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之民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翻轉課堂下微課應用引發學校變革的思考
許之民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大力推進的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活動日益突顯“微課應用難、翻轉僅停留于形式”等問題。研究關于翻轉課堂的微課應用案例的文獻,可以發現,翻轉課堂下教師應用微課的理念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但支撐學生自主學習的相關條件卻未滿足,具體表現在觀看時間、微課平臺、師生互動、數據分析等重要方面。因此,要充分實現微課的價值,需要學校在支撐學生個性化學習方面做出相應變革,進一步明確學校體制內微課與課堂的銜接,構建學校數字化學習環境,保證微課個性化學習的充裕時間,真正讓每一名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并得到及時反饋,應是當前翻轉課堂研究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翻轉課堂;微課;中小學;學校教育;挑戰
2007年,翻轉課堂依托新技術,意在構建“學生晚上在家學習新知識、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內化過程”的新模式受到普遍推崇;[1]2011年,可汗學院與翻轉課堂結合,引發“視頻再造教育”的升溫;[2]2013年,本土發展而起的“微課”演變為現象級概念。[3]伴隨微課資源的日漸豐富,“如何應用微課”這個問題被提上日程。[4]由此,考慮微課、翻轉課堂在學習活動中的關系,將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起來,探討怎樣通過技術提高學校環境中教與學的效率,[5]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
翻轉課堂中“微課應用難”已成為一個事實。2014年天津市教科院王秋月調研發現:“如果把微課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并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6]2016年中國教科院曹培杰博士觀察發現,微課被用于翻轉課堂的誤區表現為:[7]一種為課前學習微課后,課堂仍為灌輸式教學的“舊瓶裝新酒”現象;一種是將微課用于課堂播放,試圖用微課取代教師的現象。針對上述現象,一方面亟須“教師教學觀念的翻轉”[8],一方面必須看到——既然人們設計微課的初衷不是用于傳統課堂,為什么現實中卻屢屢將其用于課內?即使將微課用在課外,為什么應用效果又難以支撐課堂活動的有效開展?如果說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會發揮更大作用,[9]但翻轉課堂實施的諸多條件表明:微課在引發教育變革無限可能的同時,自身要具備相應條件。因此,在質疑教師教學理念是否翻轉的同時,一線教育滿足微課與翻轉課堂實施的基礎條件是否具備?其對教師教學理念落地影響程度如何?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試圖借助文獻資料,以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案例為研究對象,以翻轉課堂理想愿景下微課應用的基本條件為參照維度,了解一線教師應用微課所關注的重點與缺失之處,探討學校教育推動微課應用面臨的挑戰,從而切實找到推動教師教學觀念落地的關鍵所在。
(一)研究文獻的選擇
為全面了解中小學翻轉課堂與微課結合的實踐現狀,在中國知網(截至2017年7月1日)進行文獻篩選,先選取“翻轉課堂”和“微課”作為關鍵詞進行結果中搜索,再將其作為篇名進行搜索,學科分別選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得到文獻141篇。經過梳理,剔除重復文獻45篇,相關新聞報道及會議綜述7篇,得到89篇有效文獻。
(二)研究方法與統計工具的選擇
研究過程主要采取文獻和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依據預設的內容主題,文獻計量側重于從外部出發,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定量統計文獻分布規律。內容分析則從文獻內部出發,利用符號分析方法,通過對內容相關信息的定性分析,勾勒出主題間的定量與定性關系,從而發現一定的邏輯規律。
(三)研究內容分析維度的確立
為了解一線相關實踐滿足學生利用微課進行學習的舉措及效果,本研究的分析類目包含:在微課案例總體分析方面,主要從文章數量、引用指標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并對樣本按照研究時間、研究主題、期刊分布等維度進行比較;微課實施分析主要聚焦在微課應用目標、微課應用方式、微課學習配套資料、數字化學習(平臺)環境、微課學習后的互動反饋、微課學習效果分析等方面,并在此過程中進行較深入的比較與分析。
