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劉力臻
(1.東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2.吉林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決策問題是經濟學、管理學和心理學所研究的重要的基礎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決策理論是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西方經濟學的諸多經典理論都包含了有關決策理論的基本內涵。西方經濟學在決策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復雜的數學工具,已經演繹出了整套邏輯完美和系統健全的理論體系。然而,當人們在運用這套理論體系對實踐活動進行預測時,卻經常發生偏差。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一些重要的經濟事件并未能被經濟理論所預測,比如20世紀末期美國證券市場的網絡股泡沫、2008年美國的次級貸款危機以及2015年中國證券市場的股災等。上述問題的出現,促使經濟學家不斷地完善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此產生出了實驗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行為經濟學和經濟心理學等交叉學科。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被引入到了經濟學理論中,在這個過程中,決策問題的研究是行為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基礎。
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內,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是把決策問題劃分為兩大類型:一種類型被稱為風險決策(Risk Decision),風險決策中選擇變量的概率是客觀的或者是已知的;另一種類型被稱為不確定性決策(Uncertainty Decision),不確定性決策的選擇變量的概率是未知的或者是主觀的。凱恩斯(1937)[1]對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決策問題給出了令人信服的比喻說明。凱恩斯認為:風險決策類似于企業日常經營中所涉及到的生產和雇傭關系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帶有“短期期望”的特點;而不確定性決策類似于企業投資回報及長期資本收益等問題,具有“長期期望”的特點。
本文聚焦于風險決策的主要理論,以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相關文獻及所做的實驗研究作為主要證據。這類實驗的主要特點就是具有已知的價值和概率。
在決策理論中,最早學術界選擇貨幣的數學期望值來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一個決策變量的期望值等于它在不同自然狀態下的損益值乘上相對應的發生概率之和。1738年,丹尼爾·伯努利為了解釋“圣彼得堡悖論”,放棄了數學期望值的方法,采用“效用”來解釋彩票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丹尼爾·伯努利認為:效用是貨幣價值的函數,其呈現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馮·紐曼和摩根斯坦(1947)在其經濟學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中定義了效用函數這個概念并提出了預期效用理論。預期效用理論認為,決策者在進行綜合加權估價后謀求預期效用的最大化。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必須遵循六條公理,它們是:傳遞性公理、連續性公理、恒定性公理、替換公理、獨立性公理和一級隨機占優公理。期望效用理論具有簡潔的公式,符合人們的一般性認知,在眾多經濟學家的完善下,成為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1953年阿萊(Allais)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上公布了一個實驗。實驗發現,決策者對于可以簡化為相等的兩組彩票同時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實驗結果違背了期望效用理論的獨立性公理,這就是著名的“阿萊悖論”。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Kahneman和Tversky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發現了大量的違反預期效用理論的現象。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2]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發現了偏好反轉現象。學術界經過多次嚴格的重復性實驗,證實了這種偏好反轉現象的普遍存在,有些學者甚至悲觀地認為人們的決策行為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無獨有偶,Kahneman和Tversky(1981)還發表了一個亞洲疾病實驗,實驗數據表明,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述方式,投資者的偏好可以從風險回避轉變為風險尋求。Kahneman等學者認為,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會發生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導致的偏差,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達方式實際上就是兩種不同的背景,背景引導投資者出現了偏好反轉現象。
