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經永 周欣諭 鄧小珍
摘要:目的:探討如何采用適合的模式為更好在高校開展急救知識培訓提供策略及依據。方法:從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各二級學院隨機抽取2個班級并各分兩組進行急救培訓。實驗組先從每個寢室挑選一名學生參加由市紅十字會專職講師授課的集中救護員持證培訓,再由本班持證急救員對班級進行急救培訓。對照組以傳統方式參加急救培訓。兩周后全體學員進行理論考試,隨機抽取學員技能考核,比較兩組培訓效果。結果:培訓后理論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分別為78.67±3.43、86.51±3.28,實驗組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培訓后心肺復蘇、包扎止血、骨折固定三項操作,實驗組合格率分別為82%、91%、94%、對照組67%、78%、85%,實驗組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搬運操作實驗組合格率為95%與對照組89%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星點模式培訓效果在理論和技能方面均優于傳統模式,新形式加強了教育過程的互動交流,有效解決了傳統模式的局限性問題,可延續性強、普及面廣。
關鍵詞:急救教育;培訓模式;高校
當今社會經濟、科技迅猛發展,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各種突發事件涌現,意外傷害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當意外事件發生,即使一個城市、社區急救網絡再健全,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專業的醫務人員也很難在“救命黃金時刻”的幾分鐘內趕到現場有效施救[1],因此“第一目擊者”能否實施及時、有效的初步急救,為專業急救人員的院前急救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意義重大[2]。資料顯示,我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不到1%,而在歐美國家,可達10-20%[3]。與知識的低普及率相應,我國公眾現場急救參與度同樣較低,基本處于不足或缺失狀態[4]。因此向全社會普及急救知識和進行急救培訓刻不容緩。
我國人口基數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宜采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先特殊群體后一般公民的思路,逐步提高公民的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5]。大學生正是這一特殊群體,大學生人群集中、精力充沛、理解、接受能力強,是實施急救知識與技能教育的理想對象。在大學生中普及急救知識能提高他們處理突發事件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降低高校學生意外傷害。此外,他們作為流動性群體,還可對其周圍人群起到一定影響和灌輸作用,進行知識的傳播和行為的促進,采取“接力棒”的方式逐漸向社會推廣[6]。因此大學生對急救知識掌握情況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公眾急救水平[7]。
大量研究和事實表明我國大學生急救知識匱乏,急救意識薄弱[8]。大學生對急救知識學習大多持積極態度,希望獲取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技能,但主動學習知識的動力不足,知識來源主要是網絡和電視、報紙、雜志以及在廣場或社區的宣傳中部分碎片化信息,沒有科學、系統化的學習和實踐,需要學校進行相關的指導和引領[9-10]。
近年來我國重視開展急救教育,急救知識和技能被納入并實施于高等教育的正式課程及整體素質教育中。由于師資的問題,國內大多數高校將急救培訓設為選修課,不能很好滿足學生學習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技能的需求[11]。部分傳統教育形式,如知識講座、選修課、急救社團宣傳等,缺乏規范化、在對象選擇和時間上存在局限性,一定程度阻礙了急救知識的普及。本研究通過對比傳統方式和星點模式,為更好的在高校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提供策略及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從宜春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新生中隨機抽取部分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1.2.1抽取方法:按照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原則,在2017級新生中按不同學院分層,每層抽2個班級,隨機分到對照組和實驗組,共抽取9個專業18個班897人。
1.2.2培訓內容和方法
(1)培訓內容: 江西省紅十字會出版《現場應急救護手冊》。內容包括常見急癥、意外傷害、突發事件現場急救程序和原則等急救理論知識;心肺復蘇術、傷口與包扎、止血、骨折與固定和傷病員搬運等急救技能。授課者為紅十字會專職講師。課程設置共16學時,其中理論8學時,實踐8學時,每周完成2學時理論課程和2學時實踐課程。
教學方式:多媒體授課、教學視頻和面授、操作練習。
(2)培訓方法和形式
實驗組:先由各班寢室長參加由市紅十字會專職講師授課的救護員持證培訓,通過后指導各班急救培訓。
對照組: 全班共同參與校內組織的急救培訓。
理論課:對照組采取傳統方式(市紅十字會專職講師舉行急救知識講座),實驗組采用星點模式(獲證學員在班級開展主題班會)。技能課:對照組采取傳統方式(老師授課后分組實踐),實驗組(獲證學員分組指導實踐)。
1.2.3考核方式
培訓結束后全體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從兩組隨機抽取100名學員進行技能考核。
理論考試:選擇題形式,滿分100分。
操作考試:考核心肺復蘇、傷口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和搬運四項基本急救操作,考核標準按急救員持證考試操作評分標準。
1.3數據處理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X±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α=0.05,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從表1可見,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所學專業及是否曾接觸急救培訓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2.2.1培訓后兩組理論知識考核情況
培訓后理論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分別為78.67±3.43、86.51±3.28,實驗組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2 培訓后兩組技能考核合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