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式課堂的三維透視:透過現象能夠發現它具有少兒特性、開放性、自主性、精致性、文化性等本質特點;透過樣本能夠發現它具有自組織、共同體、文化精神性的整體特質;透過歷史存在我們能夠發現它具有教育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蘇式課堂;本質特征;整體特質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6-0042-03
【作者簡介】婁小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副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教育領軍人才,江蘇省美術特級教師。
蘇式課堂與其他課堂樣式相比較,存在著“和而不同、大同小異”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透視,我們能夠發現它的深層意義。
一、透過現象看本質
叔本華認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是世界的內在內容,是世界的本質:生命、可見的世界、現象只不過是意志的鏡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隨著意志,有如影之隨行;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對蘇式課堂的透視不是對表面的觀察,而是對它本質的發現,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看懂它。
1.更具少兒特性。
蘇式課堂歷來重視兒童(少年)在教學中的地位。早在宋代,學者胡瑗就“附設小學”的教學提出以游戲等活動穿插進行,以活躍學習生活,有利于兒童身體健康和陶冶情性。在近代,葉圣陶致力于教育事業,提出了許多兒童教育觀點,如“學生是我們的小朋友”等。在當代,蘇州多所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突出了“兒童”的因素。例如,蘇州市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校推進的“少教多學”課堂教學實驗,提出了“兒童種子觀”,認為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就是給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適條件”。學校設計了“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通過教師啟發式的教,讓學生能夠深度的學、自主的學……兒童的意識在課堂教學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更具開放性。
從蘇式課堂研究的發展、演變來看,一方面是蘇式課堂對“六經”的一貫尊崇,如胡瑗在分科教學中設立“經義”科講習六經。另一方面是蘇式課堂注重兼收并蓄和開放創新的治學之道。如胡瑗倡導的游歷考察的學習法,清代漢學家主要人物惠棟設立了史學、天算、水利、地理、金石等專門學科……當代的蘇式課堂向著更深更廣處漫溯,如蘇州草橋中學進行的“混合式學習模型”教學改革,構建了“E+C+A-Learning”(E網絡學習+C傳統教室學習+A行動或體驗學習)的學習程序,通過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強調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新想法、新知識……在傳承中創新,在固守中開放,蘇式課堂保持著前行的一貫步調。
3.更具自主性。
蘇式課堂是蘇州教育人的自覺創造。宋代的“分齋教學”派強調“先治己而后治乎人”。葉圣陶提出“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夠格的成員,做國家夠格的公民”。他把“自治”作為實踐的原則,“習慣的養成靠自勵,一切知識和能力的獲取靠自得。”這樣的觀點在當代課堂教學實踐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如蘇州市金閶區實驗小學推行的“樂知”教學研究,提出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應是以求學為快樂,寓學于樂,把知性和快樂作為兒童的培養目標。通過“樂知”課堂的研究,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蘇式課堂,追求的是一種“活潑潑”的狀態,課堂中的要素得以復活,擁有自覺,并且走向自我完善。
4.精致性的特點正在反思和改變。
蘇式課堂是精致的,“精”體現了蘇州精神的內在品質,即往深處鉆研。“致”則是外在,就是要做到極致。蘇式課堂在教育理論,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無不體現著“精致”二字。“精致”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精致”而自然,“精致”而大氣,體現了蘇式課堂的操作智慧。葉圣陶的兒童教學觀,既提出“一個詞兒,不但使他們知道怎么念、怎么寫,更要使他們知道它的含義和限度,該怎樣使用它才得當”,又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觀點。如常熟實驗小學嘗試的“全息學習”教學改革,注重“全人發展”這種教育觀,是蘇式課堂趨向藝術境界的體現。
5.更具文化性。
從文化傳統來看,蘇州地區擁有悠久的文明,從南朝至近代,蘇州一方面傳承著濃郁的吳越文化,另一方面汲取著多種外來文化的滋養。蘇州地區名家林立、學風濃郁,沉淀了幾多豐厚的教育底蘊。蘇州園林的精致寫意,太湖碧波的靈動,昆曲韻律的高雅悠遠,為蘇式課堂罩染上了一層江南底色。區域的地理、經濟文化,讓蘇州的課堂蘊含著斑斕的色彩。蘇州這個人間天堂一直在和外來文化交融創新,課堂文化也在吸納中豐富。
二、透過樣本看整體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整體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任何一種經驗的現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為它與其他部分具有關系。對蘇式課堂樣式的“發現”,也離不開整體的環境。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知覺”它。
1.從教學結構內部的關系來看,蘇式課堂具有自組織的特性。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Haken認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就是自組織。”自古以來,蘇州教育主要采用半官方半民間的“書院式”“學舍”教育,采用了自學和講學相結合的方式,推行了自主學習和集體授課相互補的學習方式,具備了較高的自組織特性。
它表現在教學思想的高度自覺上。范仲淹、胡瑗主張教學的目的在于探索“六經”的義理,把握“做圣人、賢人”的道理。葉圣陶提出“做合格小公民”教學思想一直為蘇式課堂所秉承。