西方經濟學中 “經濟人”的假設與現實社會的情況具有很大的差異,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經常會具有利他主義傾向,也經常會做出非理性的決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1955,1956,1988)[3]提出了“有限理性”這一概念。赫伯特·西蒙認為:“人們在決策中,獲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而且人的智力有限,無法正確地預期價值和全部的結果;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行動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做出的決策不是最優的,人們的行動結果是有偏差的?!薄叭藗儧Q策真實的目標不是追求‘最優化’,而是追求最大的滿意度。”新制度經濟學繼承發展了“有限理性”這一概念。新制度經濟學對于人的行為具有三個基本設定:第一,人類的經濟活動具有雙重動機。人類一方面追求財富最大化,一方面追求財富的非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2002)[4]認為:理性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預期收益最大化的強理性;二是有組織的理性,即弱理性;三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中等理性。新制度經濟學對于人的設定是中等理性。第三,機會主義傾向。人們在追求利益中會巧妙地隱瞞自己的行為動機,也會發生損人利己的行為。有限理性的假設放松了傳統經濟學對于人的假設要求,更加貼近真實情況。
Machina(1982)[5]提出了一個對于預期效用理論修正的擴展效用模型。擴展效用模型放松了預期效用函數的線性假設,取而代之的是在概率三角形內呈現扇形排列的無差異曲線,預期效用函數也被定義為非線性的泛函數。擴展效用模型的改進雖然可以解釋違反假設公理的各種悖論,但是效用函數的數學特性受到了限制,在理論應用中存在困難。
除此之外,對于預期效用理論進行修正的經濟學模型還有預期比率模型和非可加效用模型,其中前景理論作為非可加效用模型的代表在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Kahneman和Tversky(1979)[6]在總結了大量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論描述了人們在決策中經歷兩個階段。首先是編輯階段。編輯階段包含編碼、合成、剝離、相抵、簡化和占優檢查六個可選擇過程。第二個階段是估值階段。在編輯階段完成之后,人們會根據期望的全部價值進行決策。期望的全部價值實際上是主觀價值,一般被稱為期望;與期望相對應的是主觀的決策權重。投資者作出決策的主要依據就是期望與決策權重的加權平均值。前景理論在價值函數曲線上設立了一個參考點,它把價值函數分為盈利和虧損兩個不同的區間,在盈利區間價值函數是上凸的,決策者表現為風險回避;在虧損階段價值函數是下凸的,決策者表現為風險尋求。價值函數雖然是連續的,但是其盈虧平衡點是曲線的拐點,是一個S形曲線。前景理論的決策權重函數是主觀概率,不是客觀概率。在前景理論中,決策權重函數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決策權重函數對小概率事件高估,并且具有劣可加性,當客觀概率值比較小時,主觀的決策權重函數高于客觀概率;二是具有次確定性,即各個互補事件的決策權重函數之和小于1;三是具有次比率性,當概率比率一定時,大概率對應的決策權重函數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對應的決策權重函數。由于決策權重函數具有劣可加性,因此前景理論違背了隨機占優理論。
為了解決前景理論違背隨機占優理論的缺點,學術界對決策權重函數進行了進一步的重構,形成了累積前景理論。Tversky和Kahneman(1992)[7]在其論文中對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給出了新的形式。
假設彩票的價值及其大小關系為:x-m 其中 π+i=ω+(pi+pi+1+…+pn)-ω+(pi+1+pi+2+…+pn),0≤i≤n-1 π-i=ω-(p-m+p-m+1+…+pi)-ω-(p-m+p-m+1+…+pi-1),1-m≤i≤0 Tversky和Kahneman還確定了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的具體形式。累積前景理論巧妙地對于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進行了重新設定,新設定后的理論模型不再違背占優性理論了。 由于前景理論所描述的決策過程符合人們的基本認知,它在公式形式上還具有概率加權平均的模式,再加上仍然使用期望價值最大化的原則,因此得到了理論界的認可。然而,前景理論也有無法解釋的缺陷。首先,雖然前景理論來源于實驗數據,但是并未深入挖掘實驗數據產生的原因,沒有給出實驗數據所包含的心理學機理,因此前景理論只是對實驗數據形而上的總結。其次,前景理論所提出的決策權重函數過于勉強,特別是決策權重函數在小概率事件上被高估,這一假設沒有得到實驗的驗證。一些學者比如Li(1995)[8]和Carlin(1996)[9]對于前景理論的決策權重函數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決策權重函數的設定會得到自相矛盾的結論。 情緒與決策的關系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有生理動機和心理動機之分,而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因此情緒與人的行為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臺灣學者張春興(2012)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給情緒所下的定義為:“所謂情緒(emotion),是指由某種刺激事件所引起的生理激發狀態,當此狀態存在時,個體不僅會有主觀感受和外露表情,而且會有某種行為伴隨產生。”“情緒具有四種主要特征:一是情緒是由某種事件引起的,這些事件大多數屬于外在的刺激;人們依靠回憶也可以產生情緒,這種刺激屬于內在刺激。