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青浦區委黨校,上海 401713)
青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和路徑
魯家峰高淑桂
(中共上海青浦區委黨校,上海 401713)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社會更高的文明形態,青浦區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全國率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在產業結構轉變、資源環境保護生態安全和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這些成果得益于有效的路徑,即制度建設、指標體系構建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普及。青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提供了經驗借鑒,對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的新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生態文明;特色 路徑;青浦區
位于黃浦江上游、太湖流域下游的江南水鄉青浦區,水資源豐富、綠化帶和生態涵養林眾多是其天然的生態優勢。本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黨的政策指引下,青浦區在全國率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形成了“一二三四”生態建設格局,而且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區”、“全國文明城區”、“全國科普示范區”等榮譽稱號。淀山湖新城、朱家角鎮也先后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國際花園城市”。2014年,青浦區獲得中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社會性獎項——第八屆中華寶鋼環境獎。
第一,產業結構優化,形成低碳循環發展
農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6.7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6.8億元,大力發展草莓、茭白等生態農業。根據規劃,青浦通過復墾等形式成功實現了土地“減量化”,不僅為提高農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創設了前提,也提高了工業用地的效率。
工業向園區集中,進一步提升產業升級。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形成了三大工業園區。園區內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在資金和技術支持下轉型升級,對全區177家企業全面推進二氧化硫等的協同控制和減排。2015年,青浦區憑借地理、交通、產業優勢,進一步推動產城一體化發展,將產業功能、城市功能、生態功能融為一體,構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且能與青浦生態環境要求相匹配的產業結構體系。動態淘汰落后產能。對黑小散企業取締淘汰,主要是對電鍍、熱處理、鑄造、鍛造工藝和危化行業叫停。取締環境污染企業95家、安全隱患企業90家、違法生產經營企業90家。清退企業及經營戶738家、疏散來滬人員6100余人。僅練塘198區域,累計淘汰落后產能就達86項。
在發揮制造業主體作用的同時,發揮第三產業的引領作用,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商貿服務保持良好增長勢頭,現代物流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以青西地區為主的旅游業發展彰顯特色,大力發展“民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項目,會展會務、文化創意、創新金融等新型業態勢能顯著增強。2016年,第三產業GDP占比達49.2%。
第二,資源環境保護有力
豐富的水資源是青浦區獨有的特色,水面積占18%,是上海重要的水源地之一。2013年,青浦區作為全國水文明試點區確定了以青浦新城為主的城市水景觀水生態功能區,以東翼平原地區為主的復合水生態功能區,以西翼為主的飲用水水源地水生態保護功能區和以淀山湖區為中心的濕地水生態功能區,大力進行污水清潔和污泥處理。2014年推行網格化管理,實現了“點、線、片、網”多層次的全方位治理,向“水清、岸綠、流暢、景美、生態”的水環境治理目標邁進。目前已完成二次供水設施改造50萬平方米,建成處理能力為400噸/天的污泥高溫好氧堆肥和干化項目,基本滿足全區污泥處理處置需求;治理污染源2800多個,基本實現建成區市政污水管網全覆蓋、直排污染源全納管。大氣環境方面,開展清潔能源替代,取締燃煤設施,開展污染防治。2015年,青浦城區降塵平均值為4.1噸/平方公里·月,優于全市平均水平,PM2.5年均濃度較上年下降4.5%。
第三,生態安全有效保障
青浦區以環境保護為主陣地,大力推進環境監管、監察、監測、科技等方面的建設,有效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在環境監管方面,推進建設項目審批信息公開,實施“零風險”監管;在環境監察方面,加強專項執法檢查,強化跨省界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保障環境安全。在環境監測方面,大力推進自動監測和在線監測,目前全區共建成5座水質自動站和5座大氣自動站,28家企業安裝污染源在線監測遠程監控系統。重視區域生態安全評價及生態預警體系研究,成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唐孝炎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以PM2.5為重點的區域空氣污染物成因及控制對策研究。
第四,生態文化獨具特色
加強文化載體建設,加強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和部門的聯動發展,完成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建設、區圖書館擴容等工程,整合朱家角古鎮旅游節、練塘茭白節、白鶴草莓節等節事活動,打造節慶旅游產品,以節興市,成功舉辦淀山湖旅游節、旅游購物節、市民文化節、世界華人龍舟邀請賽、全國乒超聯賽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文體活動賽事,精心打造親民惠民的生態旅游產品。
