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軍
【摘要】 目的:分析基層醫院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診DSA檢查并介入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DSA檢查并介入治療,分析其治療效果。結果:行急診DSA檢查并介入治療后,20例患者中19例有明確主干血管堵塞,比例為95%,1例未見明顯主干血管堵塞,比例為5%,分別進行不同方法治療后,15例患者痊愈,比例為75%,5例患者好轉,比例為25%,狹窄程度平均為(10.85±6.23)mm,ICA(頸內動脈)處20例,MCA(大腦中動脈)處10例,VA(椎動脈開口)處6例,PCA(大腦后動脈)處4例。結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選擇DSA檢查方法并介入治療能夠確定其是否出現顱內外腦供血動脈狹窄,有助于二級預防的制定,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關鍵詞】 基層醫院; 急性缺血性卒中; DSA檢查; 介入治療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3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061-03
Emergency DSA Exa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Primary Hospital/HE Jianju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32):61-6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DSA exa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n acute and ischemic stroke in primary hospitals.Method: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2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DSA exa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nalyzed.Result:Twenty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underwent emergency DSA exa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19 of 20 patients had clear trunk occlusion, the ratio was 95%,1 case had no obvious trunk blood vessel blockage,the proportion was 5%.After treatment by different methods,15 patients were healed,the ratio was 75%,5 patients improved,the ratio was 25%,the narrow the degree of average was (10.85±6.23)mm,the ICA(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in 20 cases,MCA(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10 cases,VA(vertebral artery opening) in 6 cases,PCA(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in 4 cases.Conclusion:DSA exa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determine whether it has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ial stenosi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revention.improve the cure rate,reduce the disability rate,is worth to promote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Key words】 Primary hospital; Acute ischemic stroke; DSA examinat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Rudo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Rudong 226400,China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引發因素為顱內外腦供血動脈出現狹窄或者產生閉塞,對腦供血動脈狹窄的特征表現進行了解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可起到促進作用[1]。而DSA(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為其主要診斷手段,此方法能夠將血管狹窄的位置以及狹窄程度進行觀測,進而對側支循環情況進行相應的觀察[2]。本次研究分析基層醫院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診DSA檢查并介入治療效果,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相關診斷內容[3]。排除標準:將患有確定心房顫動以及心內膜炎病史患者予以排除;將患有肝腎造血系統患者予以排除;將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予以排除[4]。男12例,女8例,年齡35~78歲,平均(63.4±4.1)歲。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1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6例,合并冠心病患者4例。endprint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患病后2 h~6個月實施DSA檢查,通過局麻方法實施股動脈穿刺,并放置5F動脈鞘,對患者實施全身肝素化,通過5F單彎或者獵人頭造影對患者實施DSA。隨后確定患者是否出現顱內外腦供血動脈狹窄或者閉塞現象,如果患者進行DSA后無血管狹窄或者閉塞現象,或者只觀察到不光滑的末梢動脈管為結果正常。與此同時對血管狹窄位置進行確定,將ICA(頸內動脈)劃分為以下幾段,包含巖段、海綿竇段、交通段、眼段、頸段及床突段。同時劃分VA(椎動脈)為脊椎外段、硬膜內段、骨外段及椎間孔段。顱內段為前循環海綿竇段和其以上位置,顱后段為以下位置,顱外段為后循環硬膜內段。按照患者的實際癥狀表現、體征、MRI及CT檢查結果等對其腦供血動脈狹窄程度以及形態進行相應的評估,確定責任動脈。隨后對狹窄長度進行確定,選擇血管壁不光滑位置的距離或者斑塊距離,如果病變出現不對稱性其狹窄長度為最近位置和最遠位置間的距離。而后對狹窄程度進行檢測,顱外程度為(1-狹窄位置處的血管直徑)/遠端位置處的直徑,顱內程度為(1-狹窄位置處的血管直徑)/估計狹窄位置原來的直徑,輕度狹窄計算比例在29%以下,中度狹窄計算比例在30%~69%,重度狹窄計算比例在70%~99%,閉塞狹窄計算比例為100%。
1.3 療效評價標準
對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臨床療效主要分為治愈和好轉兩類。
2 結果