二是情緒狀態下會伴隨產生生理反應,因此醫學和心理學可以通過外部器械來測量情緒的激發及情緒的大小。三是情緒狀態下會產生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具有主觀性;情緒狀態下的心理可以作為經驗被人們記憶。四是情緒兼具行為和動機兩種特征,情緒所產生的行為反應被稱為情緒表達?!?/p> 心理學家在研究情緒與決策的關系時,把情緒分為即時情緒(immediately-felt emotion)和預期情緒(anticipate emotion)。 Goldstein(2015)[10]在其著作《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一書中,把即時情緒分為偶然即時情緒和必然即時情緒。偶然即時情緒與決策無關,必然即時情緒與決策有關。預期情緒(anticipate emotion)是由決策問題本身所帶來的情緒,是一種內生的情緒。比如預期的“將會產生壞的結果”所出現的后悔情緒、預期“好的結果”而產生的欣喜情緒、擔心“達不到預期結果”所產生的遺憾情緒、憧憬“超過預期結果”所產生的得意情緒等等。這種預期的情緒伴隨著決策的選項產生,是一種人們以往經驗的體現。 1.即時情緒的含義 即時情緒屬于外部情緒,可以通過環境加以影響。心理學家在情緒影響決策的試驗中,通常采用電影片段、短文以及故事等方式影響人們的即時情緒。經過心理學家的總結,能夠顯著影響決策的即時情緒主要有憤怒、悲傷、焦慮、驚奇、高興以及滿意等。上述不同的即時情緒被心理學家比喻為離散情緒(Discrete emotions)。心理學家Clore等(2010)[11]認為,離散情緒是一種短期的、強烈的心理現象,通常能夠被人們清晰地感知到,是一種能夠被人們所認知的情感。 2.即時情緒影響決策的證據 早期一些著名的學者支持情緒影響決策的假說。Keynes(1936)[12]形象地把投資決策比喻為“是一種動物精神”,這被學術界認為是Keynes支持情緒影響決策的重要證據。Simon(1967)[13]認為,要想建立一個合理的有關人類決策的理論,必須關注情緒所起到的作用。Zajonc(1980)[14]認為,情緒是一種獨立于認知過程并且能夠產生快速反應的決策影響因素;雖然情緒和理性認知相互影響,但是它們各自獨立地對決策產生影響。Forgas(1995)[15]認為,在人們的決策中,除非事先規定了明確的決策規則,否則情緒都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具有明確目標和動機的決策過程中,情緒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在啟發式認知的決策中,情緒作為信息參與決策;在綜合性復雜的決策過程中,先期內生的情緒會對后續的決策產生影響。在金融市場中,許多學者也發現了情緒對于投資決策的重要作用。Ricciardi(2008)[16]發現,投資中損失錢財的情況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一種情緒,并導致人們做出賣出的決策。情緒在市場中的傳播能夠導致市場的價格出現急劇下降。林樹和俞喬(2010)[17]通過模擬實驗市場,考察股票價格在接近最高點和最低點時,交易主體情緒與交易行為之間具有不同的相關性。當資產價格攀升到最高點時,情緒波動與資產價格主要由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決定,而且不同情緒的變化會影響交易主體對資產的買賣行為;當資產價格下跌至最低點(底部)時,投資者對資產的買賣行為則受到基本面信息變化的影響。Tuckett等(2012)[18]通過對基金經理進行深度訪問發現:情緒和直覺在短線投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短線經理需要克服恐懼、貪婪以及過度自信等不良的情緒;短線經理壓制負面情緒會使得他的思想被群體思想所強化。Lashgari(2015)[19]認為,投資業績不好的投資者經常處在恐懼失敗的情緒中,這導致他們交易十分謹慎;投資業績良好的投資者處在興奮的情緒中,導致他們進行頻繁的交易。 3.不同的即時情緒對于決策的影響 關于各種不同的即時情緒對于決策的作用,可以參考Angie等(2011)[20]所發表的一篇論文。該研究發現:在判斷性的實驗中,除了憤怒以外,恐懼、悲傷和高興這三種情緒都對判斷產生了影響;在決策性的實驗中,憤怒、恐懼、悲傷、厭惡以及內疚都對決策產生了影響,其中內疚這種情緒對于決策產生的影響最大。 Lerner和Keltner(2001)[21]發現,具有憤怒和恐懼情緒的人,對于未來事件的估計不一樣。恐懼更能夠讓人過高地估計事件發生的風險,從而選擇具有確定性的事件;憤怒更讓人容易做出冒險的決策。Lerner和Keltner(2001)認為,憤怒的情緒是由個人來控制的,害怕的情緒是由環境影響形成的。當決策者處在上面兩種情緒處理風險評估、政策選擇以及社會事件時,具有憤怒情緒的決策者更多地會考慮人的因素,對過去和選擇的風險水平評價較低,更容易采取懲罰性政策,傾向于減少福利;具有恐懼情緒的決策者更加注重環境因素,對過去及現在風險比較敏感,傾向于采取保護性政策;具有悲傷情緒的決策者更加傾向于選擇增加福利。Chuang和Kung(2005)[22]發現,具有高興情緒的人比具有悲傷情緒的人更加傾向于選擇安全的選擇權。具有悲傷情緒的人更加傾向于需要細節判斷的選擇。Mohanty和Suar(2014)[23]在實驗中發現,人們處在消極的情緒下處理問題更加流暢、有創意,更加靈活。消極的情緒有助于系統性地處理問題,而積極情緒有助于啟發式認知。 1.后悔理論 心理學家對于預期情緒的認知是從后悔情緒開始的。Bell(1982)[24]、Loomes和Sugden(1982)[25]各自獨立地提出了后悔理論(regret theory)。Loomes和Sugden(1982)認為“后悔”是人們基于過去經驗在決策前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能夠帶來預期效用的改變。在前文所述的悖論中,假設決策者需要選擇兩個彩票A和B,其中A=(4000,0.80),B=(3000,1)??紤]到后悔情緒后,彩票A的效用是: U(A)=0.8×U(4000)-0.2×U(-3000) 大多數決策者選擇B的原因在于,如果選擇了A并且自己一無所獲,決策者會感覺到后悔,這種后悔情緒是在決策之前產生的,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它對于彩票A的預期效用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后悔理論對于這種情況解釋為: 2.