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牟雪江
責任鑄就共和國能源血脈—寫在中俄原油管道二線貫通之際
□ 文/本刊記者 牟雪江
11月12日,凜冽的寒風吹過大興安嶺腹地,當地的氣溫逼近零下十五攝氏度。與嚴寒天氣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位于黑龍江省塔河縣郊一處熱火朝天的工地—中俄原油管道二線最后一道焊接工程。
上午9時58分,隨著加格達奇輸油泵站完成最后一道焊口施工,中國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工程部項目經理鄭福耀現場宣布:“中俄石油管道二線工程全線貫通。”經歷456天的艱苦奮戰,在中國能源戰略層面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全長941.8千米的中俄石油管道二線工程(以下簡稱“中俄二線”)全面建成,并進入輸油前的“倒計時”。
作為中俄兩國在能源領域合作的重大工程—中俄二線起自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鎮附近漠河首站,途經黑龍江、內蒙古,止于黑龍江省大慶市林源輸油站,與已建成投產的中俄原油管道一線并行敷設,設計年輸油能力1500萬噸。計劃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屆時,中國從東北進口的俄羅斯原油將由現在的每年1500萬噸增加到3000萬噸。
作為我國能源戰略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二線也是中國石油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鞏固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項目。隨著這條輸油管道的建成,擴大引進俄羅斯原油,將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東北油氣戰略通道,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優化國內油品供需格局,保障東北地區石化企業資源供應,有力助推國家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中俄管道項目都注定是非同尋常的工程。從最初的醞釀和談判開始,中俄管道在人們的視線中已經走過十幾年。對于雙方來說,在能源戰略上都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每年消耗石油近4億多噸,1億噸以上的缺口依賴進口來彌補。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20 年,中國需要進口6億噸石油,是國內石油生產量的3倍;到2030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達到每天140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高達74%。
事實上,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一直處于能源自給自足的狀態,主要得益于中國在50年代發現了位于東北的大慶油田以及位于中部地區的其他傳統油田。國內原油產量很長時間一直穩定在每天400萬桶(每年2億噸)左右,僅有少量增長。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幾乎難以被滿足,而石油需求更是中國能源供應中壓力最大的部分。
2011年8月,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美國,達到55.2%。《2016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原油凈進口量約為3.76億噸,同比增長13.1%,增速較往年高5.0個百分點。全年石油凈進口3.56億噸,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原油和石油對外依存度分別為65.5%和64.4%。
因此中俄管道一線(漠大線)與二線工程將有效地緩解我國的原油供需矛盾。其中,漠大線自2011年1月1日投產以來,已累計輸送俄羅斯原油1億多噸。
作為石油出口大國,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20年,俄羅斯石油出口將達到2.7億噸/年。曾經,俄羅斯石油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歐洲國家。如今,由于歐洲市場目前已經基本飽和,并且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之下經濟發展不振,要歐洲大幅增加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是非常困難的。石油戰略東移成為俄羅斯市場組合和出口線路多元化、攫取最大政治、經濟利益的對外石油戰略的優先方向。
特別是因烏克蘭問題,受到西方國家的制裁后,俄羅斯加快戰略東移,希望能加強與中國的能源合作。俄石油公司總裁謝欽在2015年訪問中國時曾表示,愿進一步加強與中方在原油勘探開采、管道建設、煉化、能源裝備以及安全生產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國經濟共同發展。
為了尋找石油出口的其他路徑,俄羅斯政府和有關石油公司把目光投向了經濟蒸蒸日上的中國。俄羅斯作為全球石油出口大國要解決市場多元化的問題,中國作為石油進口大國面臨尋求石油來源多元化的問題。今年3月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進口國,去年,俄羅斯也超越沙特成為中國原油第一大進口來源。
中國石油需求旺盛,需要長期穩定的供給來源,而俄羅斯是石油出口大國,需要長期、穩定、廣闊的石油消費市場。一個在能源戰略上需要石油的進口多元化,一個需要石油出口的多元化,石油成為中俄兩國能源戰略的契合點。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陳柳欽認為,“其戰略契合符合雙方國家的利益需求,是雙贏的選擇,這也使得中俄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成為必然。中俄加強石油合作是符合兩國利益的戰略選擇,以石油合作為代表的經濟合作是兩國全方位合作中的重點。”
