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供給側:向產業鏈高端疾進

當產品和服務“有沒有”不再是問題時,“好不好”就成了關鍵。
結構積弊愈演愈烈,變革洪流浩浩蕩蕩。資源稟賦變化之后,新動力落點打在供給側。現在國企改革已經不是讓所有人都是受益者的帕累托式改進,而是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則受損。這就需要政策引導和幫助,不能急功近利,但也不能裹足不前。石油企業供給側改革是大勢所趨,國企應抓緊列出“僵尸企業”名單,利用國家“呆壞賬核銷”政策,對僵尸企業進行“債務核銷”并關閉;利用政策環境,突破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瓶頸,大膽果斷剝離不良資產,改善企業資本結構。產能結構性調整從控制增量向清理存量過渡,從低端產能向高端產能過渡,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全力推進產業智能化和信息化,形成適應市場變化的全產業鏈生產要素高效協同發展新體系。
中國石油全面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產業和產品結構優化、轉型升級,部署實施了150多項重點改革舉措。過去5年,中國石油加快產業鏈結構調整,相繼關停9座小煉廠,淘汰落后產能1105萬噸;200多個小法人“銷戶”,50%虧損企業“摘帽子”,虧損額減少65%,直接減少虧損600多億元。過去,成品油銷售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上游產多少,下游賣多少;上游產什么,下游銷什么,也就是“以產定銷”,在市場整體供應過剩的情況下十分被動。近兩年,中國石油推出一系列圍繞產品結構優化、銷售策略調整、運行體制優化的改革舉措,如降低柴汽比、減少柴油產量、提升汽油尤其是高標號汽油產量、突出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等,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實現營收9759.09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凈利潤126.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45億元,增幅高達2287.2%。
近年來油田板塊折舊折耗、人工等固定成本費用增速較快,使油氣完全成本增速遠高于產量增速,盈虧平衡點不斷抬高,噸油盈利能力持續下降。有的老區塊盈虧平衡點已超過90美元/桶。從2014年開始,中國石化上游板塊就開始考核經濟可采儲量,包括年度儲量指標、發現成本、開發成本都是以經濟可采儲量作為考核標準的。2016年通過開展區塊投入產出分析,發現現有開發區塊中有32個區塊成本高于5500元/噸,年產量高達80萬噸。成本如此之高,可以說這些區塊儲量和產量沒有帶來效益,屬于無效區塊。2016年中國石化油氣產量4.31億桶油當量,其中原油產量3.04億桶,年跌13.15%;國內及海外原油產量分別跌14.57%及5.23%,至2.53億桶及5.035萬桶。盡管中國石化陸續關閉一些嚴重虧損的邊際油田,且國際油價回升至55美元/桶,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油田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按照中國石化公布的2015年油氣產量和上游板塊經營利潤,計算可知每生產1桶油氣,虧損5.7美元。而當時的國際油價,正是在50美元—60美元/桶區間。
根據國土資源部數據,2012—2016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投資3442億元,較上一個5年增加12.6%,并在經歷2016年的低谷之后于2017年開始止跌回升;全國石油儲量基本穩定,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7億噸,年均探明11.4億噸;石油產量穩步增長,年均產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產量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92萬億立方米,年均探明7849億立方米,年均產量1192億立方米;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速推進,頁巖氣、煤層氣邁入產業化商業化生產階段。
然而,富集的資源量不等于油氣產量,油氣產量也不一定等于效益。盡管油氣儲量價值具有實物特點,相當于工業經濟中的原材料或存貨。儲量被采出變成產量,銷售后產生收益,因而成為衡量一個石油公司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選項。但必須清楚的是,油氣儲量資產價值具有不確定性,在不同條件下隨著產品(油氣)價格和開采技術變化,儲量資產會發生增值或貶值。油氣儲量資產價值變化受儲量規模大小、開發環境、開發階段、開采技術進步、油氣采出量及剩余資源量等因素影響,也隨油氣產品價格變動和貨幣時間價值而變動,從而引起儲量資產增值或貶值。
因而在今后很長一個時期,隨著供給側改革協調演進,各企業都將關注不同篩選資源的“經濟技術門檻值”的合理性,以最經濟的方式加快儲量流轉。各大油田將用效益指標排隊配產,配產方式由能力配產轉向效益配產,從“效益最大、操作成本最低和盈虧平衡”三個方面,尋找拋物線的頂點,研究提出產量和成本優化配置等基礎模型,確定采油單位的經濟效益產量計劃,確保每口井產出的每噸油都實現利潤最大化。吐哈油田油氣上產要速度更要效益,果斷給開發難度大、單井產量低的致密氣開發項目踩剎車,把節省下來的人財物轉而投向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大幅下降的超深稠油開發,并追加25萬噸稠油產能建設工作量。一個緩上馬保效益,一個快馬加鞭求效益,“上馬下馬”打的都是效益牌,算的都是效益賬。
