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摘要:本文使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和實驗法對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研究。通過創新培養模式,將傳統的教學改為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選擇運動康復、體能訓練、私人教練、運動訓練監控等一系列的興趣小組,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并改變以往的逐步弱化生理、解剖、生化等基礎學科的做法,加大力度讓學生加強對基礎學科的學習。并積極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踐平臺。通過四年的培養,學生的就業率達到97%,超過對照組2%。并且,學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例達到905%,高出對照組40%,效果十分顯著。證明新的培養模式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所培養出的學生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關鍵詞:體育教育 培養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4-0124-03
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是各體育專業大學和師范專業大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群體。這個專業學生的錄取是以體育專業加試和高考兩方面分數乘以一定的系數為標準,有的學校偏重于體育分,例如東北師范大學在招生過程中學生的體育專項加試成績要達到95分以上,體育成績由高到低錄取。其他一些大學則通常選擇錄取體育成績適中,文化課成績也適中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體育方面和文化課方面都屬于一個比較中庸的水平,在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時也較為容易。近年來長春師范大學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錄取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將以往雙中游的錄取方式改變為體育成績達標即可,而專業課成績由高至低予以錄取。這樣的錄取使得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比較突出,學生的錄取分數線從以往的平均330分左右,提升至370分左右。這樣招收的學生在具備一定體育基本素質的前提下,比其他學校學生文化課水平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下一步的培養。本研究以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3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創新學生培養模式,以期找尋出一條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培養的創新之路。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3級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2013級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共計5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10人,隨機將學生分為兩個班,1、2班各25人,男生20人、女生5人。其中,1班為實驗班,2班為對照班。研究不同培養教育模式對兩個班學生就業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以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培養模式作為主題進行檢索,發現從2010年起至2016年以此主題研究發表的期刊和碩士論文每年平均能達到700余篇,說明國內有關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培養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主題,但主要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社會實踐方式研究、就業方向與社會需求的研究、教師專業培養模式和教師資格全國統考等方面的研究。在調查中能看出普遍的研究都集中于實踐研究和實用性研究,對學生的整體培養模式并未作出有針對性的研究。
2.實驗法
將兩個班的學生分成兩個組,其中1班為實驗組,2班為對照組。1班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2班的學生則按照傳統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并對比兩班學生在大四實習期用人單位的好評度以及兩班學生的就業情況。
3.數理統計法
使用Excel201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總結出二者的變化規律,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支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大學四年教學培養模式
根據傳統的大學生培養方案設計,學生在大學入學后會進行為期3周左右的新生入學教育和軍訓,通過軍訓和新生入學教育讓學生了解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步適應大學生活。大一年級學生的課程相對較少,這樣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的適應,避免由于學生的不適應而導致“掛科”情況。在大二上學期學生會選擇一個專項,作為學生大學后兩年的體育訓練主項進行每周兩次或三次的專項訓練。同時,大二和大三年級學生的各種專業課相對較多,通過這兩年的學習讓學生完成全部的文化課教學活動,在大四主要讓學生參加實習和完成畢業論文。
1.實驗組學生大學四年教學培養模式
實驗組大學生與對照組學生一樣,在新生入學后進行為期3周左右的新生入學教育和大學生軍訓,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和適應大學生活。在大一學期會進行幾門基礎專業課的學習,學院與雙語學院合作對學生的英語教學進行創新培養,在教學中使用中方教師和外教相配合的教學法,并在隨后的教學中逐步減少中方教師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盡量多地跟隨外教學習,在學習英語基礎的同時,練習英語的口語能力。改革解剖的教學方式,現有的解剖教學通常是32學時、48學時,最多達到64學時。在大一上學期利用近7周的時間來進行解剖教學,對學生進行肩、肘、腕、髖、膝、踝、脊柱7個專題的教學,讓學生利用7周分別對這7個主體開展學習。學生在學習中背誦各關節肌肉的起止點,繪制各肌肉的素描圖畫,使用橡皮泥將肌肉分層粘貼到人體骨骼上,最后再聽教師的專業講解,這樣會使學生對各個肌肉都有明確的了解,為今后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的另一門基礎課為生理,學生利用7周的時間學習生理,對人體各種生理代謝原理進行學習,同時完成幾項經典的生理學實驗。第三門課為運動生物化學,了解各種生化指標的作用、代謝機制和測試方法。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學生則完成其他的如運動訓練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基礎學科。在大二的上學期學生會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興趣小組,學校所選擇的興趣小組大多是比較熱門的專業。如運動康復專業、體能訓練專業、私人教練專業、體育科研專業等,參加這些專業小組的學生同時做考研的準備工作,做到就業學習兩不誤。
2.對照組大學生大學四年教學培養模式
