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 蔣 敏
一節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的探究與思考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 蔣 敏
“綜合與實踐”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那如何去開展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讓這門課程展現出獨有的魅力呢?教師有必要根據"綜合與實踐"課的特點,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使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初中數學;動手操作;綜合與實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數學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即通過內部認識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知識。這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必須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創設條件,使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我們的教學往往讓學生去記憶現成的知識,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過程,造成學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度、情感、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培養,大多是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倡導“讓學生親自去經歷”,強調學生活動對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
眾所周知,綜合與實踐課是有著明顯結構特征的課,可分為動手操作型、場景觀察型、游戲活動型、調查訪問型、課題研究型五大類。如何去開展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讓這門課程展現出獨有的魅力呢?為此,本人對蘇科版七下第六章第一節《線段、射線、直線(2)》這節課做出了一點讓學生在課堂中動手操作的嘗試,在此介紹本節課的教學與反思。
【教學簡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從而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評價,尤其對于掌握得不好的知識,在課堂中能夠及時提問、及時解決,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1.已知:如圖,點O是線段MN的中點,MN=4,求NO的長度。

師:若已知NO=4,求MN的長度呢?
生:∵點O是MN的中點,∴MN=2NO,∵NO=4,∴4=8。
師:看來大家對線段中點掌握得不錯,能夠熟練運用其中的三種關系:(1)已知一線段及其中點,可以得到兩較短線段相等;(2)已知長的求短的,用關系;(3)已知短的求長的,用2倍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習題了解學生對線段中點的運用熟練程度,幫助全班學生更系統地建構相關知識。
問題1:如圖,如果AC=BD,那么線段AD與線段BC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為什么?
師: 可以自己動手畫、用尺量等,猜測線段之間的關系并驗證。

生:AD=BC。理由:∵AC=BD,∴AC+CD=BD+CD,即AD=BC。
師:若已知 AD=BC,那么線段AC與線段BD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生:AD=BC。理由:∵AD=BC,∴AD-CD=BC-CD,即AD=BC。
師:通過畫圖、觀察、猜測、測量等方法了解線段間的和、差關系,并能熟練運用,從而解決問題。
問題2:畫直線l,在直線l上順次取A、B、C三點,使得AB=4cm,BC=3cm,若O是線段AC的中點,求線段OB的長度。
師:本題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是沒有圖形的幾何題,沒有條件就要自己動作操作創造條件,從而解決問題。所以給出一點提示:(1)用鉛筆畫出符合題意的圖形;(2)尋找求線段OB的思路;(3)嘗試用規范的符號語言寫出求解OB的過程。
對于這樣有挑戰性的題,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方法,所以在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及一定的思考后,可以展開小組合作:(1)注意紀律,確保討論有效;(2)組長組織成員根據所畫的圖形,說說求OB的步驟,其他成員用心傾聽;(3)組長將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陣地,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實地測量的過程中,發現、獲得、理解數學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創設活動平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是必要的,課堂上,師生互動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這種師生與生生間的多向交往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觀察、發現、思考;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嘗試歸納總結;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鍛煉自己,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線段的和、差以及線段中點的意義;能用“因為”“所以”進行簡單的推理和表達。
【教學反思】
動手操作型課堂常用的方式有制作、實驗、實驗、測量等。具體有做一做、擺一擺、量一量等。動手操作型綜合與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做好活動場所、活動材料和活動工具的準備;(2)講清操作要領,讓學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還要讓學生知道注意什么;(3)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索發現;(4)教師要及時進行方法上的指導。
本節課中,本人以導入問題—大班交流—歸納總結—訓練反饋的模式進行的,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班展示來探究例題。在探究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碰撞,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從反饋過程和目標達成來看,學生知道了多樣化的解法以及分析問題的方法,當然,還有很多生成性的東西,如學會溝通、用于展現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