(一)微課應用案例的數據分析
1.微課應用現狀的總體情況
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研究受關注度不高,整體質量水平一般。相關研究自2013年開始,共計639篇文獻,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領域共計89篇文獻(2014年5篇,2015年23篇,2016年40篇,2017年上半年21篇),占13.9%。盡管初、中等教育領域相關研究數量逐年有所提升,但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只有4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卻檢索不到1篇。中國知網統計文章對應的“基金分布”顯示,屬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1篇,屬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1篇,屬省級軟科學研究的2篇,屬省級教育科學研究的10篇,僅占15.7%;而“引用指標”分析顯示,89篇文獻總被引數165,篇均被引數1.85,屬于偏低水平。在學段實施上,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學三年級以上學段,小學22篇、初中26篇、高中37篇、中等職業學校4篇,分布學科情況見表1。

表1 關于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研究學科分布情況(單位:篇)
從實踐情況看,囿于個人精力,研究者實踐周期短,大多停留在初步嘗試階段。66篇期刊論文中,僅有10篇明確說明是針對某一課時的實踐,其他均未說明;在23篇碩士論文中,進行三年實踐嘗試的1篇,兩年實踐嘗試的1篇,某年級兩學期的實踐嘗試的1篇,某年級一學期的實踐嘗試的1篇,歷時8個月實踐嘗試的2篇,一個專題(單元)實踐嘗試的2篇,某一課時內容深化研究的11篇,翻轉課堂案例分析的4篇。在這些探索中,以項目推進且有具體探究驗證的僅有8篇,有21篇實踐探究過多地進行理論總結,具體實驗方法與過程都較簡單,有一筆帶過之嫌。
2.自主學習成為研究焦點
自主學習是翻轉課堂課前學習的重要形式,微課成為翻轉課堂課前學習的重要載體;利用微課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的觀念,在教育領域已初步達成共識。通過對關鍵詞與引文的交叉共現結果的分析,可用于發現某一領域的研究方向,識別論文的研究主題等。[10]針對89篇文獻,根據知網“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工具得到,課堂教學方面的有43篇,自主學習方面的有36篇,學習過程方面的有34篇。
認真查看文獻統計顯示,明確提到“微課設計(或應用)的目標是自主學習”的有12篇,在理論闡述中提到“微課可以支持自主學習”的有65篇,提到碎片化學習的有3篇,提到個性化學習的有24篇,提到非正式學習的有2篇,提到移動學習的有4篇,提到泛在學習的有2篇;35篇文獻里研究者實踐所采納的理論依據是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法,并對翻轉課堂中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有所論述。
(二)微課應用實施情況分析
微課具有應用目標明確的顯著特征。微課是翻轉課堂內涵實現的有力支撐,學生學習使用微課情況是課內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直接決定著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89篇文獻中,梳理“微課與翻轉課堂含義、特點及關系”的共42篇,厘清“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的特點和優勢”的共10篇,構建“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型)”的共13篇,探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的實踐流程”的共35篇。
微課應用于課程學習的各環節,但課前學習是微課應用于教學的重要階段,家庭、學校如何運作課前學習環節成為焦點。討論將微課應用于課前學習的有58篇,討論將微課作為課堂教學輔助資源的為12篇,討論將微課應用于課后作為復習鞏固與拓展的有18篇。在大力倡導利用微課進行課前學習的同時,諸多文獻并沒有說明學生在何處(在家還是學校)觀看微課,從行文表述來看,研究者基本上是默認學生在家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僅有16篇進行了關于家庭條件(僅局限于電腦、上網條件)是否滿足學生觀看微課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少部分家庭不滿足條件,但更多的是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會帶來其他不良后果。這些成為學生使用微課的一大障礙。因為學校教育的寄宿制、自習或作業繁重等現實情況,導致學生無法在家觀看微課,據此提出在學校內進行翻轉的為32篇,其中,課內翻轉(倡導課程兩節連排,一節課讓學生自學微課,一節課用于課堂探討)為6篇,微課觀看方式往往是集中在教室觀看;而校內翻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微課自學,課堂研討答疑)為6篇,關于微課學習方式有“放學后以集中的方式在機房完成微課學習”“利用晚自習集體在教室觀看微課”,但絕大多數文獻都未對如何操作及效果如何做出說明。
