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臣
摘 要:根據通河縣耕地面積和所種植的主要農作物面積,研究耕地資源狀況和分析中低產田所占比例,指出現有農業機械與一些作物品種、作物栽培技術、耕作制度等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矛盾,確定出農機農藝相融合、協調發展的目標,提出促進農機農藝有機融合的辦法和必要條件,針對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農機農藝;融合;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12.013
1 農業生產概況
通河縣擁有耕地180.56萬畝,其中水田140萬畝,約有五分之一的種植面積為中低產田,現有農業機械與一些作物品種、作物栽培技術、耕作制度等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矛盾。因此,在目前環境質量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要改變農業增長方式,通過技術改造中低產田,改善其理化性能指標,提高所種植的糧食作物產量,發展精準農業技術,將機械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通過信息化、科學化平臺的整合,切實搞好農機農藝有機融合,探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 樹立農機農藝相融合、協調發展新目標
制定出科學合理、相互交融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把機械適應性作為科研育種、栽培模式和技術推廣的重要指標。有針對性地推廣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和種植模式,針對重點作物建立農機化作業和農藝技術要求相互適應的實驗室,加強農機化技術和農藝技術研發工作。做到一方面通過農藝的改善促進農機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機發展提高的同時又支撐著農藝的進步。
3 農機農藝相融合的必要條件
(1)建立農機農藝共同研發機制,組織成立相應的管理、技術體系。
(2)培育出適合機械化生產作業的作物品種并制定出栽培模式。
(3)研制出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
(4)優化現有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用大中型農機具進行標準化連片作業,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
4 制約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不利因素
(1)我縣農業生產目前以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地塊小、不規則,農機作業時田間轉彎多,轉移地塊費時、費力、費成本,十分不利于大型農機具集中連片作業,嚴重地制約著大型農機具作業效率的發揮。
(2)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對農機農藝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概念、認識模糊,用科學種田、科技管理、機械化作業的意識淡漠,思想陳舊、應用先進技術進行機械化生產作業的積極性不高。
(3)現有農業機械的性能功用存在著與作物品種、作物栽培技術、耕作制度等不相適應的矛盾。少數品牌機型的農機具質量不過關、性能不穩定,作業中常有故障發生,在機械效率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給生產作業帶來了不便,制約了農民應用農機化新技術和使用新機具的積極性。
5 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是縣委、縣政府對農機農藝協調合作、融合發展的工作已經給予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縣領導經常在涉農會議上強調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農機管理機構基本健全,服務體系比較完善。
三是現有農業機械化作業的綜合水平較高,特別是水稻、大豆的生產機械化基礎較好。
四是通過對農機化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應用,使農業生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廣大農民應用農機化新技術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既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又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使他們敢于投資購置設備,愿意應用新機具進行生產作業。
五是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換的步伐。種子優良化、耕暄制、輪作制、培肥制已經形成了制度化,農業的發展后勁不斷增強,農村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6 對促進農機農藝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的建議
(1)出臺政策、建立組織,強化引導。農機農藝能否有機融合,政策引導是關鍵,應制定出相應的鼓勵政策并出臺優惠扶持條件。建立組織機構,協調農機、種子、土、肥、植保等推廣服務機構,搞好無縫對接。穩定和擴大專業技術人員隊伍,配備專業對口的農機農藝技術人員。引導農民統一作物種植品種、播期集中、統一行距、統一壟向、統一追肥和噴藥植保,形成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技術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為實施農機化大面積作業建立組織保障、技術支撐和奠定物質基礎創造有利條件。
(2)農業機械產品設計的原則要適合精耕細作的要求,使農機和農藝相互適應、互相促進。
(3)加快土地合理流轉。通過地塊集約經營種植,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整修。實現合并地塊、集中連片,采取統一品種、統一種植規格、統一時段種植等措施,為大型農機具高效率的生產作業提供基礎條件。
(4)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擴大農業生產的經營規模,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的產業化進程。
總之,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是時代提出的要求,是實現農業科學發展的需要,在政策指引、組織保障、科技推動的作用下,二者只要有機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就一定能夠結出理想的農業科技碩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