在加上兩國領域毗鄰這一先天有利條件,中俄在石油和天然氣合作方面已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兩國的油氣合作可減少油氣運輸和管網建設的成本、降低油氣運輸風險、縮短運輸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油氣輸送總量。這使得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十分便捷,采取石油管線,可以大量的運輸石油,不僅有利于節約成本,獲得中國穩定而廣闊的市場,更重要的是能保障石油運輸的安全性。中俄兩國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是雙邊石油合作的天然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俄羅斯段已經由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鋪設完畢,屬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運輸管道的支線。俄羅斯境內的管道建設完成后,俄方一直在等待中國境內管道的開工建設。
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委托,由中國石油管道公司建設和管理。中俄二線途徑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工程沿線氣溫較低,冬季施工時黑龍江段極端氣溫可達零下四十攝氏度以下,所經地區包含近二分之一的石方段,數百千米的多年凍土層、眾多“三穿”地段等。
在位于塔河縣境內的中俄二線工程的第一施工部自動焊接機組作業現場,呈現在媒體鏡頭前的畫面是這樣的:穿著厚厚的棉衣、棉靴,戴著冬季施工帽、手套和口罩“全副武裝”的施工人員,口罩和眉毛上結滿了一層厚厚的霜。
除了低溫和嚴寒之外,高風險也是此地的一個難題。“這里的野外施工危險較大,離住所較遠,很多都是無人、無信號、無道路、無參照物的‘四無’地段。”管道公司副總經理張忠東說。
不能不說,作為高緯度嚴寒地區的石油管道工程,中俄二線的施工難度對于中國石油建設者們是一場攻堅挑戰。
據介紹:其一,大量的施工時間在冬季。
中俄二線2016年8月13日開工。根據施工總體部署及當地氣候條件,冬季施工近7個月,尤其在漠河至加格達奇段,冬季施工時極端溫度可達零下四十攝氏度,加大了焊前預熱、焊后緩冷的工作量。加之地處高緯度地區,白天時間短,有效作業時間少,給工期帶來很大的風險。
其二,工程施工風險大。一是冬季施工火災風險大。管道有455.82千米橫穿大興安嶺林區,在冬季施工時火災風險是最大的安全風險。二是二線基本與漠大一線并行,最近的地方僅10米,并且反復交叉約38處,給二線施工和一線運行帶來安全風險。三是由于施工難度大,加大了質量和工期整體管控的風險。
據介紹,中俄二線工程共投入2600多人,有效工期僅有18個月,由于氣候環境等因素,實際工期不足15個月。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和如期投產,多項創新技術在中俄二線上需要率先使用。據中國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工程部項目經理鄭福耀介紹,中俄二線工程采取了獨創的“三化”施工—焊接自動化,補口機械化,檢測智能化。
其中,“焊接自動化”是指管道焊接中采用管道全位置自動焊機,在管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由焊接小車帶動焊槍沿軌道圍繞管壁運動,從而實現自動焊接。“檢測智能化”是與自動化焊接相連接的AUT智能檢測方式,通過現場工作站對管道焊接實施的一種全自動的超聲波檢測。“補口機械化”是使用全自動噴砂除銹加中頻預熱加中頻回火的補口施工方法。其在中俄二線低溫工況下,更顯示了強大的優越性。
據介紹,“三化”施工之前在國內以及國內隊伍到國外施工的管道建設中曾有過一些嘗試,而在中俄二線則進行了一次規模性嘗試以促成后期的全面推進。中俄二線“三化”施工的使用率達到了75%。平均焊接合格率達到98%,冬季施工時單機組日平均焊接30道口。比較過去傳統施工,在效率和質量上實現了一次飛躍。
“很多創新性技術的應用,不僅保證了中俄二線工程順利完工。也為中國石油管道在嚴寒地區的施工作業,積累了寶貴經驗。”回顧中俄二線工程的技術創新,中國石油管道公司副總經理張欣佳給予高度評價。
除了克服高緯度地區嚴寒的地質因素外,按照設計規劃,中俄二線有相當一部分在大興安嶺林區與漠大一線伴行。2010年建設漠大一線原油管道時使用了20米作業帶,已經砍伐了從加格達奇到漠河區域455千米作業帶內的樹木。如何選擇伴行距離,盡可能減少伐木面積,有效的保護大興安嶺地區的環境資源,在中俄二線建設中,成為中國石油管道公司面臨的又一挑戰。
為此,項目經歷多次論證,多次實驗,進而在可研報告中調整了新建管道與原有管道距離,將原先設計的雙線并行為20米的間距縮小到10米。調整后的方案保護了林木420公頃。面積相當于一個中型的森林公園,相當于1.5個北京頤和園。中俄二線在施工過程中,還對沿線的居民飲用水源、呼瑪河水生態實施了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在東北的土地上,構建了一條呵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管道”。
創新是中俄二線的主題。據悉,中俄二線工程建成后,將創造國內的八項第一:第一條采用熱棒措施治理凍土融沉的長輸管道;第一條全面推行機械化補口,采用環保噴砂除銹工藝的長輸管道;迄今為止采用全自動焊比例最高的長輸管道;第一個全面正式使用全生命周期數據庫管理的長輸管道;第一個使用二維碼進行人員管理的工程;第一個使用即時通設備進行數據及時采集的工程;第一個所有大中型穿越全部采用非開挖方式進行的工程;首次采用對AUT檢測進行工藝可靠性評定,確保在工藝和程序層面的合理性。
中俄能源合作一直是中國保證能源安全和能源供應多元化的重大戰略措施。中俄二線工程是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陸路進口原油到中國北部內陸地區的又一條石油干線通道,是中國正在全力推進的石油資源供應多元化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
