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仙 車紹留
摘 要:在長斯的聲樂教學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聲樂教師,要認真思考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發展對應用型聲樂人才需求規格和目標外,更要認真思考聲樂課程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著社會需求狀況而展開廣泛的實踐與研究。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引導學生不斷的修正應用型聲樂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出音樂應用能力較強的音樂復合型人才,在聲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在聲樂演唱中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聲樂教學 應用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一、應用型高校聲樂教學應用的理念與作用
新世紀以來,我國很多地方高校中的聲樂專業開始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紛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高校應用型聲樂教學成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社會就業需求的新思路之一。應用型聲樂人才的培養,是高校積極應對就業形勢與高素質人才需求的新舉措,在探索轉型發展過程中,各地方高校紛紛以應用型人才、復合型音樂人才作為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以就業、實踐為導向,探索地方高校中聲樂教學中的創新發展。
在探索應用型聲樂教學的路徑過程中,除了需要教師、學生積極轉變傳統觀念以外,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轉變教法、運用多樣性的教學平臺,采用富有多樣性特點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出高質量的聲樂應用型人才。當前我國很多地方高校的聲樂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著培養方向與目標過于單一、培養出的人才視野狹隘、創新意識與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需要根據這種現狀積極構建我國地方高校中的應用型聲樂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創新性的高校聲樂教學之路,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在探索新的聲樂教學模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做好課堂的聲樂課程改革。應用型聲樂人才的培養理念是指通過學校課程的設置與教師的多樣性教學,培養出具有一定音樂專業水準、能夠適應聲樂演唱、教學、服務、創意等工作崗位的復合型音樂人才。
二、聲樂教學中基本方法的運用與思考
歌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能,氣息不僅起到最為基本的作用,還在整個演唱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情緒、情感、音色調整功能。因此對于歌唱氣息的訓練,是所有歌唱技能要素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無論是何種風格、唱法,都涉及到氣息的訓練與運用。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在聲樂的應用型教學探索中關注氣息的訓練。其中比較高效的訓練方式就是“哈氣”訓練,根據日常生活中呼吸的快慢直接與心理狀態相關的原理,系統的設計氣息的訓練內容。“哈氣”不僅可以掌握自然的呼吸節奏,還可以很好的體驗呼吸環節中的氣息量與運用支點等,這一點在不同唱法的聲樂氣息訓練方面都是彼此相通的,是共性的演唱精髓。
哈氣訓練中的氣息技巧還可以運用在歌唱表演中,具體的哈氣演唱技巧與訓練技巧也是一樣的,可以通過調整呼吸的速度、呼吸的狀態、呼吸的容量等對哈氣訓練、演唱技巧進行控制,從而能夠直接體現出對樂曲的表達和情緒變化的作用。建立于呼吸基礎上的哈氣訓練不僅可以直接指示著樂曲的情緒內容與變化特點,還可以作為一種具體的演唱技術,很好的控制著歌曲的力度和多種不同的音色組合。教師需要針對哈氣與氣息訓練的基本情況,展開聲樂演唱中、建立在氣息基礎上的情感表達訓練與戲劇性推動方式訓練。
其次,任何不同風格、唱法都需要建立在歌唱的整體性基礎上。關注歌唱的整體性,不僅是關注其不同身體部位的合作與運動節奏一致問題,也可以調節不同身體機能的協同熟練程度與機理系統的敏感度。因此針對演唱中“機理”敏感度與身體不同部位的“整體性協調”訓練,是完成一首歌曲演唱最重要的訓練內容。在這個“整體”中,既包括了大腦、心理、身體的協同,也包括了從演唱者的思維、運用。作為歌唱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嗓音在內的身體機能,是歌部分唱中最為核心的部分。這些包括了呼吸、共鳴、發聲,吐字在內的身體機能,也是哈氣訓練法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
再次,需要訓練學生對于自我身體機能與氣息變化、情感轉變、審美感受等方面的聯覺感知與協調能力。只有在平時擺脫單一的練習曲訓練與演唱訓練,在演唱中不斷的轉變針對不同技法、技術、風格表現能力的訓練,才能讓學生在日后的工作與演唱、表演等不同崗位上很好的轉變角色,很好的完成不同崗位賦予的責任,成為一個合格的工作者。
三、歌唱技巧與演唱能力
1.演唱技巧的應用型訓練