從數量到質量的嬗變,不是數量的簡單疊加,也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制與淘汰,而是在發展中調整,在增長中優化。中國石化關閉邊際油田、中國石油追求全產業鏈增效,這些只是中國石油企業注重效益發展的縮影。“十三五”期間,效益理念將越來越深入油氣上下游各個環節,推動生產方式的優化、發展方式的轉變。
煉化工業將圍繞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展開優化調整。石油石化產業鏈長,其中下游精細化工產品,多是附加值高、需求緊俏的高端產品,因而延伸拓展產業鏈,就可以拉升石化產業整體走向價值鏈中高端,推動產業價值實現幾何倍數增長。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歷史和規律表明,一個完整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產業鏈,從原始材料起始到市場終端大體可分為五個產業結構層次:第一個結構層次為石油、天然氣和化學礦開采業;第二個結構層次為基礎石油化工原料加工業;第三個結構層次為一般石油和化工加工制造業;第四個結構層次為高端石油和化工制造業;第五個結構層次為戰略性新興石油和化工產業。這個結構層次代表著石油和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技術低端的前三個產業結構層次上,即石油、天然氣和化學礦開采業占35%;基礎化學品制造業占18%;一般化工產品加工業占47%,而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產業層次的產品還有很大增長空間。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國石油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長期以來,規模經濟都處于主導地位,這是因為在蒸汽機/電力革命時代,主導生產力是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取向的,尚不存在以協調為取向的信息技術革命,多品種個性化生產是不符合成本原則的。但是隨著信息革命改變了游戲規則,范圍經濟逐步上升到主導地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論指出,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轉向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是今后的發展潮流。
對于化學工業來說,這種范圍經濟也就是精細化工。精細化工包括了功能化學品和特種化學品,這類產品在化學工業的價值鏈中處于高端,附加價值高,且越是接近終端用戶,價值越高。以燃料電池功能膜材料價格鏈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大宗原料到特種化學品的增值過程:如果合成高分子膜的單體價格為1美元,制成合成材料后為6美元,加工成高分子膜價值就提升為56美元,制成膜電極裝配成品(包括催化劑)就可以賣到152美元。產品價格的增值顯而易見。美國化學委員會(ACC)統計顯示,以價值1美元原油作原料,順著產業鏈往下游加工,最終可形成價值105美元產品。美國斯坦福國際咨詢及研究所專項研究顯示,如果以原油僅僅作為燃料發電經濟效益(利潤和稅收之和)為1考慮,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等油品的收益可為1.4元—2.2元,加工成基本化工原料的收益可為3.8元—4.3元,如果再進一步深加工成合成樹脂、合成纖維等合成材料,則經濟效益可提至10.3元—15.6元。因而,煉油/石化聯合企業利潤遠高于單獨煉廠。隨著石油加工產業鏈向精細化延伸,其經濟效益會呈幾何數級增加。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化工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直沒有解決精細化工發展問題,這與國有三大石油企業將自己定位于能源化工公司有關。由于其主要業務和精力放在了通用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上,致使國內急需的高端石油化工產品長期大量進口。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為例,2014年我國HDPE消費量為950萬噸,其中進口量為410萬噸,占消費總量的43.2%。盡管國內的HDPE生產能力已達到855萬噸/年,但是品牌少、低水平產能重復建設,開工率只有60%,高壓電纜用的HDPE全部進口,高強度棚膜用料80%進口。2014年我國進口HDPE 460萬噸,花費70億美元。一方面通用產品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端產品大量進口,石油和化工行業產品結構向精細化的轉型迫在眉睫。
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造業描繪了一幅邁向高端的宏偉藍圖,也為受困于產能過剩和需求不振的石油和化工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以裝備制造為突破口,以綠色制造為導向,以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為支撐,加強自主開發,提高企業競爭力。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新型制造模式,能夠縮短產品研制周期,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這種新業態、新模式,將對傳統石化行業的管理理念、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帶來革命性、顛覆性影響,是實施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和戰略舉措,更是石油和化工行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和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