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一筆私募債違約案將廣發銀行內外勾結、違規擔保等嚴重失當行為暴露于眾,不合規不僅僅意味著被罰款,其引發的連鎖反應還有待觀察
近日,銀監會祭出史上最高罰單。因“僑興債”一案暴露出違規擔保的廣發銀行“吃下”了7.22億元的“天價”罰單。
銀監會文件中指出“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壞,為近幾年罕見。”
對于此次處罰,廣發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該行“深刻認識到內控管理和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嚴重問題,痛定思痛,深入反思,嚴肅問責,有效彌補制度短板,切實提高執行力。”
但對廣發銀行來說,除了巨額罰款的損失,其近年來積極謀取的上市之路也蒙上了陰影。
史上罰款金額之最
今年以來,銀監會密集發文整治銀行業務亂象,同時,各級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違規處罰也毫不手軟。不過,7.22億元的金額還是讓市場咋舌。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銀監會系統對金融機構的罰款僅為2.7億元,即使在加大了監管力度的今年,7.22億元的數額也超過了前10個月各家金融機構被罰沒總和的6.67億元。
廣發銀行此次受罰禍起“僑興債”。銀監會網站披露,2016年12月20日,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的兩家公司在“招財寶”平臺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無法兌付,該私募債由浙商財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但該公司稱,廣發銀行惠州分行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后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后向廣發銀行詢問并主張債權。由此,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之事東窗事發,涉案金額約120億元。
對于予以高額罰款的依據,銀監會表示,案發時廣發銀行治理薄弱,存在著多方面問題:
一是內控制度不健全,對分支機構既存在多頭管理,又存在管理真空。
二是對于監管部門三令五申、設定紅線的同業、理財等方面的監管禁令,涉案機構置若罔聞,違規“兜底”,承諾保本保收益,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嚴重擾亂同業市場秩序,嚴重破壞金融生態。
三是涉案機構采取多種方式,違法套取其他金融同業的信用,為已出現嚴重風險的企業巨額融資,掩蓋風險狀況,致使風險擴大并在一部分同業機構之間傳染,資金面臨損失,削弱了這些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是內部員工法紀意識、合規意識、風險意識和底線意識薄弱,有的甚至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形成跨部門作案小團體。
五是經營理念偏差,考核激勵不審慎,過分注重業績和排名,對員工行為疏于管理。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銀監會向廣發銀行開出“天價罰單”與事情本身性質惡劣有關,凸顯出強監管的決心。以前銀行業違規行為屢禁不止與違法成本較低有關,“隔靴搔癢”式懲罰不足以起到對銀行違規違法行為的震懾作用。
罰款吃掉一個月凈利
根據銀監會文件,對廣發銀行總行、惠州分行及其他分支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罰沒合計7.22億元。其中,沒收違法所得17554萬元,并處以3倍罰款52661萬元,其他違規罰款2000萬元。
除了近兩億元的違法所得,其他上繳罰款的來源為何處?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罰款將直接來自該行利潤。《投資者報》記者就此向廣發銀行進行詢問和求證,但未得到回復。
根據廣發銀行2016年財報數據顯示,該行當年凈利潤為95億元,也就是說“僑興債”的罰款占凈利潤比重超過了7%。這一巨額罰款對該行的經營狀況影響幾何?廣發銀行對此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該行員工隊伍穩定,內控管理得到加強,主要監管指標符合監管要求,主要經營數據穩中有升,總體經營情況正常。
記者采訪到的市場人士則認為,這一處罰雖不會讓廣發銀行“傷筋動骨”,但7個億的罰款已近其一個月的凈利潤,著實“肉疼”。
上市變數叢生
事實上,巨額罰款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只局限于經營領域,更為重要的是為其登陸資本市場的目標蒙上了一層陰影。
廣發銀行是僅剩的3家未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之一,其余兩家分別為恒豐銀行與渤海銀行。從資產規模上來看,廣發銀行幾乎等于后兩家銀行之和。去年以來,中小城商行和農商行紛紛踏上A股和港股市場,廣發銀行也多次提出過兩地上市的意圖。
不過,因去年中國人壽成為廣發銀行單一最大股東這一重大股權結構變化,以及銀行高層的大規模變動,廣發銀行在今年年中“暫時中止”IPO進程。
一名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一般行政處罰不會影響上市進程,但是此次銀監會歷數廣發銀行內控風險“五宗罪”,使得該行在整改結束之前很難重啟上市計劃。
監管層對中小銀行上市的首要要求便是合規。證監會發言人鄧舸曾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加強與銀行業監管部門的監管協作,將符合銀行業監管要求作為發行上市的前提條件。
《投資者報》就罰金損失會在哪期財報中體現,整改措施如何,對上市有何影響等相關問題致函廣發銀行,但截至發稿未能得到回答。
財報顯示,2016年廣發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0.54%,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7.75%,兩項指標同比分別下滑了0.89、0.27個百分點,已經迫近監管層2018年對資本充足率要求的紅線。
郭田勇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由于廣發銀行融資需求相對比較迫切,如果短期內不能在A股上市,它可能考慮先去港股上市,或者通過發行優先股、可轉債等方式進行融資“補血”。
值得注意的是,處罰事件會被納入上市銀行再融資審批流程之中。自去年年底以來,多家銀行在申請非公開發行優先股、普通股以及可轉債時,先后收到過監管部門的反饋意見,要求銀行披露“最近五年被證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采取處罰或監管措施的情況,以及相應整改措施”。
雖然非上市銀行中還沒有此類消息披露,但是郭田勇認為,未來監管方向應該是從微觀監管到宏觀監管,從合規監管到風險監管。業務合規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流動性風險、資本監管等都要建立在合規監管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