后悔情緒影響決策的實證證據 Shimanoff(1984)[26]研究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口頭詞匯對于情緒的表達,發現除了“愛”以外,“后悔”是出現頻次排在第二位的情緒詞匯。在生活中,許多決策都會受到后悔情緒的影響。在消費者行為研究領域,Simonson(1992)[27]研究發現,許多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通常會作出避免后悔的決策,他們會選擇一個比較貴的知名品牌商品,放棄價格便宜的非品牌商品。Inman和Mcalister(1994)[28]發現,為了避免后悔,消費者會選擇在優惠券到期時贖回票券而不是選擇消費。在法律領域,Guthrie(1999)[29]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人們為了避免后悔,通常選擇和解的方式處理法律糾紛而不是選擇法庭判決。Prentice和koehler(2003)[30]認為后悔是影響陪審員判斷的一種重要的情緒。Brehaut等(2003)[31]通過對臨床病人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的滿意度調查發現,后悔情緒是病人參與醫療決策并改變治療方案的主要原因。Djulbegovic(1999)[32]結合后悔理論,提出了一個關于醫生是否給予患者繼續治療的判斷模型。在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方面,Gilovich等(2003)[33]對于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的樣本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后悔情緒對于決策影響與美國的樣本沒有顯著不同,后悔情緒不是對集體的決策產生的,而是對個人的決策產生的。Chapman和Coups(2006)[34]對428名大學教工進行了關于疫苗接種的問卷調查,發現焦慮和后悔情緒比照患病風險和醫療效果更能夠影響人們的接種決策,具有較大后悔傾向和較少焦慮的人更容易選擇注射疫苗,產生了后悔和焦慮情緒而沒有注射疫苗的人通常會選擇第二年注射疫苗。 3.后悔情緒在決策中的影響規律 Zeelenberg和Pieters(2007)[35]對于后悔理論在決策中的規則進行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Zeelenberg和Pieters總結了后悔理論在研究中的兩個假設條件:一是人們可能會利用經驗情緒進行決策;二是后悔情緒會在決策前考慮,并影響決策。Zeelenberg和Pieters提出了后悔情緒在決策中的影響規律: (1)后悔是一種負面情緒。在短期來看,人們避免做出可能出現后悔情緒的決策是為了產出最大化;從長期來看,后悔情緒能夠讓人們學會做出最大化的決策。 (2)當人們認識到(或者猜測)如果選擇另外的方案所產生的結果比現在更好,就會產生后悔情緒。后悔情緒是一種基于比較的自責情緒。 (3)后悔情緒有別于與之相關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失望、嫉妒、內疚、悲傷以及羞愧等情緒;后悔情緒也有別于基于評估、經驗感知和行為結果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4)不同的個體對于后悔情緒的感知程度具有差異,但是所有個體的共同點是在決策中具有“最大化”的偏好以及利用不同方案之間經濟產出的比較來確定對后悔情緒的評估。 (5)后悔情緒可以劃分為對于過去的“回顧性后悔”以及對于未來的“預期性后悔”。 (6)預期后悔是一種成熟的經驗決策方法,對于難以決策的問題、重要的問題以及需要快速決策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作用。 (7)后悔情緒可以來源于“行動”,也可以來源于“不行動”。人們做出的決策越恰當,后悔情緒就越小。 (8)后悔情緒可以產生于決策過程(“過程后悔”),也可以產生于決策結果(“結果后悔”)。 (9)“后悔厭惡”不同于“風險厭惡”,它們都各自獨立地對決策產生影響。 4.失望理論和情感決策理論 預期失望情緒(Disappointment Emotion)是心理學家發現的又一個預期情緒。Bell(1985)[36]、Loomes和Sugden(1986)[37]發表了關于預期失望情緒的理論研究。預期失望情緒與預期后悔情緒都屬于負面的情緒,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預期后悔情緒多數產生于不同備選方案之間的比較,而預期失望情緒則產生于單獨的備選方案自身。預期失望情緒通常產生于決策前的假設——如果最終結果達不到方案的期望值而出現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會影響方案的預期效用。 Mellers(1997,1999)[38]提出了一個情感決策理論。Mellers構建了一個線性的決策模型,模型把失望函數和后悔函數作為影響預期效用的主要因素,Mellers在實驗中檢驗了上述模型,得到了較好的驗證。 決策悖論問題的出現反映了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缺陷。為了解決這一理論缺陷,西方經濟學自身提出了很多改進方案,比如擴展效用模型和預期比率模型等。這些模型的改進都沒能揭示悖論問題產生的機理,因此沒有能夠獲得一致的公認。 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對于前景理論的運用上。在金融領域,圍繞前景理論對于諸多的金融市場異象給出了解釋。前景理論的缺點在于:雖然形式上表現為簡單的加權平均模型,但是本質上是一種定性分析的理論,累積前景理論給出的經驗性公式尚未得到有效的驗證;前景理論通過參考點、主觀價值和主觀決策權重來構建理論體系,這一體系能夠對于悖論問題給予解釋,但是仍然沒有揭示悖論問題的心理學機理;前景理論是在心理學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的,并未從心理學原理上挖掘數據產生的根源,因而是一種基于實驗數據形而上的理論,這導致了理論的應用出現障礙。實際上,行為金融學在前景理論的主要框架下并未形成類似于投資組合理論那樣的經典性基礎理論,這導致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模型之間沒有統一的思想框架,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呈現為“碎片化”的狀態。