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普及攻堅計劃的核心是落實“職普比大體相當”
張 健
攻堅計劃;職業教育;職普比
2017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出臺了《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攻堅計劃”)。“攻堅計劃”指出:“高中階段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從未成年走向成年、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肩負著為各類人才成長奠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中階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兩大板塊。普通高中教育相對強勢,中等職業教育普遍弱勢,存在著“攻堅計劃”中指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不協調”“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的突出問題。所以普及攻堅計劃的關鍵在于,如何補長中職教育的“短板”,使兩類教育獲得大體相當的均衡發展。對此,“攻堅計劃”要求“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實現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要“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到2020年,“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結構更加合理,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可見“攻堅計劃”反復強調和要求的“保持和落實職普比大體相當”“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是文件的核心精神和關鍵愿景。
2016年,受教育部委托,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開展了“關于‘職普比大體相當’意義和對策研究”。本次調研量大面廣,對象涉及100余所職業院校及40個地市教育局,覆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各經濟發展帶,共涉及14個省級行政區域、51個地級城市。時間從2016年9月至12月,課題組共收回問卷5454份,其中有效問卷5410份。
在對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大體相當的重要性及未來趨勢的預測上,本次調研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您認為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大體相當的重要性如何”(結果如表1所示)和“您認為到2030年對中職層次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如何”(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大體相當的重要性”調查表
表1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對象對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大體相當重要性的認識中,選擇必要性“很大”和“比較大”這兩個選項的比例相當高,其中行業、教育局、校長、企業、教師問卷這兩項的加合比例分別為77.64%、77.50%、74.60%、73.60%和64.49%,說明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大體相當的重要性得到各界的高度認同,有相當的社會基礎。

表2 “到2030年對中職層次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調查表
表2統計數據顯示,調查對象中37.50%的教育局、54.69%的企業和58.94%的行業預測到2030年中職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多,如果與選擇“保持現有水平大致不變”的比例相加合,則教育局達到85.00%,企業達到87.82%,行業高達91.46%;而選擇“逐步減少”和“不再需要”兩項的人數比例很小。這說明中職層次人才仍將是社會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啟示我們:“保持職普比大體相當”政策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必須堅持。
落實或保持普職比大體相當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綜合治理。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政策是行政者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制定的政令策略和行為準則。它體現的是決策層面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和指揮意志。職業教育要想落實或保持職普比大體相當政策,使職業教育“香起來”,就一定要有系列的配套政策支撐,比如學習資助政策、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價值認同政策、薪酬政策等。當下,我國的職業教育學習資助政策已較為完善,對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起到了幫扶和激勵作用。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價值認同政策還存有問題。20世紀70年代,一個八級工的工資是100元,遠遠高于大學生的52元,這樣與薪酬掛鉤的、類似于職稱評審的技術技能等級政策為什么就湮滅無聞了呢?而這樣的政策非常重要,它能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發展、進步、提升的激勵通道,使他們覺得從事這個行當有機會、有奔頭。薪酬體系政策也存在一些問題。技術技能人才工資待遇偏低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個技能大師的工資拿不過一個車間副主任,這樣的價值倒掛讓技術技能人才看不到希望,感到無奈。我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關鍵是出了狀元、成了狀元又能怎么樣?頂級的大國工匠胡雙錢3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幾十年,活得照樣很寒酸。這樣的現實對職業教育的“殺傷力”非常大,如果沒有好的政策讓這樣的人獲得良好的待遇,就是天天把職業教育說成“花”也沒用,職業教育還是不會“熱起來”“香起來”。一流的航天設計,倘若沒有一流的技術技能人才來制造,它就只能停留在圖紙上。所以應當盡快出臺高技高薪、激勵技術技能人才成才出彩的薪酬政策。這樣的政策效應和價值導向,比費盡口舌大講“大力發展”“高度重視”之類的宣教性話語要有用得多。比如浙江省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推出了特級技師的政策。獲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獎的選手,可以晉升特級技師,享受教授待遇,退休后仍享受相應的待遇和津貼。有了這樣的政策激勵,職業教育自會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辦學效果。
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不佳依然是職業教育發展受限和職普比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落實普職比大體相當必須在環境優化方面做出努力。環境是作用于事物發展的外在要素,職業教育發展的環境包括傳統文化環境、政策制度環境和觀念認同環境等。這些環境目前總體來說呈現負面特質,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的是消極影響。傳統文化環境的主基調是鄙視職業教育的,崇尚“形而上者”的“道”,貶抑“形而下者”的“器”。視技術技能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政策制度文化缺失嚴重,而且虛多實少,大多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宣傳口號層面,實質性的利好職業教育的政策制度并不多見。由于受前兩個環境要素的影響,職業教育的觀念認同度不容樂觀。社會多是對職業教育的歧視、鄙薄,認為職業教育是“末流教育”。更令人不解的是,人們根本不去關注和探究職業教育“所以然”背后的真正原因。筆者認為,職業教育如果真的是如人詬病的末流教育,這與基礎教育理念也是有關系的。750分的高考試卷,考150分就能進高職,基礎教育給職業教育輸送如此不堪的生源,反過來卻指責職業教育質量低下,教育學生“不要和職校生混在一起”。所以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調研中“您認為中職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什么”一項中,選擇社會群體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的最多,為39.54%;選擇質量不能滿足需要的占29.56%;選擇制度上存在障礙的占21.14%。可見,頑固的社會偏見、不容樂觀的生態環境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和職普比落實的癥結所在。
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環境,一要給職業教育創造公平、寬容、和諧的社會環境。要明了職業教育教的是一群最難管、最難教的學生,我們不應該對其過于苛責,而應該對職業教育和從事職業教育的人保持應有的敬意,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寬容。二要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新的時代風尚,“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三要加大對技術技能人才和職業教育從業者的宣傳、表彰和獎勵,使人們真正對職業教育“高看一眼,厚愛一分”,使職業教育“香起來”“亮起來”“強起來”。
毫無疑問,社會的人才分布是一種分層的格局。各個層次的人才都需要,這是由職業結構的層級性、復雜性所決定的。人的受教育需求和層次的高移,既不能改變社會分層的現實,也無法改變教育結構的層級。有人認為,高職發展了,就可以擠掉中職;那么本科發展了,是不是就要取消高職呢?這樣的邏輯顯然是荒謬的。教育的結構性、體系性是規律性的存在,在這個規律的邊界內,人才需求的數量和比例是變化的,可以動態調適,但層級結構是不可撼動的。一個層級就是一個臺階、一個階段,是事物內在的一種秩序,不是可以隨意取消或抹殺的。在這個意義上,中等職業教育在任何時候、任何社會條件下都不可能消亡。
不可能取消并不代表社會認可,也不代表普職比就一定會大體相當,問題的關鍵在于中等職業教育能不能做到質量立教,培養出來的學生能不能達到社會滿意的程度。這就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要“咬定質量不放松”,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發展之要”“興教之根”,作為內涵發展的抓手、人才培養的根本、特色建構的靈魂,從而彰顯職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培養出企業認可、社會肯定、人民滿意的技術技能人才。這樣憑過硬質量說話,靠服務社會立足,職業教育的形象和口碑就會逆轉,職業教育就會得到人們的認可與接納。設若如此,職普比問題就真的根本不算回事了。
G710
A
1005-6009(2017)68-0017-03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