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五家渠支行,新疆 五家渠 831300)
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
房格格
(中國人民銀行五家渠支行,新疆 五家渠 831300)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使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焦點。隨著中國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逐漸上升。而金融危機對世界原有主要經濟體的打擊也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時機。因此,我將先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興起與發展作一個簡單的概述,通過對美元與日元國際化的分析找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借鑒之處。最后,分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并簡析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
人民幣國際化;國際經驗;機遇與挑戰;策略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定義
對于貨幣國際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能給出不同的定義。其中,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從國際貨幣職能的角度來定義貨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即人民幣超越國境,在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外匯儲備中被其他國家廣泛使用,成為主要的貿易計價結算貨幣、金融交易貨幣以及政府間國際儲備貨幣,逐漸形成貨幣職能的過程。
(二)人民幣國際化興起的背景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就需要我國在國情世情的雙重基礎上穩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1.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
國際貨幣一定得是國際經濟往來中各國所普遍接受并且使用的貨幣。一般來說,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穩定的幣值是必備條件。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30余年年均近10%的高增長,2010年以現價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中國更是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國際貿易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2009年以來,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是全球貿易中占據重要的比重。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高,人民幣幣值穩定和良好的國際信譽,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也為人民幣提供了堅實的信譽保障。
2009年7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實施細則》,選擇5個城市的365家企業作為試點,開展直接使用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這是國際金融危機深化,我國經濟持續利好,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提高我國國際金融地位的重要一步,正式開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2010年世界貿易總額中人民幣的結算比重僅為0.246%,而2012年這一比重快速上升為2.427%,之后進入穩步增長期。人民幣漸漸地在貿易結算、金融投資中充當交易貨幣,人民幣正在逐步實現周邊化,從而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直至人民幣的國際化。同時,中國政府也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包括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逐漸地擴大人民幣作為與其他國家貿易結算和金融交易貨幣的使用范圍。
2.國際金融市場需要人民幣國際化
1.3.1圖像質量客觀評價 客觀評價包括客觀噪聲(objective noise)、信噪比(SNR)、對比噪聲比(CNR)與左心室腔強化CT值。
2010年8月初,標準普爾調低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這一舉措直接危及美元的信用。歐洲則深深陷入債務危機,對于希臘的救助令IMF、德國和法國深表無助,債務問題對歐元區經濟提出巨大生存挑戰。在亞洲地區,日本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停滯不前,日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受到危及。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將始于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和不穩定傳導至發展中國家,直接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支付,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其弊端進一步顯現。美國并沒有承擔國際大國的責任,沒有考慮到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推行對其他國家經濟造成的波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謀求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改革,希望建立更加均衡的新體系。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2008年經濟全球化逐步啟動。2009年3月,周小川提出創造與主權國家脫鉤的國際儲備貨幣的主張,但這一主張被擱置。同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從5個增至20個。2011年在十二五規劃與兩地金融論壇中,總理李克強提出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的投資機構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提速。2013年以來,人民幣的存貸款利率管制進一步打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上海自貿區的成功試點也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在2015年12月1日IMF正式宣布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地位得到了快速提升。
從我國所處的國內外金融和經濟環境,以及中國目前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來看,人民幣國際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是一個進程加快的階段,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作一個公正的分析和評價。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可以獲得“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于從別國征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一國貨幣國際化后會給貨幣發行國帶來巨額的國際鑄幣稅收益。人民幣國際化前中國每年都要繳納巨額的國際鑄幣稅;如果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中國將會從世界征收豐厚的國際鑄幣稅。在國際貿易中,本國貨幣國際化是衡量該國經濟實力的標志之一。如果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最終實現,必將增強各國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認可程度,因而增加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整體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不斷提高。然而,人民幣結算的非國際化增加了我國對外貿易的成本,同時也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直接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不僅使交易手續更加簡便,也大大縮小了對外貿易的交易成本。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會使得我國貨幣政策制定難度加大,宏觀調控面臨挑戰。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實現后,增強了我國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也加快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這使得我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國內金融市場因素,還要對國際金融市場信息進行大范圍的調查、分析,我國宏觀調控政策面臨挑戰。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會導致我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加劇,加劇匯率的波動。人民幣國際化目標的實現,一方面增強了我國金融體系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系,從而增加了我國金融市場面臨的國際風險。另一方面,人民幣可以在國際上進行直接交易,國際貿易中將有一定份額的商品和勞務通過人民幣進行結算,這將大大增加人民幣的交易量,從而增加了匯率波動的風險。
最后,人民幣國際化會導致人民幣需求增多,幣值升值,降低出口行業競爭力。人民幣的國際化,會在相當程度上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也會進一步加大人民幣的交易規模。如果在市場其他環境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的使用頻率增加,那么國際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根據供求定理可知,人民幣供不應求,幣值上升,本國出口商品變得相對昂貴,外國對本國的商品與勞務的需求減少,出口受阻,出口行業的競爭力減弱,進而會影響本國的收支平衡。
(一)穩定經濟發展,逐步開放國內金融市場
當前的國內經濟條件和金融環境還不足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快速發展,但已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由于我國經濟總量較大,人民幣由于國際貿易所引致的貨幣需求還未得到充分及有效激發,只要政府合理制定相關政策目標,分步驟、循序漸進地推動人民幣朝著國際化的軌道不斷邁進,那么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就有實現的可能。考慮到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首先要保證農業的生產;其次,加快淘汰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產值低、附加值低的工業企業,鼓勵新型行業的發展,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格局的形成;最后,要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金融行業的發展,增加服務業的總體比重,提高服務業行業的總體經營效率。
另外,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發達,金融制度和法律環境還不健全。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推動金融發展的重要舉措,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我國要在更大范圍推動自貿區建設步伐,不斷地放寬金融管制,以保證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未來中國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應該大力推廣上海自貿區的經驗,逐步放開國內金融市場,同時有條件放寬金融管制,推動國內金融市場開放。
(二)正確處理國際關系,推動構建國際金融新格局
目前我國在岸人民幣業務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相對緩慢,存在一定的非對稱性。而要保證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進一步推動在岸和離岸業務的共同發展。我國在英國倫敦和韓國首爾共同建立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以看做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次重大跳躍,促進了人民幣的“走出去”策略,同時對我國國內金融環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隨著亞投行設立進程的加速,由于亞投行貸款以人民幣結算,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區域內對美元的依賴。而且在亞投行業務開展后,中國可以以亞投行信貸為先導,在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促進直接對外投資帶動人民幣走出去,包括發行區域內人民幣債券等方式,為直接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提供配套融資工具。在增加結算、投資基礎上,促使區域經濟體增加人民幣儲備需求。我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社會對我國的妒忌心理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上采取不利于中國合法權益的舉措,這無形增加了我國“和平崛起”的成本。我國政府應努力塑造中國良好形象,積極參與國際救援、國際援助,在國際事務中要站在廣大人民的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和平崛起”的認同,同時,避免過度刺激美歐等發展中國家,努力化解雙方存在的不信任因素,增強雙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從而推進我國與發達國家良好關系的建立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