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就人才培養評估工作和診斷與改進工作,從指導思想、工作方針、目的、任務、原則、指標體系、結論與使用、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的使用、教育行政部門角色等九個方面進行比較探討,并以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和改進工作的實踐為例,探索推進廣西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職業院校 人才培養評估 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診斷 改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085-03
2004年和2008年,教育部在全國開展了兩輪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以下簡稱人才培養評估)。2015年12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教育部提出開展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建設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就人才培養評估工作和診斷與改進工作,從指導思想、工作方針、目的、任務、原則、指標體系、結論與使用、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的使用、教育行政部門角色等九個方面進行比較探討。
一、人才培養評估和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含義
(一)人才培養評估
人才培養評估是以高職高專院校為對象,以國家法律為依據,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通過人才培養評估,加強和促進宏觀管理與指導,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明確辦學目標和指導思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人才培養評估是以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管理,教育主管部門、社會、行業、學校多方參與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提供保障。
(二)診斷與改進
診斷與改進工作以中職、高職院校為對象,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以完善質量標準和制度,充分運用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平臺,加強質量監控,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形成各有特色的校園質量文化,查找不足與不斷完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工作過程。
二、人才培養評估和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比較
(一)指導思想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通過開展人才培養評估工作,加強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管理和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明確辦學目標和指導思想,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規范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指導思想。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為指導,結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和《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各職業院校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機制,發揮學校的主體責任,形成各有特色的校園質量文化,持續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
(二)工作方針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方針: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2.診斷與改進工作方針: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
(三)工作目的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的目的。加強職業院校內涵建設,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形成教育主管部門為引導、學校為核心、社會積極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促進職業教育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2.診斷與改進工作的目的。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三全育人”的質量文化,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診改制度,切實發揮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推進學校信息化智慧化進程,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各學校的質量文化。
(四)主要任務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的主要任務。圍繞影響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22個關鍵要素,結合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的數據分析,輔以現場有重點的實地考察和專項檢查,對學校在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評價,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以評促建,加大辦學條件投入,加快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診斷與改進的主要任務。各職業院校建立“五橫五縱一平臺”為骨架,完善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立覆蓋全員、貫穿全程、縱橫銜接、網絡互動、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以“集聚優勢、凝練方向,提高發展能力”等為重點,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具體任務包括:(1)更新理念,樹立創新發展的現代質量文化理念,通過開展診斷與改進工作,構建和完善學院內部質量標準保證體系,加強服務意識,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不斷提升標準內涵,持續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2)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形成診改機制的常態化,依據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5個層面建立規范的質量目標與標準,完善相關制度,保證診斷與改進自我質量保證常態化機制。力爭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每三年至少完成1次自主診斷與改進工作,到2020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基本完成一輪自主診斷與改進工作。(3)數據系統決策支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校本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以大數據為基礎,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預警和統計分析功能,為學院和上級部門決策提供數據決策依據。
(五)工作原則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的基本原則。(1)學校自評與專家現場考察相結合。以學校自評為基礎,專家組到學校進行實地現場考察,與學校共同商討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2)全面了解與重點考察相結合。專家組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既要通過深度訪談、聽說課、特色專業剖析等形式全面了解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情況,又要對關鍵要素進行重點考察。(3)狀態評價與發展引導相結合。專家組通過實地考察中的各流程工作,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做出評價與肯定,同時要指出學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思路與措施。(4)統一要求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學校,專家組在評估過程中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5)人才培養評估工作與學校常態化管理工作相結合。要本著公開、公平、公正、客觀、科學、民主、對等的工作態度,提高評估工作效率,保持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和秩序。endprint
