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英
摘要: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體系中核心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出現了相關德育工作不到位,學生家庭責任感缺失的現象。本文從價值趨向、問題現狀的分析出發,試對如何完善中等院校學生家庭責任感德育活動的路徑等問題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中等院校 德育工作 家庭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02-01
一、現實價值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新目標。中國夢是無數“個人夢”凝聚而成的“民族夢”,個人夢作為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等院校學生要理解中國夢的內涵,明確中國夢的價值,將全民族共同的中國夢與個人理想和自身追求結合起來,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擔當,敢作為。在廣大中等院校學生群體中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思想教育活動是順應時代發展之舉。除了重視強化和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實踐能力教育以外,還應加強對中等院校學生關于家庭責任的教育,以促進個人人格的完善,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大學個體樹立正確的家庭責任觀,有助于豐富個人夢的內涵,提升個人夢的價值高度,更好地成為合格的社會人和圓夢者。
二、發展現狀
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日星月異也使得社會出現了多元文化價值觀。不同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滲入人們的生活,良莠不齊,主流價值觀受到了不小的沖擊。當下網絡市場迅猛發展,包括一些“亞文化”在內的文化盛行,在功利主義等思想的誘導下,人們可能放松對正確價值觀的堅持,反而變換為對自身行為好壞的衡量標準,以物質為上,一切向“錢”看。在這種強大的利益觀驅動之下,不良風氣興起,滋長。中等院校學生正處于樹立理想信念、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敏感期,明辨是非的判斷力還有待加強。當受到一些消極或激進的思想的蠱惑時,容易“淪陷”。他們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斷事物,追求所謂的個性,我行我素,不愿意被“條條框框”約束。這容易導致偏執和放縱,從而逐漸缺乏對責任感的認知。雖然我國當代中等院校教育體系自形成以來一直不缺少對關于家庭責任觀的價值的引導,但在很多內容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效果并未達到預期。存在教育的內容不與時俱進,教育方式刻板,不貼近學生的生活,不接地氣,難以讓學生真正認同和信服,從而身體力行去實踐,反之還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讓其對這種價值觀的引導產生反感、排斥情緒,反其道而行之。
從一些調查數據來看,部分中等院校校學子沒有很好地形成正確的家庭責任觀,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忽視甚至故意逃避所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對于未來的家庭生活,也缺少合理的規劃,以“現實主義”和享樂主義來標榜自己錯誤的行為。王峰對于北京某重點高校的一項隨機問卷調查顯示,受調查學生在校期間與家長的聯系所反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盡如人意,導致學生家長對學生的了解程度較低。從有關高校學生對自身個人發展的規劃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在考慮包括未來就業、生活地域在內的問題時,并未將家庭的因素放在一個重要的參考地位上,可能更多的只是考慮自身的需求。社會上,青年人不負責任,不贍養父母,導致老人老無所依的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婚戀觀,不顧后果,自由放縱,虛榮享樂,造成閃婚閃離等案例也是不絕于耳。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包括高校在內的施教方還存在教育工作不到位,作為受教方的高校學生價值觀不成熟的事實。還有學生為了滿足物質需求,盲目攀比,不顧家庭經濟條件,超前消費等,并且鮮有感恩意識,只知索取不知回報,將這種缺乏責任的行為當做理所當然的,視父母為“銀行”。
三、提升路徑
要將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社會環境是整個教育的大背景,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教育的基線。社會不良風氣也容易影響學校家庭責任教育的效果。家庭是個體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在對高校學生家庭責任觀教育中有著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期基礎和后期保證。家庭是責任教育的有力支持。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要有效結合多方力量,共同推進教育的實效。
優化校園家庭責任觀教育活動的方式。中等院校學生正處于后青春期的年齡,他們從義務教育的考試壓力中走出來,向往自由,渴望被尊重。因此,對其進行教育時間,要更多地采用啟發、鼓勵的方式,而盡量避免用灌輸式,關注他們的心態變化,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在他們自己的群體中挖掘鮮明的案例,樹立榜樣,使其更能找到認同感。
豐富高校家庭責任觀教育活動的形式。豐富課堂教育的內容。豐富內容可以通過及時更新書本內容,將與時俱進的新理念、新案例加入其中,引起共鳴;以及通過修改課程的教授方式和考核方式來引起學生的重視。家庭責任觀是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價值觀,對其的引導不該拘泥于平鋪直敘的文字,讓學生背誦熟讀相關內容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可以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分享自己身邊的精神榜樣、道德故事等。同時,單純通過理論教育的方式顯然不能滿足這一教育目標,也要創新實踐教育的活動形式,切實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以達到更充分的德育效果。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