2.青浦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1)制度完善,保障有力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社會實踐過程,要有效實施離不開制度安排。同時,制度建設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經歷了理念、理論建設后達到的新階段。青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路徑首先就是日趨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首先,創新國土空間開發管控體系和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啟動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研究,為建立區域生態環境空間管控體系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支撐;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大力推進青西地區聯動開發;加快推動“多規合一”,把土地利用規劃、城鄉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統籌融合;進一步完善生態紅線劃示,制定管控總體方案;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戰略,增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的全局性和系統性。深化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機制,堅持系統治理思維,切實解決一批環境頑疾;繼續深化以“河長制”為代表的生態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制定排污權管理辦法,擴大排污許可證發放范圍,為推動排污權交易做好準備;加快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努力探索有效的專業污染治理模式;研究建立農村污染治理機制,加大秸稈等農作物資源利用方式研究,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其次,多元參與,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在組織架構方面,區級層面成立了由區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四套班子各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包括53個成員單位的青浦國家生態區建設領導小組,并下設了領導小組辦公室;區職能部門層面,設置了八個生態區建設專項組;街鎮、區屬公司層面,成立了由街鎮和區屬公司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生態建設機構;各村(居)和區屬公司的子公司成立生態建設工作小組,構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國家生態區建設組織體系。各工作專項組組長單位和各成員單位均簽訂了《上海市青浦國家生態區建設工作目標任務責任書》,建立起層層抓落實的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格局。組建以“區委區府、人大政協、專家學者、社會媒體”為中心的四項監督機制,推動建立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生態區建設信息平臺,定期發布信息,接受社會各界群眾監督,隨時高效快捷解決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第三,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強化指標約束和績效考核,將生態建設目標考核情況作為工作績效考核和獎勵的重要依據之一。
通過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青浦區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靠保障。
(2)指標具體,操作性強
有了制度層面的保駕護航,還需要技術層面的科學可行的評價體系的實施。科學的評價體系是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的有效工具。青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本條件5項,建設指標從基本條件、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和地方特色五個部分入手,構建青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共計由32項指標構成,其中約束性指標22項,參考性指標10項。這32項指標和33項重點任務及95項重點工程一起,成為青浦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脈絡。其中95個重點工程涉及經濟結構優化、水環境治理、大氣與噪聲治理、固廢與危廢治理、生態農業、生態人居、生態系列、生態文化建設、生態保障建設九大工程,通過項目實施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為國家生態區建設筑起強大的生態保護屏障。
(3)培育和普及生態文明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的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里,衡量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是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文明價值觀,在于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并把這種觀念滲透于生活方式。
青浦區在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培育方面主要通過開展全區黨政干部生態文明培訓、企業生態文化培訓、社區居民生態意識普及等多層面、全方位的模式進行,通過各類主流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科普宣傳和媒體傳播;改進中小學課程設置,推進在區中、小學中普及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
接下來,青浦區會加強三區聯動,進一步以系統論的理念和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前進。
[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頁.
[3] 于宇.淺析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J].商業文化,2008年版,第190頁.
[4] 陳其榮.自然哲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214頁.
[5]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頁.
[6] 貝塔朗菲.普通系統論的歷史和現狀[M].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05頁.
[7] 康德.判斷力批判(下卷) [M].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23頁.
(本文通訊作者:莘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