2.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基本原則。(1)數據分析與實際調研相結合。落實各職業院校切實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主體的責任,根據職業院校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要,分類指導推進。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進行分析的同時,要加強實際現場調研,持續改進。(2)堅持評價標準與學校特色辦學的相結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教育部診改指導方案的基礎上,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加入個性化發展的診改內容。(3)學校自主診改與抽樣復核相結合。以高職院校自主診改為基礎,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需要對學校進行抽樣復核。
(六)指標體系評價的比較
1.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第一輪)。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包括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教學效果6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和1個特色或創新項目。
2.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第二輪)。人才培養評估指標體系包括領導作用、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特色專業建設、教學管理、社會評價7個主要評估指標,22個關鍵評估要素。
3.診斷與改進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指標體系包括體系總體構架、專業質量保證、師資質量保證、學生全面發展保證、體系運行效果5個診斷項目,15個診斷要素,37個診斷點。
(七)結論與使用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結論與使用。專家組現場實地考察,根據評估指標分析學校數據平臺的數據信息,通過聽說課、特色專業剖析、深度訪談等,結合評估指標體系中22個關鍵評估要素進行表決,結論有“通過”和“暫緩通過”兩種。評估結論為“通過”或“暫緩通過”的院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評估結束后1年之內組織專家回訪組對被評學校進行回訪。
2.診斷與改工作進結果結論與使用。學校要結合數據采集平臺,建立常態化的自主診改內容和程序,診改專家組依據學院提交的相關材料與數據平臺進行預審與現場診斷相結合,對15項診斷要素進行評價,結論分為“有效、異常、待改進”三種。“有效”則表示學校的診改工作達到目的,“待改進”和“異常”的學校則需要進行為期1年的改進工作,等待復核,對于出現復核結論為“異常”和連續2次“待改進”的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將會在招生計劃、新專業申請、項目審報等方面進行限制。
(八)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運用上的比較
人才培養評估工作在數據采集管理和使用上已從單機版向網絡版轉變,但數據的應用上仍處于滯后的狀況,數據的原始性、真實性和即時性相對容易出現“失真”。
診斷與改進工作在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的運用上,變回顧總結為實時監控,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從源頭收集數據,保證其原始性、真實性、即時性,學校加強數據的日常更新和管理、使用,全力打造智慧數字校園,將數據采集更好地運用到學院發展規劃實現和教學管理中,不斷優化升級,做到實時監測與預警。
(九)教育主管部門角色的比較
1.人才培養評估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門擔任的角色是組織者,安排評估工作的全流程,制訂標準和實施細則,各職業院校按要求和流程配合實施與檢查。
2.診斷與改進工作中,職業院校履行質量保證主體的責任。各職業院校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目標和標準,教育主管部門在診改工作中更多的是指導和幫助的作用。
三、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和改進工作的幾點做法與思考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職業院校診改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的精神,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學院實際,按照診改工作的“16字方針”,由學院院長親自擔任主要負責人,各綜合職能部門分工負責,各教學系部履行質量保證主體,工作任務和目標層層落實,建立自有特色的目標和標準的工作制度,以“集聚優勢、凝練方向,提高發展能力”等為重點,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園質量文化。建立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運用于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的決策上,初步形成常態化的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發揮學校質量保證主體責任,以促進各項教學診斷和改進工作有序地開展。
(一)各項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穩步開展
1.學院質量管理辦公室會同發展規劃處制訂《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實方案》,負責梳理各類黨務、行政、人事、財務、教學、學工、后勤等工作職責和規章制度,修訂一些急需的制度,明確質量目標和工作任務。
2.學院辦公室牽頭按照學院“十三五”規劃目標和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梳理目標和工作任務并成文。
3.各部門分解工作任務。按照“五有”標準(有清晰的任務目標、有很好的路線圖、有明晰的完成時間、有明確的成果、有具體的執行負責人)將工作任務分解至具體的科室和崗位。
4.質量管理辦公室牽頭,學院各部門協同修訂崗位工作標準、工作流程,實現各工作過程的實時數據采集。
5.教務科研處牽頭各教學系部制訂學院專業建設質量標準、專業教學計劃標準和實施方案;課程建設質量標準、課程教學計劃標準和實施方案;課堂教學質量標準。制訂學院教師發展標準、專職教師聘用標準、校外兼職教師聘用標準、專業教師團隊建設標準和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各系(部)教師個人完成職業發展三年目標和規劃。
(二)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
教務部門和各系部共同協商,制訂教師課堂教學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要求。要求各系每個學期中、期末進行教學自我診斷和總結,要求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自我診斷與改進(見表1),要求任課教師輔導學生情況記錄(見表2)。診斷與改進內容表格化,每個學期中、期末收集整理、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前后對照比較檢查,對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教學診斷和改進工作的思考
1.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做好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要以學生學習為出發點,從一個教案、一堂課、一個活動開展,教師做細做實做好。從師生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周而復始地進行PDCA循環,實現診斷與改進的目標。
2.要求集聚辦學優勢、凝練特色方向。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提升院校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師隊伍、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學管理、質量監控等工作要素的特色,初步形成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亮點。制定好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方案,加大教學診改工作的力度,構建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3.發揮學校質量保證主體責任。深刻研究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總體構架、專業質量保證、師資質量保證、學生全面發展保證、體系運行效果5個診斷項目,15個診斷要素,37個診斷點的內涵。從職業院校實際出發,從規范教學管理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轉變,努力構建廣西民族特色的職業院校現代質量文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Z].2004-04-12
[2]教育部高教司.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11-16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Z].2008-04-09
[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14-05-02
[5]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Z].2015-10-19
[6]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的通知[Z].2017-01-19
【作者簡介】龍偉忠(1964— ),男,廣西岑溪人,教授,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管理。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