對于入選的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癥狀體征CT檢查,隨后對其實施急診DSA檢查。20例患者中19例有明確主干血管堵塞,比例為95%,1例未見明顯主干血管堵塞,比例為5%。對于堵塞患者而言,實施支架取拴、動脈溶栓進行治療。對于未見血管堵塞的患者而言,對其實施動脈注入r-TPA 5 mg。治療后15例患者痊愈,比例為75%,5例患者好轉,比例為25%。狹窄程度平均為(10.85±6.23)mm,其中ICA(頸內動脈)處20例,MCA(大腦中動脈)處10例,VA(椎動脈開口)處6例,PCA(大腦后動脈)處4例。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為臨床中一種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本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產生嚴重的影響,而引發本病的主要因素為:(1)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血管出現狹窄,致使血栓形成栓塞;(2)心臟栓子引發腦梗死;(3)相關因素引發的血管損傷、外傷或者血管炎等[5-6]。
伴隨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完善和發展,DSA在疾病的治療中呈現出了重要意義以及不可代替的效果。其MRA(磁共振血管成像)、CTA(CT血管成像)雖然可對腦血管病進行相應的治療以及檢查,但是對于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斷正確率較低,和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相比較而言,后者診斷正確率較高。顱內外腦供血動脈產生的狹窄以及閉塞現象是引發本病的主要因素,而本研究對20例患者進行DSA檢查后,19例有明確主干血管堵塞,比例為95%,1例未見明顯主干血管堵塞,比例為5%,此研究結果和文獻[7]報道的結果存在一致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斷正確率依舊需要采用導管造影,和相關非創傷檢查方法相比較而言,無較高的陽性預測值。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引發因素較多,腦供血動脈粥樣硬化是產生狹窄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引發因素包含高血壓性小動脈硬化、動脈肌纖維發育異常、患有動脈炎和煙霧病等一系列疾病[8]。將DSA檢查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能夠發現少見的引發因素。然而如果患者反復出現缺血性卒中需要對其實施全腦血管造影,從而提升動脈狹窄或者閉塞的檢出率,找出嚴重的責任血管,依據腦供血動脈狹窄程度采用相關抗血小板藥物或者他汀類藥物,并對患者實施血管成形術,可降低疾病的復發率[9]。
就目前而言,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歐美卒中患者發病的主要因素為顱外頸動脈狹窄,然而亞洲患者產生卒中的主要因素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臨床中并無良好的二級預防方法,顱內外串聯病變會提升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的治療難度,進而說明臨床中需要找到一個有效的預防方法[10-11]。
曾有學者經研究后認為,種族和年齡的不同其產生的腦供血動脈狹窄特征存在差異性[12]。青年人主要患病的類型為單純顱內動脈狹窄,然而伴隨年齡的不斷增加,顱外動脈狹窄的患病率會有所提升,進而提高了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并存發生率。分析不同類型卒中患者的供血動脈狹窄和閉塞情況,發現腦梗死患者患有供血動脈狹窄和閉塞發生率較高。
通過上述研究可知,本次研究中的20例患者進行不同方法治療后,15例患者療效痊愈,比例為75%,5例患者療效好轉,比例為25%,說明此方法效果良好。然而DSA檢查的風險發生率1‰~3‰,遠低于缺血性卒中癥狀的發生率。MRA、MR彌散成像及CTA能夠快速診斷疾病。在現有條件下,縣級醫院24 hMR、CTA備戰狀態并不現實,對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也有延誤時間之虞。急診DSA檢查并介入治療能大幅度提高縣級基層醫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殘率,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劉炳煩,林紹鵬,林珮儀,等.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清尿酸水平的臨床意義[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7):600-604.
[2]范文平,劉文華,聶時南,等.NIHSS評分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閉塞的預測價值[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4,22(11):842-847.
[3]孫瑄,陶慶玲,繆中榮,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外動脈狹窄分布研究[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9(6):340-342.
[4]劉高飛,李達文,陽文新,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經橈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中橈動脈痙攣的影響因素[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4,22(4):289-292.
[5]文婉玲,張永巍,楊志剛,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再通術預后的初步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5):373-376.
[6]霍曉川,高峰.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現狀初步調查[J].中國卒中雜志,2016,11(4):283-287.
[7]孫榮偉.磁敏感加權成像在急性大腦中動脈閉塞機械取栓術后的臨床應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4.
[8]陳涓.一站式CTP-CTA與磁共振ASL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價值[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2012.
[9]范文平.急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內介入治療[D].南京:南京大學,2015.
[10]王凱,蔣國民,李紹欽,等.缺血性卒中患者Essen評分與顱內外動脈狹窄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5,28(5):375-376.
[11]李琳,張臨洪,徐武平,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樣缺血性卒中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年齡分布特征[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10):1489-1492.
[12]馮南山.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胰島素抵抗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1):136-138.
(收稿日期:2017-07-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