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坤
中圖分類號:K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想象一下,在你面前有兩張桌子:一張桌子上擺滿了大餐,可謂“饕餮盛宴”,從香甜爽口的“桂花糯米藕”到色澤光潤的“糖醋里脊”,再到鮮美晶瑩的“銀耳雪梨湯”、晶瑩剔透的白米飯,樣樣齊全。而另一張桌子上擺的則是一個小盤子,干干凈凈、規規矩矩,旁邊放著刀和叉,菜品是一份“瑪格麗塔披薩”、一份“凱撒沙拉”和一份“西冷牛排”。
這即是兩張極具代表性的桌子,第一張是中國的餐桌,第二張是西方的餐桌。同樣的一日三餐,風格迥異的用餐規矩。從餐品溫度到餐食方式,再到餐食順序,基于“好吃”和“吃好”的飲食出發點,中西方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餐品溫度:冷熱自知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首先體現在餐品溫度上,關于餐食“冷”“熱”,中西方自有一套認“知”。中國人尚“熟熱”,中國人的餐桌上大多是以熱菜為主,三餐幾乎全為熱餐;在餐品原料上,除卻少數開胃菜,其余大多均為熟食。西方人則偏“生冷”,其三餐大多為兩冷一熱,早餐和中餐為冷,晚餐為熱;在餐品原料上,愛生吃蔬菜,如黃瓜、西紅柿、洋蔥、生菜,甚至是西蘭花等,上述也均為生食沙拉的必備原料。
中西方餐品溫度的差異在于飲食觀念的不同。中國人提倡“菜需趁熱吃”,這樣才會更加有味道,即所謂的“一熱三鮮”;此外,多種多樣的烹飪方式也滿足了菜品的溫度要求,煎、炸、燉、蒸、煮,火候溫度不在話下。西方人對食物的追求不是色、香、味、形,他們重視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分析,營養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學要求,這是西方人評價美食的重要標準;此外,觀其烹飪方法也多為烤制或涼拌,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進而達到營養的標準。
餐食方式:分合有術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還體現在餐品食用方式上,關于餐食“分”“合”,中西方自有一套“術”法。中國是合餐文化,“若迎客,則必圍而坐、齊動筷”,圖一個熱乎氣兒,這頓飯才吃的過癮、痛快。而西方則提倡分餐制,“小盤盛食、自取自用”,很少出現一盤菜大家共食的現象。筆者認為,中國合餐制 西方人的分餐制則更多體現了西方人獨立與自由的追求。
中西方餐食方式的差異在于飲食理念的不同,臺灣國學大師錢穆指出“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中國提倡合餐制是“以家為核心”的集中展現,借一頓飯營造出“和睦共處、喜樂團圓”的氛圍,餐合意在“人和”;相較而言,西方偏好分餐制則有助于均衡營養、防止偏食,因為分餐制可以根據每個人每餐需要的營養搭配飯菜,保證每餐有適量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餐分意為“標準”。
餐食順序:先后有道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也體現在餐品食用順序上,關于餐食“先”“后”,中西方自有一套價值之“道”。在中國,菜先從涼菜上起,涼菜又稱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在開胃菜之后,主菜便登場,主菜又稱為“大件”、“大菜”,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偶數,后者在中國被視作吉數。這些菜肴選取考究的材料,配以酸、甜、苦、辣、咸五味,再以蒸、炸、煎、煮、炒、烤等各式烹制招式搭配而成,其出菜順序多以清淡、濃膩相配或干燒、湯菜交配為原則,意在體現整體搭配的和諧統一。最后通常以湯收尾。主菜結束后,供應主食和水果。而在西方,餐食順序則大為不同。首先,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多為以咸味和酸味為主、風味獨特的菜品,分為冷頭盤和熱頭盤,往往數量較少質量較高,常見的有魚子醬。與中餐極為不同的是,西餐第二道菜便是湯,湯分為蔬菜湯、冷湯、奶油湯、清湯等四類。第三道菜為副菜,主要為魚類,不僅有淡水魚,也包括海水魚類。肉禽類主菜是西餐的第四道菜,有可能輔以蔬菜,但決不同于中國的葷素交替,一道食用完畢下一道菜才會登場。第五道菜為甜品,最后為咖啡或茶。