本文認為,可以根據歌曲作品的不同風格演唱特點,訓練學生的聲樂表現力和聲音控制能力,通過氣息與共鳴的增減,影響音色的變化,從而推動演唱的音質與情緒變化。其次,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調式、和聲、音程等變化,推動在調式上的色彩對比。總之演唱技巧的訓練與運用應緊密結合作品風格進行訓練,以逐步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歌唱應用能力。
2.舞臺表演與二度創作能力訓練
應用型聲樂教學中應該秉承“科學性”的原則。任何一種聲樂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需要在聲樂教學中,在教師的多樣性思維、觀念的引導下,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體驗性訓練,無論是在曲目選擇、舞蹈表演、還是角色塑造、性格刻畫、情感表達、戲劇揭示等方面,學生都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長期、復雜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復雜、多元的社會需求。
四、應用型聲樂人才培養途
在聲樂課程改革中,必須將應用型聲樂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主要途徑,通過富有激情的分角色訓練、分劇情訓練、不同場面、人文內涵等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很好的領悟聲樂演唱與表演的主旨。在此背景下,可以訓練學生演唱多種不同風格作品的能力,不必限于某種唱法、音區的局限,需要積極訓練演唱者對不同作品的把握能力。圍繞不同學生的演唱、作品、表演等特點進行細節性、參與性的分析與討論,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聲樂社會實踐活動與之配合。比如,可以對聲樂學生進行分組,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學生進行各類演唱表演、歌詠比賽、文藝匯演等,并且可以通過富有創意性的視頻直播、節目策劃、錄播組織、表演編排、組織訓練、組織表演等環節的能力訓練,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基本音樂活動需要。
聲樂教學中以堅持“科學性”原則下,綜合兼顧音樂藝術中聲樂演唱相關知識的學習,相關的培養,以達到音樂應用能力的綜合培養。
其次,讓學生在大量的聲樂實踐與表演切磋、觀摩討論、欣賞沙龍等活動中,獲得綜合性能力的極大提升。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興趣,認識不足,及時調整訓練、學習策略,還可以在長期的訓練中積累經驗,豐富閱歷,大大增強舞臺運用與組織的綜合素質,為其進入社會就業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因此,圍繞聲樂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在聲樂課程改革中,不斷的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不斷的更替教學內容,穿插不同的教學場面、設施,進行創意性的教學——包括運用多媒體、直播教學、視頻教學或者音樂會觀摩現場指導等,盡可能的拓寬聲樂學生的藝術視野,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專業技能技巧,從而形成高效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五、聲樂人才綜合能力培養途徑
在聲樂的應用型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的聲樂感知能力、聯覺能力與審美能力等進行基礎性的學習與訓練,需要在注重學生文化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二度審美能力,讓學生在不斷的接觸作品、深入理解聲樂作品、表演作品、詮釋作品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其對于作品的情感體驗意識和敏感度,為其在聲樂演唱中準確、生動的表達作品所需要抒發的真情實感、所傳遞的審美元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刻畫的人物性格等綜合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再次,在聲樂的應用型教學中,教師還要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密切地結合起來,注重對學生舞臺實踐中“二度創作”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二度創作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解讀與組織的能力。如何對作品完成好“二度創作”,這實際上在音樂藝術的任何一門藝術門類中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這應該只有本門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設計和課程設置的逐一實施,通過各門課程學習、訓練去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修養,逐步提高學生的技能,從而逐漸具備完成“二度創作”所必備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簡介:張桂仙,女,漢族,保山,(1968.5-),保山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研究。
車紹留,男,漢族,保山,(1963.8-)保山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教學與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