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功菊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教育時通過各種手段逐漸形成內化的一種良好品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目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教學有心人,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理念,通過精心備課鉆研教材,尋找課堂教學的有利契機,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結合時事政治案例分析,有效滲透情感教育,將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科學精神、政治法治意識等綜合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 培養方法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重要學科,更是培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傳統的政治教學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一線教師更多地將關注焦點放在了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能力上。本文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探究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策略。
一、轉變教師傳統觀念,精心設計教學目標
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許多弊端,很多學生認為記住定義原理,背下知識點就可以,這種思想觀念是錯誤的,長久下去會讓學生陷入一種思維定勢,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在政治實踐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及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具體教學內容,精心備課,有效設計教學,在優化教學目標及過程的前提下開展教學。
比如,在教學《隱私和隱私權》一課時,由于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名譽權、肖像權和姓名權等方面的知識,教學展開相對容易,但對于隱私權很多學生認為丑事、不光草的事才是隱私,對隱私的理解不到位。在備課時,我做了如下目標:在知識層面讓學生了解隱私和隱私權的具體含義,了解法律在這方面的相關規定及侵犯隱私的行為表現,能自覺防范他人侵犯隱私的行為。在過程方法方面,我通過列舉生活中和社會上發生的熱點新聞,以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讓學生對隱私權有深刻認識;在情感價值觀方面,則樹立學生增強法律意識,自覺保護自我隱私,尊重他人隱私的意識。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理論性較強,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枯燥乏味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要著力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有效的導入、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或開展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樂學的課堂氛圍中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
以創設情境教學為例,在教學《人生難免有挫折》一課時,我通過課前兩分鐘利用多媒體播放《千手觀音》讓學生在極致的視覺體驗中感受聾啞演員的絕美表現,學生很快進入到教學情境中,這時我再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展示霍金、史鐵生、貝多芬等人的挫折境遇。這些人的事跡恰好符合本單元的主題,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深刻感悟。再如
三、結合時政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時事政治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時政案例分析,不僅能有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正確價值觀的滲透,其中所蘊涵的信息還能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有效提升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小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遺產留給誰》一課時,我通過社會時事政治熱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張嘉祥的父親因病去世,家人們就繼承遺產問題出現了爭執,爺爺奶奶認為財產應該平分,嘉祥的姑姑也應該分,嘉祥媽媽不同意,認為姑姑以后要嫁人,不能繼承丈夫的遺產。在討論中讓學生明白遺產及相關繼承權的概念及知識。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時,我通過搜集青少年犯罪案例,結合校園暴力事件,讓學生在案例中認識到哪些行為是錯誤的,涉及犯法的,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
四、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新課程改革理念更加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挖掘課本中的德育因素,將顯性及隱性的情感因子有效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
比如,在教學《親情之愛》一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合作討論家人給予自己的愛,學生在交流中知道了愛的形式多種多樣,我接著引導學生如何把父母給自己的愛傳播分享給更多的人,引導學生提出“去敬老院送溫暖”“給福利院捐衣物”等提議倡導,并將這些想法實施到實踐中,培養學生感恩之心的同時,提升其社會責任意識。
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推行對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的提出直接影響著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初中階段,教師以核心素質理念為引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多樣化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正確道德與法治觀念,有效實現學生綜合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水宜.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78.
[2]周佳青.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18(09):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