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23)
新時期成都推進臨空經濟發展的戰略與對策研究
姚毅
(成都市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23)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確立的“五通”合作重點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揮著先導性作用,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本文立足于成都“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城市定位,系統梳理了新時期成都推進臨空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比較優勢和對策建議。
一帶一路;臨空經濟;戰略與對策
1、搶抓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從世界經濟來看,“航空運輸時代”是繼“海運港口運輸時代”、“內河運輸時代”、“鐵路運輸時代”和“汽車運輸時代”之后,交通因素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五次浪潮。目前,世界貿易總值的40%經過空運,而且這一比例還在穩步增長。電子商務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以速度為導向的競爭,它與空運業務聯系也極為密切。根據福雷斯特研究院的研究報告,1999年,通過互聯網零售的郵包為1.66億件,其中有70%是通過快遞業務,到2003年,電子零售商年運送量達到11億件郵包。與“航空運輸時代”高度契合的臨空經濟是新興經濟的代表,是高端、外向型經濟形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臨空經濟正在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并逐漸成為內陸城市接軌世界、提高城市經競爭力、繁榮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途徑。
在航空運輸時代,優化以機場為主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逐步構建聯動省域、聯通全國、聯接世界的“國際性內陸綜合交通樞紐”,將有助于提升成都的區域影響力和國際重要性。
2、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新部署
從國家戰略來看,在“一帶一路”戰略確立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合作重點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揮著先導性作用,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然而,“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不僅限于設施互通,而是五大領域統籌推進,全方位、多層次、網絡化的交流與合作。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臨空經濟的研究要注重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尤其是“五通”合作重點向城市層面臨空經濟發展進行映射;在政策制定上,也要以“五通”合作重點為基本指向,努力實現由樞紐機場向臨空經濟的轉變。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加快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著力形成“一市兩場”的航空樞紐,大力推進臨空經濟發展,對于強化成都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以及國際一線城市的互聯互通,增強成都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重要性,具有重大意義。
3、契合成都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成都已進入“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歷史新階段,進一步推進城市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區域引領帶動功能,進一步提升成都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水平和能力,將是未來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同時,成都空港優勢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成都是“一帶一路”的內陸節點城市和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是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的中國“航空第四城”,簡陽改由成都市托管以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標志著成都將進入“一市兩場”的臨空經濟發展新時期。
在成都新一輪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依托成都空港優勢,立足成都實際,著眼區域發展,面向全球經濟,科學引導成都臨空經濟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在市域大整合、區域大帶動、國際大交換中的重要作用,將對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1、巨大的區域市場資源
成都所擁有的廣闊經濟腹地和巨大市場資源可能是加快發展臨空經濟可以憑借的最關鍵的優勢條件。一是成都處于城市化中期向后期過渡以及城鎮化加速發展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這都蘊藏了巨大的投資需求和商業機會。2015年成都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7007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二是成都人樂于休閑、重視生活舒適度的特點對消費品市場的拉動作用明顯。統計顯示成都市在全國城市汽車消費中連年處于前三甲水平,在電子消費水平方面也排名前列,2015年成都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6.2億元,增速為10.7%。三是從區位因素來看,成都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交通樞紐位置的確立,帶動和輻射了西部地區的整體消費,壯大了成都市場的整體容量。隨著區域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逐步從溫飽型向舒適型和享受型轉變,區域消費需求市場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2、良好的臨空交通網絡體系
