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予宸
摘要:一方面,受形而上的學科特質、國際和國內語言環境、當前國際文化話語權權重失衡等因素的影響,當前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程度低,另一方面,當前國際和國內學術出版競爭激烈,形勢逼人,而推進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進展是促進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交流與共享所不可回避的道路。提升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的建議性措施有:首先應轉變和升級辦刊機制,完善員工激勵、審稿監督等機制;其次應多渠道積攢國際學術人脈,搭建國際學術圈,通過構造優質的學術內容而打造核心競爭力;通過語言培訓、匯集國際優秀開放資源等途徑多方位地解決語言桎梏;注重本土化的文學理論建設,積攢中國文學類學報提升國際化、走向世界的實力和底氣;積極應對國際文化話語權失衡局面,既努力取長補短、縮短差距,又勇于“走出去”,努力融入國際化潮流。
關鍵詞:中國文學 學報 國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4-0081-02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出版步伐的加快,中國優秀文學作品日益被國外讀者所關注和閱讀。[1]然而與此同時,中國文學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出版程度卻極低,鮮有英文版等版本的海外版的中國文學類學報問世及存活。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化和推進,雖然整體而言我國學報辦刊國際化水平有大幅度提升[2],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報國際化在近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社會科學類學報如經管類等領域學報的國際化步伐也在加快,但是中國文學類學報的國際化進程相比而言遜色許多,接近墊底,和中國文學作品如火如荼的國際化推廣相比也可謂“冰火兩重天”。
一、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程度低的原因
當前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程度低,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一)形而上的學科特性
相比自然科學,文學的學科特性一言以蔽之,便是“形而上”。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理論、研究觀點,是無具體形質的、主觀的、感知性的。這種學科特性,一方面導致了文學類的學報無法像自然科學學報一樣能夠采納被索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等客觀數據指標去量化和衡量[3],增加了文學類學報被納入國際化學術數據庫的難度,從而難以進入國際化研究者的視線中。另一方面,由于文學形而上的學科特點,更易受地域分布、文化心理、宗教習俗等客觀因素差異的影響,進一步導致文學研究者、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學作品、作為研究成果的文學賞析理論等要素,無可避免地產生巨大的地域性、差異性、主觀性、群體性,并進一步帶來空間和心理的距離感、差異感和隔閡感,而這更加促使了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文學研究者更易傾向于選擇熟悉的、就近的文學研究學術圈進行學術交流。
(二)國際、國內語言現狀
漢語的語言形勢現狀,進一步引發了中國文學研究領域整體上“進不來”“出不去”的半凝固的交流狀態。
一方面,國內教育雖然重視英語等外語教學,但能把英語等外語作為工作語言運用自如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文學類學報辦刊人員并不多。這便導致他們既無法獲取、了解國際上相關研究者的研究動態及成果,與國際同領域研究者的互動切磋也少,同時又無法將國內的研究動態及成果用英語等外語及時、準確地傳播出去。
另一方面,漢語在國際通用語言方面的話語權依舊弱勢。假設漢語也能像英語一般稱為世界通用語言,那中國文學作品、文學研究理論在國際上所受的關注將不可同日而語。盡管中國日益強大,在國際舞臺的角色和分量越來越重要,但漢語在國際交流方面中所占的份額還遠遠不能和英語相提并論。
(三)西方文化話語權強勢
西方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達,一方面導致了其文化輸出以壓倒性的優勢順差文化輸入;另一方面,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還出現西方文化話語權強勢的局面。這兩方面既互為因果,又互相促進,形成循環。這種文化交流局勢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而言,十分被動和困難。中國文學類學報在這樣的國際文化交流形勢中,想“異軍突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我們在看到困難和悲觀一面的同時,也應看到樂觀的一面,正如《中國比較文學》編輯部主任周樂詩所指出,“文化的軟實力往往和國家的政治經濟等硬實力相關,話語權對于學術影響力的掌控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在國際學術界并沒有多少話語權,但也并沒有被漠視,中國這樣的政治經濟大國在文化建設上的動向,是被世人所關注的。”[4]
二、提升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的策略
(一)提升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的必要性
推進中國文學類學術期刊出版國際化、提升其辦刊國際化水準,是多重因素決定的。
一是國際、國內學術出版競爭形勢所趨。當前國外學術期刊出版國際化發展迅猛,形勢日漸逼人,倒逼國內學術期刊主動擁抱國際化。例如,近年來國外出版社紛紛進軍中國,在中國或獨立創建、或聯合出版英文版的自然學科學報,搶占和瓜分中國自然科學學術出版市場,使原本就被在海外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搶走不少優質稿源和讀者的國內自然科學學報更加被動,更加雪上加霜。在此形勢下,不少國內的自然科學學報迎難而上,主動嘗試創建英文版刊物,主動爭取國際化。人文類學報目前所受來自國際出版市場的競爭、壓力、沖擊雖然不似自然科學學報那般大,但前車之鑒乃后事之師。
