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摘 要: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部分組成的,過去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老師把學生當成容器一樣,采用"填鴨式"教學,使學生缺乏創新意識,而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使其自覺,主動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究。通過把嚴謹、抽象的思考,變為學生自發的努力,使他們在身心愉悅中掌握知識,運用教學機制使課堂各個環節有機相連,讓學生在藝術享受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進而提高教學效果。筆者通過長期的教育,總結出一些課堂教學實踐經驗,敬請指點。
關鍵詞:課堂 教學模式 教學經驗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我校2013年開始如火如荼的實施新的1335教學模式,在2014學年度我所在的年級也開始全面的實施。幾年的時間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有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下面僅僅是將我這幾年有關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感受做一總結。
對于開始階段實施新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其實也走了一段的彎路。比如認為所謂的新模式就是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質疑與點評。上課過程中過于形式化,這樣就存在著其實有一些沒有必要的討論,沒有價值的質疑。后來在學校領導和全組教師的幫助下,漸漸的對我校的1335教學模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新的教學模式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更重要的原則就是靈活性,多樣性和實效性相結合,反對僵化教條,重視教學實效。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第一思考的問題不在是這節課有哪些可以討論或是怎么討論,而是這節課或是這個問題是不是適合討論,討論是否有效等問題。在這之后不停的摸索過程中,漸漸的發現在學生進行復習課時候,尤其是一輪復習過程中,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更會容易出現頭腦風暴,學生們的思維更容易出現碰撞,學生和教師的收獲會更多。而在化學中的新授課過程中,比如說剛剛開始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時候,更多的是學生們在小組實驗中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動手能力。
在準備《原電池復習課》的過程中,我就深有體會。在備課的時候,反復思考開始以學生做題實戰為引入,通過問題引出知識點的復習。這就對選題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不能太難,但又能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問題,經過組內老師的幫助下,在課前案中選中了這么一道題。
下圖是一個化學過程的示意圖。已知甲池的總反應式為:2CH3OH+3O2+4KOH=2K2CO3+6H2O
(1)請完成圖中甲、乙兩池的名稱。甲池是________裝置,乙池是________裝置。
(2)請完成下列電極的名稱:
通入CH3OH的電極名稱是________,B(石墨)電極的名稱是________。
(3)寫出下列電極反應式:
通入O2的電極的電極反應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Fe)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池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當乙池中A(Fe)極的質量增加5.40 g時,甲池中理論上消耗O2________mL(標準狀況下)
果不其然,在學生做題的過程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這道題是比較基礎的一道題,但是對于長時間不學習電化學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有一些困難。課前的批改真的就反應出一系列問題。李某某同學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名稱上出現了問題,江某某同學書寫電極反應式上得失電子混淆,從這兩個小問題上也就直接將原電池的基本原理引出來,幫助學生復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就有一定的回顧,而且針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有的放矢。很快就形成了知識框架。批改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出現問題的學生記下來,上課的時候盡可能的針對這些學生進行強化,這樣在授課的有效率會大大提高,已經掌握的學生能夠得到鞏固,不熟練的學生加深印象,知識得以掌握。
知識框架形成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這個就需要教師的適當的引導和提升,學生對自己總結出來的細節知識點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做練習題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節課在問題的設計有這么一個討論的問題,“如何能夠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學生討論的結論一般分這么幾個層次,大部分小組能夠討論出的答案1、電極金屬的活潑型2、氧化反應為負極,還原反應為正極3、陽離子移向正極,陰離子移向負極一些組的同學還能夠總結出4、根據正負極的PH、根據產生的氣體等等。總之斷斷續續能夠總結出八九條,這個時候就是需要老師在進行提升總結,其實所用的判斷方法都可以從得失電子的角度來判斷,當說完這一點的時候,學生忽然恍然大悟,每一個細節固然需要知道,但是上升這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會幫助理解和記憶所有小的細節。學生理解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可以化散為整,化難為易。
從這之后,我意識到在實施1335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放手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在教師的把控之中,能夠適時的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點撥,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壓力特別大,因為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自己本身對知識的理解就要有一定的高度,而不是僅僅是在知識本身的水平上。為此,我經常看一些有關大學的教材和一些教學的文章,以增加自己知識的厚度和理解。
作為任課教師,在和學生接觸之后發現小組的建設和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也深刻的理解了小組建設是實施高效課堂的重要后盾,是新課程理念“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重要保障,在我所教授的班級中,就有兩個小組平時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化學成績平均分都高出很多。每次班主任對小組成員進行微調的時候,無論是誰進入這個小組之后,化學成績就會上升,更重要的是都會特別主動的學習化學。后來漸漸的發現,在這個小組平時學習化學過程中,大家都比著學,簡單的一個作業,大家都要比一比誰做的快,對的多,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由一個人帶動了幾個人,由一個組帶動了幾個組,學生真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學校管理為自我管理了。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認識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只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這種思想,會繼續探索適合本學科、適合學生的高效教學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