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金融結構的調整及優化
唐海霞閻素仙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在經濟轉型背景下,只有實現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及產業結構相匹配,才能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國金融機構現狀的基礎上,研究了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金融結構的調整及優化途徑,希望能為我國金融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經濟轉型;金融結構;結構調整
金融業的持續發展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科學合理的金融結構則有利于各項金融功能的發揮,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
科學合理的金融結構不但能有效發揮金融行業自身的功能,而且能促進金融行業的協調發展。我國的金融行業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多元的金融市場體系,但是仍然存在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緩慢、融資結構較為單一、競爭程度較差等問題,對構建和諧穩定的金融環境產生了較大阻礙。
1.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
金融機構一般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中介機構等等。在我國的金融機構中,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銀行業仍在金融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當前我國金融機構仍以銀行為主導,銀行業的資產在金融行業的全部資產中占絕對優勢。雖然最近幾年我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但其籌資總額與金融機構的貸款總額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保險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還存在保險產品單一、發展速度滯后等問題。其次,銀行業仍然以國有銀行為主。在我國銀行業的總資產中,國有銀行的資產總額占到一半以上,而股份制銀行僅占據很小的一部分。國有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大型企業,這就導致我國中小型企業獲得的貸款嚴重不足,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再次,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趨同,多元化程度較差。當前,我國的中小型銀行在發展模式上與大型國有銀行基本相同,忽視了自身在市場定位、經營規模等方面的差異,在發展模式上缺乏特色,不利于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
2.直接融資發展滯后。
在金融業的融資結構中,債券、股票屬于直接融資,而銀行貸款屬于間接融資。當前我國金融行業的融資活動以間接融資為主,而直接融資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從資源配置效率來看,短期融資中銀行信貸的效率最高,而長期融資中股票和證券融資則比較適宜。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融資活動是以股票和債券等融資途徑來實現的,例如美國的間接融資占據市場融資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我國卻一直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所占比重較小,股票和證券市場發展較慢。“十二五”期間,我國直接融資僅占金融行業融資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間接融資占據主導地位的融資結構制約了融資途徑的拓展,不利于融資主體活力的發揮,不但使企業長期具有較高負債率,而且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不利于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
3.農村、欠發達地區金融業發展緩慢。
金融資源在不同的區域和經濟部門間的配置結構決定了一個區域的金融結構。當前,我國金融結構的失衡現象較為嚴重,存在嚴重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現象。首先,在資金配置方面,我國東部地區的金融資源配置較多,其他地區則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從當前的配置情況來看,東部地區的存貸款總額占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占比較小。其次,在金融機構的數量方面,東部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數量總和,當然外資銀行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這也是我國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再次,在金融機構的構成方面,西部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等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數量較少,國有銀行在我國西部地區的壟斷地位較為突出。由于國有銀行在全國范圍內配置信貸資金,這就導致西部地區陷入資金支出嚴重不足的境地。
我國金融結構存在的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國應當從優化金融結構入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應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繼續調整金融結構,提高金融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效率。
1.發展資本市場,扶持直接融資。
當前,我國的金融結構呈現出向銀行業傾斜的特點,這種結構模式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國應大力推動融資結構的多元化,提高融資方式的靈活性,促進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協調發展。與間接融資相比,直接融資具有融資成本低、融資速度快、融資風險小等多種特點,因此金融行業應拓展融資渠道,增加直接融資在融資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建立起一個有利于各類企業發展的資金籌集體系,從而滿足經濟發展的多種融資需求。我國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場,發揮股票融資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發展主板市場之外,努力擴大創業板市場的規模;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增加債券融資在融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逐步實現資產的證券化;在發展國債市場的基礎上探索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逐步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債券交易和股票交易市場,形成高新技術產權交易平臺,擴大直接融資份額。
2.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需要金融結構的支撐。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中,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逐漸占據較大的份額,這要求我國的金融機構應繼續加大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快調整當前的金融結構,形成適應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以中小型金融機構為主的金融結構。相對于國家控股銀行而言,中小型金融機構主要指門類較多、規模較小的獨立金融機構,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針對當前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不對應的現狀,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快出臺各種政策,對中小型金融機構進行引導和支持,為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應當制定行業法規,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準入、上市、退出等活動做出限制,杜絕政府相關部門的干預和尋租行為的發生;加快完善中小型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為中小型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提供保證,加強客戶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信任;支持中小型金融機構走創新型發展道路,打造中小型金融機構更多的亮點,提高中小型金融機構與國有大型銀行在發展模式方面的差異程度;加強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防止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的無序化,實現金融行業的多元化發展,從而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3.加大對中西部、農村地區的金融扶持。
針對當前我國存在的金融機構分布不均的狀況,我國應加快出臺有利于金融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支持和引導廣大金融機構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到西部地區發展業務,提高中西部地區金融行業的競爭程度;應繼續完善金融機構的制度和規定,通過降低行業準入標準,支持非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市場,新設、重組等途徑提高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程度;通過加大中西部地區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改革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推出多種業務,并發揮中介機構在金融行業中的作用;支持信譽評估機構、金融咨詢機構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從而達到為金融機構分散資金風險的作用。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實行區域性的貨幣政策,平衡不同區域之間的資金投入數量,實現不同區域之間的資金投入的相對協調,也可以在中西部地區進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加快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速度,充分挖掘儲蓄資源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的潛力。
此外,我國應繼續優化農村的金融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我國應因地制宜地督促農村金融機構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創新,鼓勵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小型金融機構入駐;支持國家控股銀行開發農村金融產品、開展農村金融業務,改善農村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
一個國家的金融結構只有實現與產業機構和發展模式的協調,才能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金融結構還存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調整金融結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工作。我國應從發展資本市場、扶持直接融資、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加大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金融扶持等方面努力,實現金融結構的優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1] 劉愛萍.經濟轉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與金融創新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03).
[2] 吳中超.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背景下中國金融結構變遷:邏輯與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15(03).
[3] 張紅偉,冉芳.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升級的現實審視與路徑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07).
[4] 周梅.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支持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2(03).
[5] 楊雙鴿.經濟轉型背景下農村信貸結構調整策略分析[J].農業經濟,2014(11).
[6] 周婕.探討河北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金融體制優化策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01).
[7] 孫曉麗.金融支持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7).
[8] 陸岷峰,虞鵬飛,汪祖剛.“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生態演進與銀行業新發展[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項目名稱:金融工程專業建設及改革,編號:HS2016CXQ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