中俄一線管道起自俄羅斯境內的斯科沃羅季諾輸油站,終于大慶林源輸油站。管道橫貫大興安嶺山脈,穿越松嫩平原腹地,是國內第一條穿越多年凍土區域和原始森林的大口徑長輸跨國原油管道,沿線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五十攝氏度以下,積雪超過8個月,厚度達1米以上。管道所經大興安嶺山脈,基本為中低山、丘陵和河谷地貌,部分地段山高坡陡。2011年1月1日中俄石油管道一線工程正式投產。
投產6年多來,中國石油管道公司運行人員面對困難和挑戰,堅持“環保優先、安全第一、質量至上、以人為本”理念,建立健全一整套質量安全環保管控體系,與中國科學院等研究單位聯手展開攻關,依靠世界先進科技手段和高科技設備,系統攻克高寒地區管道運行工藝、多年凍土區管道線路管理及高寒條件下管道維護搶修保障等方面的世界性難題,取得了18項重要科技進展,其中6項科技創新成果已經通過專家論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和推廣價值,為我國的管道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實戰經驗,也為后繼中俄二線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建設清除了技術障礙,目前,該管道已連續6年實現滿負荷運行。
截至11月1日8時,中俄石油管道一線已安全運營2497天,累計輸送俄羅斯原油1.07億噸,不僅成為中俄能源合作共贏典范,而且成為我國第二條輸送量進入“億噸級”的跨境管道。第一條為中哈原油管道,它用11年時間完成了這一目標,而中俄原油管道僅用了不到7年。
如今,“用責任鑄就共和國能源血脈”,在中俄二線的工程現場,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而這也正是中俄二線工程之于中國能源戰略意義的真實寫照。
就東北地區而言,東北三省曾經是我國石油開采的“天賜之地”。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石油最輝煌時期的代表,遼寧省的遼河油田曾是中國的第三大油田,吉林省也有吉林油田這一曾經的大油田。但隨著東北三大油田進入開采中后期,產量逐年下降且采油成本逐年上升,在當下低迷油價形勢下,由產量和成本原因造成的東北三省原油供應缺口越來越大。
因此,在中俄二線的建設規劃中,除了滿足國內當下能源戰略需要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東北三省特別是該地區廣大煉油廠的原油缺口。通過建設中俄二線管道,擴大引進俄羅斯原油,可及時填補該地區的石油資源供應缺口,將有效完成吉林、撫順、大連等20多家東北煉廠的資源供應。
當然,更大的戰略意義,并不僅限于東北。隨著中俄石油管道一線、二線的相繼建成投產,作為中國四大能源通道之一的東北能源通道將進一步完善。未來中俄能源通道將包括東部并行的兩條輸油管道,以及一東一西兩條天然氣管道,它們分別是:中俄原油管道一線工程起自俄羅斯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途經中國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止于大慶,俄羅斯境內段長約72公里,中國境內長927.04千米;中俄二線是一線工程的重要補充;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是在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中俄雙方企業簽署的總價超過4000億美元的“世紀工程”,該管道由布拉戈維申斯克穿越黑龍江進入我國境內黑河市,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最終到達上海,全長3250千米左右,年供氣量為380億立方米,預計明年建成投產;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計劃由西西伯利亞經阿爾泰管道至新疆,最終和“西氣東輸五線”管道連接,設計年輸氣能力為300億立方米。
除去2018年1月1日即將達成3000萬噸/年原油輸送量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外,東西兩線天然氣管道的輸送量也將達680億立方米/年,約合原油5400萬噸。在未來,4條油氣通道的合計輸送油氣當量將達8400萬噸/年,超過當下兩個大慶油田的產量。
而輸送終點都處于大慶的中俄原油管道一線、二線工程,年3000萬噸的輸油量將使大慶地區原油供給能力達到歷史最高點。
能源結構升級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一環,在此形勢下,東北天然氣需求將高速增長。據悉,2009年,東北天然氣需求量還僅為62億立方米,而根據估算,2020年時這一數據將增至500億—700億立方米。未來,東北將成為我國天然氣消費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經過東北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對該地區來說意義也同樣重大。
今年7月12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25年,中國油氣管網規模將達到24萬千米,其中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分別為3.7萬千米、4萬千米和16.3萬千米,年均增速分別為3.2%、6.7%和9.8%。《規劃》指出,將加強與沿線國家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推動中俄原油管道二線、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D線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現有中緬原油、天然氣管道輸送能力,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
作為中國能源東北戰略布局的中俄天然氣東線工程也將全面啟動。11月12日晚間,中國石油管道公司副總經理張欣佳在加格達奇透露:“目前,(中俄天然氣東線工程)項目前期進展順利,也將于近期開啟國內北段的全面建設。”
可以說,隨著中俄油氣管道項目的一一落地,東北油氣供給格局將重回甚至超越歷史輝煌時期。
(本文信息來源新華網、中國石油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