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靜
摘 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具有直接影響。此次研究主要是針對初中數學教學效率提高策略展開分析,希望能為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效率;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實施,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營造出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的制定教學目標,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是在課堂上講解更多的知識點,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深入挖掘,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做到牢固把握。而課堂學習氣氛的營造,又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有意識的為學生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能夠放松身心,喜歡與教師互動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增加師生間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在一個班級中,難免會有不喜歡學習數學的學生,針對此類學生,教師需要更多的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比如說:在“二元一次方程”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數字接龍的游戲,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吸引了學生學習注意力。教師可以設置“2x+y=25”的方程,然后指定一名學生給出x數值或者y數值;接下來另一名學生,根據給出的數值,計算出對應的y數值或者x數值;以此類推。在此種愉悅的課堂上,學生均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學習熱情非常高漲,更加集中注意力學習,由此對二元一次方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根據基礎知識,合理的選擇和創編一些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如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以此使學生更好的進行數學推理和論證,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課本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概念等,教師不能讓學生機械盲目的記憶,而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注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還需要教師能夠在實踐教學中,給與學生更多的思考和體驗時間,實現對抽象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思維。學生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必將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比如說,在“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學中,教師首先假設一個場景,學生身處于一個商場中,同時了解商場的詳細地圖;然后讓學生如何準確描述出商場的各部分位置、構造;學生均能夠積極參與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導入坐標系的概念。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自然而然便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直接影響到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相互互動的一個過程。只有教師能夠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夠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并且,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師是以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啟發和指導學生,并非是傳統的強制性灌輸教學模式。所以,教師能否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輕松的講解出來,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說:在講解“軸對稱”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活動,在屏幕上向學生展開各種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像,通過動畫的形式提升數學學習趣味性,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必將會樂于討論和探究,從而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四、堅持以生為本,做到因材施教
在一個班級中,肯定會存在學生的差異性表現,其也會對課堂教學效率造成影響。因此,在實踐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分層次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出差異性的教學策略,由此照顧到班級中的優秀生和學困生,實現班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共同提高。
比如說:在“三角形”章節教學中,在講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性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能夠體現出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不同的學生,所說出的例子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說出的例子并不正確。此時,教師需要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通過例子尋找規律,由此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該章節的知識點,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還需要教師能夠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反思和總結,合理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圍繞學生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田陽.初中數學教學效率提升策略[J].神州旬刊,2016(33):55-55.
[2]逯少鋒.淺談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2015(25):102-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