二是促進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交流所需。歷代中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理論等研究成果,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放到世界文學的視閾中,都是一顆無法忽視的璀璨明珠。其自身所含的歷史學史料價值、文學價值、哲學意義,對周邊國家文學及哲學的影響等,都含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學術意義。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粹及研究成果,從來都是世界的,是人類共享的。從此角度出發來看,推進中國文學學術期刊國際化有助于促進中國優秀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走向世界,實現與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在相互交流、切磋與互動中提升和發展。
(二)提升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的建議性措施
1.轉變并升級辦刊機制
要邁出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的步伐,應做到機制先行:首先,國外學術期刊出版市場歷史悠久、競爭激烈,在員工激勵、員工培訓方面經驗豐富、值得參考。借鑒其激勵機制、員工培訓體系,促進辦刊人員轉變思路,使其摒棄“安逸求穩”“出刊即安”的消極態度,勇于面對新時期的傳媒形勢所帶來的挑戰,積極謀劃應對策略和契合辦法。其次,創建包括審稿環節在內的辦刊監督機制,以求公正、公開、客觀地審稿,保障刊物學術性、公正性,避免“用稿唯親”“人情刊稿”等行為出現。
2.多渠道積攢國際學術人脈、搭建國際學術圈
提升中國文學類學報的國際化,創建及運營國際級別的中國文學類學術期刊,可以起步于但不應止步于創建一份中文學報的英文翻譯版。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級別的中國文學類學術期刊,應該至少具備合作時間相對長久、合作關系穩定的一批國際化作者、審稿專家、讀者等人員,獨立出版國際版本,而不是只出版中文版本的英譯本。要順利創建并出版一份國際化的學術期刊,首先需積累一段時間的上述幾項國際學術人脈。在交通、通信高度發達的今天,此項工作變得容易許多,“線上線下”共謀互動的條件已非常充裕:學報辦刊人員既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線下實地模式——積極參加、承辦國際性學術研討大會等活動,也可以通過email等網絡溝通方式,搭建和維護國際學術人脈,為推進中國文學類學報國際化做人力準備。
值得指出的是,創辦優秀的國際化學術期刊,不僅要積攢國際學術人脈、搭建國際學術圈,還應努力尋求優秀的國際化背景的學者、研究人員。這是因為一份學報的核心競爭力,取決于其學術內容的優劣,而優秀的學者及研究人員,無論是參與刊物的審稿角色、辦刊角色、讀者角色,還是作者角色,都更能提升刊物的學術水準,更能為刊物打造優質的學術內容。
3.多方位解決語言桎梏
中國文學類學術期刊國際化步伐的困境之一,便是語言障礙。這個障礙,既是辦刊人員的障礙,也是廣大文學領域研究者的障礙。讓文學學術研究、學術出版超越語言的束縛,可從多渠道、多方位尋求解決方法,時間上當然也是漫長的“攻堅戰”,需分階段逐步推進。以下建議可為推進中國文學類期刊國際化做一定的語言準備:一是在組建辦刊團隊的起始階段,便向有外語優勢的人員傾斜,儲備有文學素養背景的外語專業人才或有外語能力背景的文學專業人才。二是在辦刊過程中,通過組織語言培訓活動、構建外語自學激勵機制、增加國外出版公司實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在職辦刊人員的外語水平。三是在刊物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匯總并鏈接國際相關研究中的開放部分的學術成果,在共享資源的同時,還為推進學報國際化積攢和儲備了外語能力強的讀者及作者,一舉多得。
4.注重本土化的文學理論建設
當前不少學科對西方已構建成熟的學科理論實行“拿來主義”,簡單、好用、高效。然而,如此“貪圖一時方便”,在學科領域發展的未來之路,將走得更艱難。因為“引進來”的理論未必能夠適合本土的學科狀況,研究之路未必能夠走得長遠。當前的中國文學領域亦面對同樣的問題,尤其是當代文學賞析,喜歡套用西方文學理論,難免出現“洋酒瓶裝茅臺酒”的尷尬、困境和不協調。中國文學研究者在了解、借鑒西方文學理論的同時,應努力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契合本土文學特質的本土化文學理論。只有存在相異,才有互動的必要,才更能吸引國際研究者的興趣。當本土化的文學理論建設趨于成熟,中國文學類學報提升國際化、走向世界反而更有底氣。
5.積極應對國際文化霸權,敢于為自身代言
在話語權失衡的情況下,實力才是最好的發言權。面對當前國際文化話語權權重失衡的現象,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學術出版機構,應勇敢面對、巧妙應對。一方面,應客觀正視與發達國家在“出版業硬件建設”“出版業軟件建設”等方面的差距,實行“引進來”策略,虛心取長補短,努力追平差距。另一方面,應勇于“走出去”,制訂詳細的踏實而長遠的國際化計劃,積極展示自身優秀的學術文化成果,主動與多樣化的文化切磋與碰撞,以實際行動對抗國際文化霸權。
參考文獻:
[1]楊鷗.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提升[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5-03:7.
[2]董策,陳輝,俞良軍.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之路——從“被國際化”到真正走向“國際化”[J]. 編輯學報,2017(1):76-79.
[3]張慕華.“弘揚本土文化”與“建立學術自信”——論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實質與出路[J].傳播與版權,2015(11):29-31.
[4]周樂詩.人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化之路——以《中國比較文學》雜志為例[J].粵海風,2017(3):95-9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