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養殖禁養區
畜禽養殖禁養區指在指定范圍內禁止建設畜禽規模養殖場的區域。目前,在我國國家層面出臺的多項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技術規范都對畜禽養殖的管理進行了說明,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與畜禽養殖管理直接相關的法規,從飲用水源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人口集中區等方面規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的要素;第二類是與畜禽養殖管理間接相關的法規,主要以保護特定環境要素為目標,對一定區域內禁止事項進行了規定,包括畜禽養殖活動。
2016年11月15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由環保部、農業部制定的《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禁養區包括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區和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法律規定的其他應該劃定的區域。這些禁養區在劃定后5年內不作調整,需調整的應根據指南展開工作。禁養區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的禁止建設養殖場、有污染物排放的養殖場的區域。畜禽養殖關系到城鎮化發展和社會民生,但選址不當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水、空氣的污染。地方畜牧業發展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和規劃,在保護生態環境、符合衛生防疫條件的前提下進行,不能影響到水資源、環境衛生、文化生活等。地方農牧部門和環保部門應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規劃、畜牧企業應主動配合相關部門的安排工作。這對整體經濟的發展和環境衛生的保護是有保護意義的。
有些地區在劃定“禁養區”并進行清理整治時,對“禁養區”概念存在誤讀情況,主要表現為,在劃定的“禁養區”實行“全面禁養”,即劃定區域內一頭豬或其他畜禽也不能養,現有養殖活動一律限期清理。從法律概念來說,“禁養區”是指禁止建設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區域,即禁止建設達到各省級人民政府設定養殖規模以上養殖場所的區域,規模養殖標準為請參照各省規定,對于規模以下的養殖戶來說,不是要禁止其養殖行為,而是指導其做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
限養區是在一定區域內,結合區域環境容量,限定畜禽養殖污染排放問題的區域。限養區不是對畜禽養殖量的限制,而是對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限制。限養區內,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必須實現廢棄物全部資源化利用或達到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標準,即COD低于150毫克/升、氨氮低于40毫克/升。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做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不對環境造成污染,限養區內對養殖量是不限制的。對于限養區內不能做好污染治理工作的養殖場(小區),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限期關停轉遷。
在適養區開展養殖活動,也應以區域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合理規劃和布局畜禽養殖行為,實現廢棄物的循環綜合利用或達到國家《畜禽養殖業污物排放標準》(即COD低于400毫克/升、氨氮低于80毫克/升)。適養區與限養區的區別在于排放標準的不同,限養區的排放要求更加嚴格。適養區,同樣也不能發生養殖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