它表現在教學結構創新方面高度自給上。無論是宋代的“分齋教學”,還是清代實學派“以經史為主”,旁及多門實際運用的學科,還是近代采納西方課程體系的做法,抑或是當代課程改革中,各所學校創立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都體現了教學結構內部協調一致,相互促進的自組織特性。endprint
它還表現在對課堂組織的自我調整上。蘇式課堂在領軍人物的推動下,建立了嚴密的組織,推出了學術思想,創造了靈活的教學形式,擁有了豐富的課程體系。如明朝的復社繼承了東林黨的傳統,近代的南社秉承了復社“興復古學”的思想。這種組織的自覺性還體現在“朋而不黨”公私分明的儒家學派特性上。蘇式課堂的自組織特性,保證了它在蘇州文明史中前后繼承,綿延不絕的生命歷程。
2.從教學和教育的關系來看,蘇式課堂是研究的共同體。
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在《教學的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提出:“只有親身處于共同體之中,我們才能理解現實。”他構想了共同體發展的四個階段:(1)個體覺醒;(2)彼此發現;(3)走向公眾;(4)形成激勵系統。蘇式課堂研究的共同體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內部,還包括教師和學生、社會人員,教學和教育組織,教師經驗和課程要求等。蘇式課堂研究不是少數教育精英的獨角戲,而是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覺醒。他們秉承著“治己而后治乎人”的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在彼此的發現中,實現著公眾的理想。蘇式課堂研究并不局限于教學系統內,而是遵循著國家教育標準,遵循著教學的規律,在高效地完成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的,一種本土化的嘗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蘇式課堂研究是一個擁有共同愿景、合理機制、學術意味的共同體。
3.從教學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蘇式課堂是蘇州文化精神的綜合體現。
不可否認,蘇式課堂具有獨立性,但是它和外部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蘇式課堂的發展從來沒有脫離開蘇州的文化、地理、風俗等要素,它們在相互的作用下,彼此打磨,相互濡染,形成了和諧一致的教學風貌,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和結構呈現出來,形成蘇州課堂的整體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呈現出鮮明的形象性,為人們所識別。例如,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的語文課堂常常給人以一種“清簡”的特質。這種清簡背后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得輕松,學得有效。離不開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審美態度——洗凈鉛華后的簡約,清是質,簡是形。離不開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約;教學環節簡化;教學方法簡便;教學媒介簡單;教學用語簡要。
三、透過歷史看方向
美國哲學家羅蒂曾經說過:“一個信念之真,是其持此信念的人能夠應付環境的功用問題。”對于蘇式課堂的透視,不需要盲目模仿,唯有采用實踐的方式,才能明確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并能夠把握其本質和規律,以解決實際的課堂教學問題。
1.從蘇式課堂的運作機制入手,透視它的教育意義。
當下,蘇式課堂的樣式各不相同,但是運作機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它表現為:基于蘇州問題的發現—蘇州經驗的改造—蘇州方式的操作。宋代的蘇湖教學法,解決的是當時的舉薦制度不能適合國家選拔人才的要求這一問題,創造了當時的經驗,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教學方式和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形成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在當時禮部所錄的官員中,胡瑗的弟子達到“十之四五”。當代許多蘇州教學經驗也是采用了這種機制。例如,張家港實驗小學的“愛學課堂”,就是針對教師沉迷于“流程設計”或者“知識分析”的問題,進行了教學改革,以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開始,把師生共同的生命發展作為課堂的基礎和目標,把教學設計為以“愛”為基調的生命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從蘇式課堂的精神氣質入手,透視它的文化意義。
蘇式課堂具有相對穩定的精神氣質,雖然蘇州的教育經歷著時代的更迭,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呈現出不同的樣態,但是在這些不同的樣態下面,凝聚著相近的精神和品質。例如,宋代的講學制度,和當代的班級授課制當然不同,但是“經世致用”“明體達用”的教學精神沒有變,“實活新”的教學風格前后一致。蘇式課堂在不同時代的蘇州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一種“適切”的狀態。未來的蘇州教育,當然會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但是它不可能與文化背道而馳,而是一種在大體相近的精神氣質下的一種新的和諧樣態。這在清代實學派中有建構,在葉圣陶的“培養未來的主人翁”中有建構,在未來的課堂依然會有建構、傳承和創造,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和諧。
3.從蘇式課堂的目標指向入手,透視它的社會意義。
黑格爾認為:“我們不難看到,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新時期的降生和過渡的時代。人的精神已經跟他舊日的生活和觀念世界決裂,正使舊日的一切葬入過去而著手進行他的自我改造。”然而,蘇式課堂的目標指向不會改變,依然會向著更合理,更美好這個方向進發,它和蘇州的未來擁有一個契約。未來的蘇式課堂是優質教育的標志,是教學創造的方向,是凝結在蘇州教育者心中的一個永遠的夢……
未來的蘇式課堂是在蘇州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一種自主的教學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