對照組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按照學校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為期四年的大學教學工作,首先是為期三周左右的新生入學教育和大學生軍訓工作,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大學生活,為今后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打下基礎。在大一階段所進行的課程比較少,每周都有比較多的空閑時間。大二和大三比較忙,每周都有12節左右的課。大四學生僅完成實習工作和畢業論文的撰寫。
3.輔導員班主任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培養中的引入
對輔導員師生配比進行調整,2013級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50人配備一名輔導員,并為兩個班的學生分別配備一名專業課教師作為班主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學生的黨團活動以及其他日常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則主要負責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工作,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興趣小組的學習,根據不同的方向進行專業引導,讓學生能在專業上深入學習。
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實驗班入學后,會有針對性地與學生談心。在學生沒有選擇興趣組時,輔導員和班主任會詳細地讓學生了解到各個興趣組的培養方向。在學生選擇興趣班后,輔導員和班主任會根據各個興趣組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向和培養方向。并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
(二)學生的培養效果
1.學生實習期培養效果
經過為期三年的學習,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各自積攢了較為充足的理論基礎,能夠應對用人單位對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健身俱樂部會員日常鍛煉和會籍銷售、社區健康服務站等的用人需求。
通過表1能夠看出,在對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實習進行考核時,用人單位無論對實驗組還是對照組都抱有較高的認可度,兩組學生的用人單位好評度分別為實驗組95%和對照組的94%,全部達到了優秀水平。在優秀實習生率方面分別為實驗組25%和對照組27%,這與學校規定的優秀實習生比例基本為25%左右有關。在實習考核評分方面實驗組975分和對照組的968分,學生都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好評。這說明在實習方面無論實驗組和對照組都能滿足學校對實習生的要求,兩種教學模式效果良好,在此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2.學生社會實踐經歷
大學生在四年本科學習期間都會或多或少地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短期促銷活動、傳單發放、家教、代課教練等。這些工作大多數都是學生自行聯系的,因此在安全上,在學生權益的保障上,都存在隱患。參與本次研究的學生中,實驗班的學生都是統一由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帶領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2017年的長春馬拉松比賽中康復小組的學生就作為志愿者,為參賽選手提供賽后拉伸和傷病防治服務。體能訓練組的學生會深入到初中,幫助學生進行中考體育加試的專項練習,還會到長春市的各業余體校,幫助業余體育訓練的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私人教練組的學生會利用假期到長春市的部分健身俱樂部,充當私人教練或者巡場教練的工作。體育科研組在有相關專業經驗的教師帶領下,深入到吉林省體育局下屬的各支運動隊,幫助教練員作訓練完成情況解析,并對所測試的生理生化指標進行解析,幫助教練員更好地完成訓練和制訂訓練計劃。因此,在經過大四的實習以后,各興趣組的學生均具備了一定的實踐經驗,能夠獨立完成一定程度的工作。
3.學生就業情況
通過四年大學本科的學習,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均修滿相關學分順利畢業。大多數同學也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工作。表2為學生就業情況及就業與本專業的相關度一覽表:
通過表2能夠看出,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的就業率均達到較高水平,其中實驗組達到97%,對照組則是95%。但是,從學生所學專業與實際就業專業的對比中,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實驗組學生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比例達到905%,而對照組僅為505%。這是由于兩組學生除部分人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以外,實驗組學生基本從事所學專業,而對照組學生部分去中小學當體育老師,有的去當特崗教師,還有的去參軍以及去當村官的。因此,就業比例較高但專業度較差。
三、結語
通過創新培養模式,將傳統的教學改為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選擇運動康復、體能訓練、私人教練、運動訓練監控等一系列的興趣小組,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并改變以往的逐步弱化生理、解剖、生化等基礎學科的做法,加大力度引導學生加強對基礎學科的學習,并積極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踐平臺。通過四年的培養,學生的就業率達到97%,超過對照組2%。并且,學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例達到905%,高出對照組40%,效果十分顯著。證明新的培養模式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所培養出的學生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參考文獻:
[1]黃漢升,林順英.體育院系課程設置:國際比較[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12):5-13.
[2]劉丙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 [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2):34-36.
[3]陳永明.國際師范教育改革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王勝利,陳玉茜.論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構成及培養[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3):48-50.
[5]陸享伯,李建設,劉健.我國高等教育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2,22(3):38-40.
[6]周登崇.新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綜覽[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3):1-7.
[7]鄧宗琦.面向21世紀體育師資培養和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王曉春.體育專業畢業生擇業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18(2):137-139.
[9]黃漢升,季克異,林順英.中國體育教師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安儒亮.21世紀初體育高級專門人才需求趨勢預測[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16(3):1-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