微課設計與學習配套資料是助力自主學習的關鍵,也因此,精選學習內容和開發與微課相結合的配套資源,受到一線教師的強烈重視。強調“選擇好適合制作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內容”的有22篇,強調滿足學生需求的“微課的分層設計”的有5篇。為實現微課的學習效果,強調從學生自學角度出發,注重“微課設計的互動性問題(課前問題)”的有6篇,介紹“微課(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有29篇,介紹“微課導學案”的有10篇,介紹“設計微課配套練習或提供資源包”的有23篇。但具體交代設計了哪些任務單的卻較少,23篇碩士論文的具體實踐闡述中,詳細介紹“微課導學案”的僅有6篇,介紹“微課學習任務單”的有6篇,介紹“微課配套(進階)練習”的有12篇。
數字化學習環境構建是微課學習的關鍵,包含相應的平臺、電腦、智能手機、機房等方面,但如何實施仍較模糊,主要原因是教師個人組織有難度。針對微課及配套資源發布與學情采集,相關研究都認為要有平臺支持,提及網絡平臺的有31篇,提及班內公共平臺的有1篇,提及學習管理平臺的有2篇,但均未說明具體平臺名稱;討論構建班級云平臺的有1篇,即百度云平臺;討論以網頁形式發布微課程的有3篇;利用社交平臺(QQ群或微信公眾號)的有16篇。關于微課觀看媒介,提到機房的有3篇,提到手機的有8篇,提到平板電腦的有3篇,但均未說明如何實施;只有4所學校專門以課題項目實施形式購買大量平板電腦,組織相應班級展開實踐,其中有2篇專門論述iPad在微課應用中的價值,有3篇從學校組織機構、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微課學習后的互動反饋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但就如何實施問題卻被一筆帶過,值得反思。有16篇指出利用社交平臺進行學習心得體會交流,教師有無參與并未說明;有11篇提到應利用平臺互動交流,但在具體實施中,相關文章并沒有交代如何進行、遇到哪些問題、對課堂活動的設計起到什么作用。而通過以上方式與學生互動交流,需要教師付出大量業余時間,這顯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堅持做到的。
研究者對微課學習效果的分析重視程度不夠,手段較單一。為獲取學生課前使用微課的學情,提出“收集任務單,批閱分析”的有3篇,提出“讓學生把微課學習反思上傳到網絡平臺”的有4篇,提出利用社交平臺收集學生留言的有5篇,但這些研究都并未闡述如何實施、收集了哪些學情,以及對后續課堂開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微課應用現實的總結
相關研究表明:學生自學微課的效果直接影響著課堂活動設計,決定翻轉的最后效果。而滿足微課自學的條件,諸如自學微課的時間與地點、微課傳播的平臺、學生自學以后發現問題所期待的及時反饋與互動、學情匯總整理,它們在讓教師的知識傳授與互動交流不受時空限制的同時,也使教師的生活、工作作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前微課應用,仍是在傳統教學體制下的短暫嘗試,忽略了新型資源應用所應有的保障體系,致使創新難以保持可持續性。微課自學環節中問題也是非常之多,或基本未完成,或難以收集學生數據,影響了課中活動的真正實施。微課觀看時間基本是課外,但因為學校全日制的作息制度,密不透風的課程編排體系,各種繁重的課程作業,學生有沒有時間充分學習微課,微課教學平臺是什么樣,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否得到及時和正常反饋,教師如何在業余時間與學生互動,學習所形成的數據能否為教師設計課堂活動做鋪墊,在諸多文獻中都不得而知,基本上被忽略。
在眾多研究者一致闡述自學環節如何重要的同時,某些研究中的自學環節卻形同虛設。微課自學環節的衍生意味著要在已有的教學環節中重新規劃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應用環境,但對教師來說卻稍顯復雜,突生出許多旁枝末節,操作或實施困難。事實上,由于缺乏平臺,雖然學生課前觀看了微課,但數據收集、師生互動反饋的缺失,導致教師難以了解相關學情,課堂組織自難掌控,課堂必會回歸一言堂或按照教師既定流程開展,所謂生成性、動態性課堂只會成為空話或理想。顯然,在無法挖掘學生觀看微視頻(學情)的狀態下,微課的自學環節與傳統課堂的“家中預習、復習、練習”并無兩樣,微課應用值得深思!