中西方餐食順序的差異主要在于東西方價值理念的不同。中國餐食順序設計講求協調、和諧,“水火相憎,鼎鬲其間,五味以和”。開胃菜的“涼”搭配主菜的“熱”,主菜的“淡配濃”、“干燒配煲湯”等等交替而上都體現了中國的“和”的價值觀,這是中國的先后之“道”。相較而言,西方的餐食順序則較為嚴謹、理性,嚴格按照營養標準,講求小盤精致化,重在“儀式感”。湯食在前喚醒胃功能,營養價值含量高的魚類為副菜必備食材,隨后與主菜的其他肉食相搭配有助于味覺循序漸進的開啟,餐后的甜品將用餐的儀式感推至高潮,最后以飲品謝幕,凡此種種,均體現了西方的先后之“道”,道在標準、道在儀式。
綜上可知,中西方飲食從餐品溫度到餐食方式,再到餐食順序的差異,均基于對飲食哲學的不同理解。是更重“好吃”的味覺體驗,還是更重“吃好”的營養需求?歸根結底,這與中西方的地理環境差異不無關系。一個民族的飲食與其環境和傳統密切相關。分析中西方歷史地理環境,可以為我們探尋中西方飲食差異打開一扇窗。
中國地處亞洲最東端。東部地形平坦沃、沃野千里;多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極其適宜糧食作物的種植;多長江大河、利于農業灌溉,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商品交換較西方而言較少,但農業發達并成為經濟主要來源,他們多集體勞作,共同耕種一塊土地,產物由他們共同分享。此外,地形地勢也使得集體聚居成為可能,集體生活也有利于共同抵御外敵和處事決策,所以中國人對集體是十分重視的,而這種集體觀念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飲食習性。中+國人喜歡熟識、熱絡的感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人做菜十分的講究味道,為了使菜入味,菜肴通常為熱;同樣也體現在吃飯的時候聚在一起、不分你我地同桌進食以及餐品順序的和諧調配上。
而位于亞歐大陸西側的傳統西方世界,地形較為破碎,大陸面積較小,不適合大規模的種植業發展,農作物和谷物數量也不能滿足需求。所以西方人若想保證生活來源,一定需要向外擴張進行商品的交換,因而導致商業貿易的發達,加之統治者推行促進商業發展的政策,西方的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并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而在商品經濟社會經營中,不同個體或家族之間是競爭關系,人與人之間相對獨立,個體經營十分發達,因而形成了獨立、自由、平等的市場觀念,并最終影響了西方的飲食習慣。西方簡簡單單的冷食,保留住食物最初的味道和營養;西方人喜愛保持自身的獨立,形成了分餐制——與人交流可以交流卻不接觸、可以接觸卻不親密,所以吃飯時澆上調味汁,感覺“有所觸卻無所及”,而上菜順序程式化的標準也更能體現其獨立的特質。
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迥異的飲食文化,這兩張餐桌雖然在餐品溫度、餐食方式、餐食順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我們要充分尊重各地區的文化差異,對于中國而言,更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借鑒國外的優秀文化。“好吃”固然是基礎,但是在健康理念愈發發達的今天,也應更為關注“吃好”,從而博采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長,創造味蕾與健康的新的飲食風尚。
參考文獻
[1]管一博. 中西飲食文化之比較淺論[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1, 24 (4): 90-91
[2]林麗端. 中西飲食文化之比較[J]. 消費導刊, 2009 (18) :231-231
[3]李曉紅, 馬陶然. 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時代文學月刊 , 2010 (4) :195-195
[4]姚艷虹. 試論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意義[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2) :100-103
[5]程立, 程建華. 英漢文化比較詞典[M]. 2000: 343
注釋:
1出自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2出自《文子`上德篇》.
3程立, 程建華, 英漢文化比較詞典[M]. 2000: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