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東洲小學 方健偉
循規律,理脈絡,經歷知識發生過程
——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為例
浙江省義烏市東洲小學 方健偉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歸納和總結規律的過程,理清乘法分配律是“從哪來”、“是什么”、“到哪里”,在教材不同階段所呈現的不同形式,建立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運算律;乘法分配律;運算能力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教師要嘗試通過計算、想象、動筆畫畫、動態演示等,有效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數學模型,避免學生只關注形式的變化,忽視給這種變化提供直觀的支撐,從而為后續正確、靈活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這一數學模型奠定基礎。
1.出示具體生活情境:貼瓷磚。
師: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豎著看,側面墻一列貼8塊,貼了4列;正面墻一列貼8塊,貼了6列。
生2:橫著看,上半部分貼白色瓷磚,每列3塊;下半部分貼藍色瓷磚,每列5塊。
生3: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反饋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
① 3×10+5×10 ②(3+5)×10
=30+50 =8×10
=80(塊) =80(塊)
③ 4×8+6×8 ④(4+6)×8
=32+48 =10×8
=80(塊) =80(塊)
師:你看懂了哪個算式?說一說。
生1:方法1先算白色瓷磚的塊數,再算藍色瓷磚的塊數,最后加起來。
生2:方法2先算一列白加藍有幾塊,再算10列共幾塊。
生3:方法3先算側面白和藍,再算正面白和藍,最后加起來。
生4:方法4先算一行側面墻和正面墻有幾塊,再算8行共幾塊。
師:4個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
生1:答案都是80。
生2:第2種和第4種方法都有括號,另兩個沒有。
生3:3×10+5×10=(3+5)×10,4×8+6×8=(4+6)×8
師:為什么可以寫成等式?
生:等號兩邊都是用同樣的條件求同一個問題,只不過運算順序不同,但結果都是相同的。
4.小結:根據具體情況,有些問題可以“分著算”,也可以“配著算”。
1.舉例說明。
師:像這樣的式子還能寫出一些嗎?這些式子相等嗎?
生:36×5+34×5 =(36+34)×5,就是36個5加34個5等于70個5,右邊70個5,所以左右兩邊相等。
師:還能舉一個這樣的式子嗎?自己寫一個。
師:像這樣的式子,能寫出不相等的嗎?
生1:6×6+4×9和(6+4)×6。
師:為什么不相等?
生2:有一個數不對。
師:怎么樣會變相等?
生3:把9變成6。
生4:就是“6個6”加“4個6”,共有10個6,右邊也是10個6,,因此左右兩邊是相等的。
2.小結:這樣的等式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規律。
【分析:從生活情境入手,發現規律屬性。通過尋找有聯系的兩個算式,感受等值變形的特點,初步發現規律。在找尋不相等的式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式子有一定的條件,但卻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經歷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
1.師:請大家把這種規律寫一寫,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2.反饋學生對規律的表述情況。
師:這些表示方法都有什么共同點?
3.小結:都有一個相同的數乘兩個不相同的數,它等于這個數分別乘那兩個數,再把積相加。我們一般把這樣的規律用字母式“(a+b)×c=a×c+b×c”來表示,這就是乘法分配律。
1.判斷下列算式對不對,如果不對,說明理由。
(1)6×4+4×3=(6+4)×3。
生:對!
(2)9×(4+6)=9×4+9。
生:錯,應該等于9×4+9×6。
(3)4×5+5×9=4×(5+9)。
生:不對,4×5+5×9應該等于5×(4+9)。
2.上衣46元/件,褲子54元/件,買8套服裝需多少元?
生1:(46+54)×8。
生 2:46×8+54×8。
師:你喜歡哪種算法?為什么?如果上衣125元/件,褲子90元/條,現在喜歡哪種算法?
生:第二種,分著算。
師:同樣的問題有時分著算方便,有時配著算方便,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
【分析: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或方式表達,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學生習慣了“配”著算,往往忽視了“分”著算,因此設計“分”著算更方便的練習,幫助他們進一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發現其本質屬性。】
師:我們今天所學的乘法分配律其實并不陌生,從低年級開始就已經接觸,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名字而已,現在我們來看看。(課件演示過往教材中的乘法分配律“現象”)
(1)一位數乘一位數口算計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2)兩三位數乘一位數計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3)長方形周長計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二)變式練習,拓展模型
1.思考:有一個長方形果園,長30米,寬20米。擴大規模后,現長度為80米,寬不變。想一想,這個果園面積增加了多少?
師: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可以在紙上畫一畫。
生1:先分別算出原來果園和擴大規模后果園的面積,再相減就能算出增加的面積。也就是80×20-30×20=1000(平方米)。
生2:我把所求的問題想象成兩個長方形沿著寬進行重疊,再求出多余的部分。多余的部分是一個長方形,長和寬分別是(80-30)米和20米,因此面積是(80-30)×20=1000(平方米)。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兩個長方形的重疊過程。
師:比較80×20-30×20和(80-30)×20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發現?
生1:答案是相等的。
生2:兩個乘法算式里都有一個20。
生3:老師,這也是乘法分配律嗎?
師:是的!這也是乘法分配律。請你寫出算式驗證,并用字母歸納。
2.練習。
① 102×47; ② 25×39+25。
師:能用乘法分配律解答嗎?
生1(疑惑):能行嗎?
生2:乘法分配律很重要的功能是簡便,可以嘗試將題①轉化成102×47=(100+2)×47,這不就是乘法分配律嗎?
生3:25×39+25表示的是39個25加上1個25,可以寫成25×(39+1)=25×40,計算就更方便了。
師:大家很能干,其實乘法分配律最大的作用就是給計算帶來方便,雖然后兩題不是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格式,但也可以轉化成乘法分配律的模式。
【分析:利用直觀模型,進行乘法分配律“減法”形式的拓展。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結構與原理,運用模型進行推理、解釋、判斷和應用。溝通與原有知識的聯系,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乘法分配律這一數學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應遵循“觀察算式”——“仿寫算式”——“解釋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的過程。重視運算律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回顧此前的方法,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學思路,將前后知識有序相連,使習得的知識實現更高層次的鞏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全面貫通。鼓勵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明白“為什么學”、“怎么學”,如何借助原有的知識解釋。這樣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