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西方經濟學需要進一步放寬眼界在心理學中尋求解決方案。 心理學把情緒作為影響決策結果的重要因素。在諸多情緒的類型中,預期情緒是風險決策問題內生的一種變量,是人們在決策中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預期情緒決策理論是對于預期效用理論的修正,它強調在預期效用的基礎上增加預期情緒引起的附加效用。預期情緒理論在經濟學中具有較好的可用性:首先,預期情緒理論是對預期效用理論的修正,它具有較好的繼承性,因此預期情緒理論的使用既能夠保證經濟學理論體系原有的框架,又能夠解決決策悖論問題;其次,預期情緒理論符合人們的心理直覺,又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的證據,具備了引入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條件;再者,經濟學和心理學在風險決策問題上研究的交叉點為理論相互融合提供了契機,目前部分學者已經開展了交叉研究(例如Jia、Dyer和Butler 2001、2005[39])。情緒類別中的即時情緒在個體決策研究中被視為隨機干擾項,但是在群體決策中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即時情緒在社會群體心理的作用可以用來解釋金融市場中有關股災等問題。 [1]Fontana G, Gerrard B. A Post Keynesian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4, 25 (5): 619-637. [2]Slovic P, Lichtenstein 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obabilities and Payoffs in Risk Tak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8, 78(78):1-18. [3]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99-118. [4]奧利佛·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與市場簽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68. [5]MJ Machina. Expected Utility Analysis without the Independence Axiom[J].Econometrica, 1982, 50(2):277-323. [6]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1979, 47(2):140-170. [7]Tversky A, Kahneman D.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J].Journal of Risk & Uncertainty, 1992, 5(4):297-323. [8]Li S. Is There A Decision Weight π?[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5, 27(3):453-463. [9]Carlin P S. Can the Maximization Principle Be Discarded? A Com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6, 29(2):351-353. [10][美]戈爾茨坦.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509-510.. [11]Clore G L, Schwarz N, Conway M. Affectiv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2010:323-417. [12]Keynes J M.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acmillan and Co. 1936:147-164. [13]Ha. S. Motivational and Emotional Controls of Cogni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67, 74(1):29-39. [14]Zajonc R B.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0, 35(2):151-175. [15]Forgas J P. Mood and Judgment: the Affect Infusion Model (AIM)[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 117:39-66. [16]Ricciardi, Victor. The Psychology of Risk: The Behavioral Finance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8:85-111. [17]林樹, 俞喬. 有限理性、動物精神及市場崩潰:對情緒波動與交易行為的實驗研究[J].經濟研究, 2010,(8):115-127. [18]Taffler D T R J. Fund Management: An Emotional Finance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19]Lashgari M.