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龔振鵬 張萬德 楊甜
穩產增效續譜華章—長慶油田連續穩產5000萬噸創奇跡
□ 文/龔振鵬 張萬德 楊甜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5年,是長慶人苦干實干、砥礪奮進、跨越發展的5年。面對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長期低位運行等嚴峻考驗,長慶石油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石油精神”囑托,用忠誠和擔當詮釋石油精神新內涵,建成5000萬噸大油氣田并持續穩產至今,5年來累計生產油氣當量超2.5億噸,創造了在低滲透上建成世界級大油氣田的開發奇跡,為黨的十九大獻上了一份厚禮。
長慶油田會戰始于1970年,傳承石油精神、解放軍精神、延安精神,經過40多年艱苦創業和發展積淀,駛入發展快道。
2003年長慶油田突破1000萬噸大關后,產量年年攀升。到2013年,年產油氣當量達到5195萬噸,成為我國產量最高的油氣田。2014年油氣當量突破5500萬噸,2015年完成油氣當量5466萬噸,2016年實現油氣當量5300萬噸。今年截至9月30日已生產原油1763萬噸、天然氣272億立方米,油氣當量3935萬噸,實現5000萬噸以上第5年穩產勝券在握。
5年來,長慶油田廣大員工凝聚智慧和力量,始終堅持“產量至上”,狠抓“油氣并舉、穩油增氣”這個硬指標、硬任務。在油氣勘探方面,積極轉變勘探評價思維,推動勘探開發一體化,實現勘探、評價、開發“無縫銜接”,實施立體勘探、多層系研究,全面提升儲量向產量的轉化率。在油田開發方面,創新生產組織管理,加快高產富集區的開發速度,有序銜接鉆、試、投等各環節,提升產能建設到位率與新井貢獻率,推動早投產、多拿油。在氣田開發方面,積極創新管理思路,不斷擴展開發層系和開發面積,合理優化開發政策和制度,積極推廣實用新技術,實現單井累計產量最大化、采收率最大化、開發效益最大化,確保氣田均衡生產。
長慶油田保持穩產增效勢頭,油氣儲量連年高峰增長,每年新增石油探明儲量超3億噸、天然氣探明與基本探明儲量5000億立方米以上,儲量替換率、儲采比保持在合理區間。油氣主要開發指標基本穩定,油田兩項遞減和含水上升率有效控制,以五大出口、三大儲備庫為代表的原油集輸儲運系統基本完善;氣田生產保供能力進一步增強,天然氣管網樞紐中心地位更加突顯,建成了適應5000萬噸運行要求的集輸、儲運、處理等配套框架。目前,長慶油氣產量已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六分之一,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長慶人工作的鄂爾多斯盆地環境艱苦,北部是荒原大漠,南部是黃土高原,盆地油氣資源品位較差,屬世界級“三低”(低滲、低壓、低豐度)油氣藏,開發難度極大。長慶人這5年是如何在此建成并實現5000萬噸持續穩產的呢?長慶人的回答是:依靠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進步。
5年來,長慶油田以提高單井產量、提高采收率、降低開發成本為重點,通過持續加強低滲透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攻關,形成了以地震勘探、注水開發、水平井體積壓裂、地面工藝優化簡化為代表的“三低”油氣藏勘探開發主體技術系列,先后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00多項,其中“長慶年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長慶人為國內特低滲透致密油氣資源規模有效開發進行探索,水平井單井產量大幅提高,油井單井日產油從2噸上升到6噸—8噸,氣田單井產氣量較直井增加3—5倍,逐步實現“多井低產”向“少井高產”轉變;新型勞動組織模式全面建立,百萬噸用工人數下降到1000人以內。
長慶人高度重視關鍵技術的攻關突破,如“低成本、低傷害、低摩阻、易返排、可回收”為代表的壓裂液技術系列在長慶油田各大主力層系實現規模應用,目前已覆蓋油田產能建設和壓裂措施的95%以上,實現可回收利用30%以上;低滲透油藏CO2驅油與埋存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取得了多項成果和進展;井下節流技術的發明應用,讓蘇里格氣田實現中、低壓集氣,單井地面投資由400萬元降至150萬元,氣田整體地面投資比開發初期下降了50%;在地面建設中,國內首座“一體化”集成裝置聯合站建成投運,較常規聯合站減少占地面積30%,縮短建設周期50%,工程降低投資8%。
國際油價長期低位運行,“質量效益”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長慶人把精細管理作為利器,依靠精細管理提質增效,促進降成本、補短板、集約化、內涵式發展,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長慶油田在精細生產管理方面,突出抓好以精細注水為核心的原油穩產。精細現場管理,重點突出油藏、油水井、場站、管道的精細管理;精細穩產增產措施,突出抓好老井穩產、措施增產和新井上產工作,嚴格控制自然遞減率,降低含水上升,降低作業頻次,提高單井產量,提高系統效率;強化排水采氣與老井措施,持續推進氣井分級分類精細管理。
為抓好精細經營管理,長慶油田落實中國石油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的工作要求,把完成利潤考核指標作為財務經營管控的第一要務,強化管理月度產量、銷量、成本、投資、產值、稅費、資產、利潤等指標運行;通過打好控本降費“組合拳”,每年制訂實施開源節流降本增效措施數十項,圍繞生產經營各個環節,深挖創效潛力,實現油氣運行成本同比硬下降。

長慶油田把深化改革作為發掘企業發展不竭動力的源泉,努力推動企業轉型發展,按照“保勘探、優產建、壓輔助”原則,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不斷壓縮投資規模,保障投資效益。通過全面推行產量、投資、成本、效益一體化考核機制,實行“人工成本利潤率”考核指標;落實“三控制一規范”,科學調整勞動組織結構,上半年對兩級機關機構編制壓縮10%以上,實現員工總量受控和單位操作成本、桶油完全成本比上年硬下降的目標,保持企業規模與效益協同發展,為油田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賀晗岳(長慶第一采油廠)
5年間,作為長慶安塞油田一名員工,我見證了油田喜人的發展成果:原油產量喜獲豐收支撐公司5000萬噸持續穩產,發展成果惠及員工,石油人的生活也在悄然變化,隨著油田與時代接軌,安塞油田文化建家工程不斷推進,一座座活動場館在一線拔地而起;數字化管理日趨成熟,信息高度通道的不斷完善,在井站一線即可享受“無線”生活;球類、書畫等各類業余協會迅速興起,讓一線的青工也在活動中培養起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這與過去孤獨寂寞的駐井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娟(安塞油田長渠采油作業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義無反顧承擔起的歷史責任。近年來,隨著“清潔文明井場”“井站秀美工程”“井站四小工程”“好漢林”“青年林”等一系列項目的建設,這里雁鳥成群、花香四溢、四季綠色;隨著水源保護區油水井的關停封井,管線管橋的加固更換,廢氣、廢液、廢物的有效治理和綜合利用,實現了油田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以說,十八大以來,我們陜北的山變得更綠了,水變得更清了,天變得更藍了,在這里,美好愿望正在變成現實。
夏世磊(勘探開發研究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些年來,從黨中央、國務院到集團公司、油田公司都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我們科研人員以提高單井產量、提高采收率、降低開發成本為重點,持續加強低滲透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別是2016年,長慶油田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對我們長慶科研工作者的肯定,更是激勵和鼓舞。我們將在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科技計劃管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科技水平,為5000萬噸持續穩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