航空運輸水平和能力的不斷提升,是成都加快發展臨空經濟的基礎優勢。2011年成都城市航空排名首次超過深圳成為“空港第四城”;2013年成都又獲批為繼北京、上海、廣州后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第四城”。目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進一步擴能改造,國際(地區)航線已開通85條,航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萬人次,成都至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樞紐機場的“空中快線”基本建成,“空港第四城”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同時,簡陽改由成都市托管以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標志著成都將進入“一市兩場”的臨空經濟發展新時期。按照既定規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一期工程計劃于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開始投入使用。按滿足2025年機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0萬噸、飛機起降量3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新建三條跑道,飛行區等級為4F,總機位資源為202個;遠期工程將修建6條跑道,航站樓總面積126萬平方米,滿足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需求。
3、全面提升的對外開放水平
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為成都市臨空經濟提升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近年來,成都主動擔當起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歷史使命,城市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經濟總量躍上萬億級臺階,已具備全面提升國際化水平的基礎,成都對外開放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2015年成都接待境外游客入境人數230萬人次,外國政府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達15個,國際友好城市達29個。經濟開放度日益擴大,與全球2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利用外資規模和進出口總額持續擴大的優勢,268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華商大會、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等重大盛會成功舉辦,成都被評為“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最佳表現城市”。
1、整合雙流和簡陽機場資源,提升成都“航空第四城”能級
提高機場接軌國際國內先進地區的能力,是加快臨空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受到機場定位、土地資源、環境保護等制約性因素的影響,其擴容能力受限。因此,成都要充分利用“一市兩場”的航空資源優勢,通過搭建合作機制,實現兩個機場在開通國際國內航線、引進國際航空物流公司、培育基地航空公司等方面的合作;同時,要加快兩個機場之間的快速交通網絡體系的建設,提高通勤能力和換乘效率,全面提升成都作為“航空第四城”的能級。
2、以軌道交通為核心,構建市域快速交通網絡體系
港城聯動是國內外城市發展“臨空經濟”的成功范式。這對港城之間以及城市內部交通網絡的快速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國務院2008年頒布的《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將機場類型進行劃分,張寧(2008年)研究認為年均旅客吞吐量超過3000萬人次的超大型機場,軌道交通應占到機場通勤方式的40%以上。而目前成都在建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尚未做到與機場零距離銜接。因此,成都要進一步加快軌道交通建設進度,尤其需要提高連接雙機場以及機場與雙核之間地鐵線路建設的優先度,全面提升港城聯動效率。
3、發揮交通網絡的導向功能,促進市域交通網絡與臨空產業的耦合
航空運輸與臨空產業的耦合是“臨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成都要按照“臨空經濟”發展要求,立足成都產業發展基礎,規劃構建“航空核心產業、航空關聯產業、航空引致產業”的臨空產業體系;高度重視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空間規劃、城市產業規劃、城市土地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通過促進城市交通網絡導向功能的發揮,改變成都“單中心”的圈層發展格局,構建基于功能分區的帶狀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交通暢通以及交通網絡與臨空產業的耦合。
4、加強多層次區域合作,增強航空服務的區域輻射能力
面向城市群服務是航空運輸有別于其他運輸方式的主要特征。這與國際化城市首先必須是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因此,成都要加強成都經濟區、成渝城市群以及成渝西昆貴鉆石經濟圈等不同層次的區域合作,以空陸聯運為重點,推進各成員城市在鐵路、高速公路等各類交通規劃中的銜接,以及各類交通規劃與機場的綜合考慮,構建以機場為核心的、區域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增強機場航空服務的區域輻射能力。
5、推進機制體制改革,發揮航空樞紐的國際交換促進功能
政策的互聯互通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臨空經濟發展的制度性保障。因此,成都應遵循國際慣例,建立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重點推動同沿海沿邊地區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創新涉外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建立適應國際化建設需要的國際會議管理、外國非政府組織在蓉活動管理等一系列涉外管理機制;改進境外來蓉人員服務管理工作,將外國人服務管理納入政府社會公共服務范疇;保護境外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保障其按規定享受各項社會保險待遇。
[1] 吳國飛、陳功玉:廣州臨空經濟發展模式和具體思路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12).
[2] 曹允春:臨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模式及演進機制分析[J].城市觀察,2013(2).
[3] 祝平衡、張平石、鄒鐘星:發展臨空經濟的充要條件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7(11).
[4] 劉雪妮:我國臨空經濟的發展機理及其經濟影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5] 李霞、王明杰:成都經濟發展新思考:樞紐經濟[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4(4).
(責任編輯:劉冰冰)
2016年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成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水平測度及比較研究,編號:2016Z03;成都市社會科學院2016年院級重大研究課題,“一帶一路”戰略下成都發展空港經濟的戰略與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