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the Impac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Behavioral Patterns[J].Academy of Accounting &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 2015, 19. [20]Angie A D, Connelly S,et al..The Influence of Discrete Emotions on Jud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J].Cognition & Emotion, 2011, 25(8): 1393-422 . [21]Lerner J S, Keltner D. Fear, Anger, and Ris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1(1). [22]Chuang S C,Kung C Y,Yang C. The Effects of Emotion in Risk-taking[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5,(2):113-117. [23]Mohanty S N, Suar D.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States[J].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4, 115(1):91-105. [24]Bell D E. Regre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Operations Research, 1982, 30(5):961-981. [25]Loomes G, Sugden R. Regret Theory: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J].Economic Journal, 1982, 92(368):805-24. [26]Shimanoff S B. Commonly Named Emotion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J].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1984, 58(2):514-514. [27]Simonson I. The Influence of Anticipating Regret and Responsibility on Purchase Decis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2, 19(1):105-18. [28]Inman J J, Mcalister L. Do Coupon Expiration Dates Affect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4, 31(3):423-428. [29]Guthrie C. Better Settle Than Sorry: The Regret Aversion Theory of Litigation Behavior[J].U.ill.l.rev, 1999, 51(1):43-90. [30]Prentice R A, Koehler J J. A Normality Bias in Legal Decision Making[J].Cornell Law Review, 2003, 88(3):583-650. [31]Brehaut J C, O'Connor A M, Wood T J, et al..Validation of A Decision Regret Scale[J].Medical Decision Ma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2003, 23(4):281-92. [32]Djulbegovic B, Hozo I, Schwartz A, et al..Acceptable Regret in Medical Decision Making[J].Medical Hypotheses, 1999, 53(3):253-259. [33]Gilovich T, Wang R F, Regan D, et al..Regrets of Action and Inaction across Culture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3, 34(1):61-71. [34]Chapman G B, Coups E J. Emotions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Worry, Regret, and Influenza Vaccination[J].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6, 25(1):82-90. [35]Zeelenberg M, Pieters R. A Theory of Regret Regulation 1.0[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7, 17(1):3-18. [36]Bell D E. Disappointmen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Operations Research, 1985, 33(1):1-27. [37]Loomes G, Sugden R. Disappointment and Dynamic Consistency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6, 53(2):271-82. [38]Mellers B A, Ritov I. Decision Affect Theory: Emotional Reactions to the Outcomes of Risky Options[J].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6):423-429. [39]Jia J, Butler J C. Generalized Disappointment Models[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01, 22(1):59-78.三、心理學理論對于決策悖論問題的解釋
(一)情緒的分類
(二)即時情緒對于決策的作用
(三)預期情緒對于決策的影響
四、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