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 張懷玉
注重方法結構 夯實思維之根
江蘇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 張懷玉
一日,在桃花島游玩,一小童驚呼:“這棵樹很奇怪,會倒的!”順眼看去,可能由于自然原因,它的根部大都露在泥土外面,僅靠根支撐著這棵大樹。我想,它很堅強,它的根扎得深,根深方能葉茂,因此它不會倒的,看看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
新課標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靠扎實的基礎知識以及學會學習的方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已經從注重基礎知識的習得向學習方式的變革轉變,但由于思維的定式,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依然不強,表現為教師的種種替代性做法,如教師的說替代了學生的思維,個別好學生替代了全班同學的思維,多媒體替代了學生的實驗操作等等,本該學生經歷、體驗的學習過程變成了被動服從的接收容器,抑制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喪失了學生發展之根。
在課始的知識積累環節,教師往往只重視對舊知識的回顧,注重新舊知識的對接,在新知的生長點上下功夫,卻忽視了研究方法的回顧。要知道,方法結構有很強的遷移性。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有題:湖面上飛過3隊大雁,每隊12只。一共有多少只?在知識積累階段,教師出示了一組口算:10×6;40×7;3×20;90×5;70×7;40×6。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3×20 是怎么想的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舊知回顧,教師沒有就此打住,繼續提問:我們是怎樣研究的呢?學生回答:擺小棒,說算理,找方法。這是研究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結構,這樣的方法結構的回顧必然對本節課的探究活動有著很好的遷移作用,可以說是方法結構的有意對接,為新知的建構活動奠定了基礎,利于學生的主動認知。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計算、推理、驗證的活動過程。
核心推進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如何獲得新知。學習金字塔表明,主動學習、動手實驗、操作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為此,(實施研究方式的對接)著力方法結構,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構新知、發展思維,進一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上面的應用題:湖面上飛過3隊大雁,每隊12只。一共有多少只?在學生列出算式后,師問:這是一道怎樣的算式?生:兩位數乘一位數。師:你知道結果是多少嗎?打算怎樣研究?生:擺小棒,說算理,找方法。將前面研究的方法自然對接到今天所學。師:用你的方法試試吧!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獲得了3個10是30,3個2是6,結果是36的算理。此時學生豁然開朗,將今天所學變成了以前學過的知識了,即整十數乘一位數和一位數乘一位數,教師適時板書:3×2=6,10×3=30,6+30=36。師:將新知識轉變成已經掌握的知識是很好的研究方法,大家用擺小棒明白了算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也可以用豎式來表示呢!出示豎式并將豎式與剛才的橫式相比較,如下:
進而提煉出豎式計算的方法,即兩位數乘一位數,先用一位數乘兩位數中的個位數,再乘兩位數中的十位數。教學中,教師著力方法結構的對接,整個研究過程均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通過擺小棒知道了結果,明白了算理,提煉了方法,夯實了學生的思維之根。
實踐延伸是一節課的結束,教師關注的意識不強,往往一帶而過,沒有認識到實踐延伸的育人價值。老師們常問的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多為點狀回答,且內容多為知識掌握,很少涉及方法結構。所以一節課結束后留給學生的是知識,而沒有方法,不能不說是比較遺憾的。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一課結束時,教師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生1:我知道了一個乘數沒變,另一個乘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還有嗎?”生2:我們先通過列表,然后觀察、比較發現的規律。師:你覺得用這樣的方法還能研究什么內容?生3:我覺得在加法、減法、除法中也有這樣的規律,也可以通過列表、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師:課后大家可以試試。多好的猜想啊,多好的方法啊,將課內有效延續至課外,課已盡而意無窮,學生欲罷不能,學生的思維之力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我們知道學生是能動的,主動獲取知識是他們的愿望,也是他們能力使然。教師要做的是關注兒童的年齡特征,適應兒童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需求。加強研究方法的對接,夯實學生思維之根,在此過程中,把時間、空間、提問、實驗等權利還給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要每天改變一點,讓學習真正發生,學生的學習之根必將扎得更深,這也將是學生學習、研究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