翻轉課堂倡導“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流程再造,是對學習時空的重新規劃,意味著學習時間的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化,學習空間的家庭、學校、社會的無限聯結,而要實現如此誘人的教育愿景,切實發揮微課的真正價值,學校教育需要從以下方面迎接挑戰:
(一)個性化學習:學校教育統籌規劃迫在眉睫
推動個性化學習是學校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微課應用的關鍵與最終目的。微課的流行,暗含著個性化學習的基本要義: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自由選擇資源、自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這昭示著自學環節在學習流程中的重要性。曹培杰博士認為:“翻轉課堂倡導把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內容全部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11]可汗在“視頻再造教育”演講中提到,微視頻自學觀看的意義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而這無疑會帶來學習的變革!鐘啟泉教授認為,未來將培養學習者具備以下責任:觀看視頻,提出疑問,解答問題,發表見解,憑借自身力量能夠確認解答,不再是機械性地完成作業,而是擁有了學習的興趣。[12]
強調學習者主體在學習中的不可替代性,相信學生可以實現自主學習,將給傳統教學結構帶來沖擊,亟待班級授課制從步調一致的教學逐漸轉變為開放、靈活、尊重個性、滿足差異的學習。[13]由此,為保證“學生在課前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廣泛的自主學習”[14],需要學校系統變革,頂層設計個性化學習藍圖,切實推進個性化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的融合。
(二)數字化學習環境:助力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基石
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必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21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持續投入,特別是“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學校教育的學習環境正逐漸從教室、實驗室和校園等物理環境向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拓展。[15]近年來,國家及各省市基礎教育資源庫平臺匯聚了大量微視頻資源,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滿足了每一位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體驗的需求,也因此,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提出“實現90%教師和60%初中以上的學生開通和應用網絡學習空間”的總體目標。
從某種意義上說,翻轉課堂是“在線學習與面對面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型學習形態”[16],微課的應用必將引發學校對在線學習與學校課堂如何混合實施的思考,而這首先就離不開一定的數字化學習環境。上述文獻研究顯示,在推進翻轉課堂的進程中,囿于各種原因,特別是缺乏相應平臺,教師往往無法了解學生自學微課的狀態。在此形勢下,學校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的機制遠未形成,學校斷網、禁止手機進課堂等現象,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的環境建設更是遙遙無期。因此,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圍繞翻轉課堂實施或微課使用等對技術平臺的需要,學校亟待構建數字化學習環境,夯實滿足微課應用有效運作的基礎條件。
(三)學校作息制度:讓微課學習與課堂活動有機銜接
眾所周知,充足的時間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17]翻轉課堂則“將最寶貴的學習資源——時間最大化”,[18]“給予了教育對象較多的時間和較大的空間自由”。[19]因此,翻轉課堂下的微課應用,對師生作息有著較大影響,亟待學校作息制度予以回應。
學校應如何保證學生能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讓學生自主學習,要達到“憤”與“悱”的狀態,離不開學生的自由思考,需要一定的時間支持。通常來說,在線觀看微課是指利用業余時間,即碎片化時間,對中小學生而言,常指家庭時間。相關實踐表明:中國家庭理念及條件的差異,讓學生在家自學微課有一定難度,而學校教育體制又未考慮給予學生充裕時間自學微課。長期以來,學校全日制作息制度一直未變,學科不斷增多,作業相應擴容,中國孩子課業負擔重的事實,讓他們擠出時間自學微課更是難上加難。
學校如何保證教師有時間參與在線學習的管理?回答學生非正式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收集整理學情,并根據學情及時調整課堂活動,都將極大擠占教師個人的休息時間。而中小學教師工作量普遍超負荷的現實,需要學校教育針對教師作息進行人性化的調整,在支持教師學習空間管理方面給予制度支持,以助教師真正有精力并愿意付諸行動。
學校如何打破學校傳統的固定課時安排,為學生精心預留個性化學習時間?為應對中小學翻轉課堂中的微課應用,除家校合作讓家長督促學生自學外,相關實踐研究極力倡導校內翻轉:微課要實現自由觀看,需要在學校日常教學范疇內完成,不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應比較符合當前的教育生態。[20]不管是山東昌樂一中的從“增加自習時間,晚自習教師不再上課”[21]到“構建AB課程體系(A課時自學,B課時對話交流),[22]還是利用課外時間,集中學生到學校機房進行微課自學,都需要學校教學管理或組織的大力支持,動用相應的物力與人力資源才可以做到,否則教師真難長久堅持做下去。
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是意在推動學校教育充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個性化學習的一次嘗試,涉及教育體制、教育制度、學校文化、學校組織形式等的重新布局,更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的全面參與。而當前的現狀卻是:教師耗費大量心血設計與開發的微課,在實際應用的時候,還僅局限于教師個體的獨立行動,因數字化學習環境、作息制度保障等方面遠未滿足教學需求,效果并不理想。
