務廣泛開展,優先保障工業企業擔保貸款;簡化程序推進“稅融通”業務,努力擴大工業有效投入。進一步發揮過橋續貸資金作用,放大政府引導基金功能。
2.4重點對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專精特新”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通過 “促升級“政策組合拳,著力推進低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2.5抓住機遇打好惠企政策的組合拳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宏觀背景下,我區各部門要緊跟國家政策走向、及時關注、掌握,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用好國家、省、市一系列惠企政策。區政府可參照市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的管理辦法和申報項目,及時制訂、調整我區惠企政策。同時,編制簡潔明了的政策運用指南或惠企政策材料匯編,組織企業家進行宣傳、培訓,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曉率。
2.6主動與國內知名高校、研究所牽手合作開展企業家隊伍高端培訓
依托高校豐富的教育資源,針對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合理設置培訓內容,提高企業家在經濟新常態下決策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如2016年區委黨校委托清華大學舉辦的“工業經濟與電子商務專題研修班”就取得顯著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