在2016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陳麗教授認為:“新技術的應用,如果沒有新的制度的支持,非常有可能曇花一現。”因此,未來亟須從政府、教育部門上層入手,率先打破學校傳統思維定式,做好推動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工作,逐步實現順應個性化學習的學校組織變革。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探索出適應微課應用與翻轉課堂實施的路徑,從而真正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引領翻轉課堂實踐走向應有的愿景。
[1]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8-10.
[3]應筱艷.從演員到導演——微課視野下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3):35-36.
[4]吳維煊.教師應重視提高微課使用的質量[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08.
[5]焦建利.微課與翻轉課堂中的學習活動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4,(24):4-6.
[6]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7] [11]曹培杰.翻轉課堂面臨實踐困境[N].中國教育報,2016-04-13(12).
[8] [12] [13] [14] [16]鐘啟泉.翻轉課堂新境[N].中國教育報,2016-05-05(6).
[9]王竹立.微課:課堂還是網絡?[J].中國教育網絡, 2013,(10):16-18.
[10]王林,冷伏海.學術論文的關鍵詞與引文共現關系分析及實證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02):82-86.
[15]韓錫斌,劉英群,周潛.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設計與開發[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5-6.
[17]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 ,2012,(04):46-51.
[18]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01):105-112.
[19]殷長華.基于翻轉課堂的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7,(05):50-51.
[20]王永福.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21]李敬川,王中林,張渝江.讓課改的陽光照進教育的現實——重慶聚奎中學“翻轉課堂”掠影[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2,(3):16-18.
[22]黎加厚.微課程教學法與翻轉課堂的中國本土化行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4):7-9.
Reflections on School Reform Trigger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XU Zhim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China 241000)
In recent years, the practice of combining micro-course and flipped classroom in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pushed forward vigorously,which ha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 problems,i.e.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s difficult and flipped classroom is a mere formality.A literature study of some case studies on the micro-course application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applying micro-course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to make students achieve autonomous learning.However,related conditions support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re not provided,such as viewing time,micro-course platform,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data analysis,etc.Therefore,in order to fully realize the true value of micro-course,it is necessary for schools t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supporting students’personalized learning,such as clarify the cohesion between micro-course and classroom learning,construct the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and allocate enough time for personalized micro-course learning.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current flipped classroom,that is,let every student learn at their own pace and get timely feedback.
flipped classroom;micro-course;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school education;challenge
G 4
A
2096-0069(2017)06-0058-06
2017-08-05
2015年度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互聯網+’時代微視頻教育資源應用研究”(AHSKY2015D152)
許之民(1975— ),男,安徽鳳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
(責任編輯 孫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