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應由“規范”邁向“創新”,從“有效”走向“優效”。江蘇省張家港市堅持“督導就是服務”的理念,積極探索創新,加強督學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督導機制,構建了富有特色的督導內容、形式、流程與評價體系,讓掛牌督導成為助推區域教育優質持續發展的“品牌督導”。
【關鍵詞】隊伍建設;機制構建;體系創新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6-0032-02
【作者簡介】楊志剛,江蘇省張家港市委教育工委(江蘇張家港,215600)書記,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局長,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
江蘇省張家港市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辦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合本市實際,遵循教育規律,落實規范要求,堅持改革創新,切實開展富有個性、卓有成效的掛牌督導,努力促進各級各類學校規范辦學行為、豐富內涵建設、提升教育水平。
一、多措并舉,建“優”督學隊伍
1.聘用“擇優”。依據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較為豐富的學校管理經驗、較強的教育業務能力等標準,我們采用督導部門遴選、備選對象自愿的“雙向選擇”方式,經過逐步調整,形成了由在職或退居二線的正副校長(要求具備張家港市學科帶頭人及以上稱號)為主體的責任督學隊伍。目前,我市56位責任督學中,有省特級教師6名、蘇州市名教師及學科學術帶頭人19人,高級職稱占比為85.7%,平均年齡47.2周歲,專業覆蓋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研和后勤安全等相關領域,督學的專業、年齡、職稱等結構較為合理,為開展掛牌督導提供了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2.研訓“培優”。我們定期組織專題培訓,適時開展網絡培訓,暑期安排全員培訓,與我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聯動舉行分學科培訓;不定期舉行責任督學座談會、沙龍活動,交流督導感悟,分享督導經驗,探討督導方法;開展蘇州市級立項課題“創新方式方法,提高掛牌督導實效的實踐研究”的探究,征集、評選優秀督導案例,引導、激勵責任督學加強督導反思;邀請先進地區的“一線督學”以及我市的“本土專家”,對開展掛牌督導的重點內容、具體流程、方式方法等進行具體輔導。豐富、扎實的研訓,提高了督學的政策水平和督導能力,增強了掛牌督導評價與指導的專業性、科學性。
3.考評“獎優”。我們制定了《關于對責任督學進行考核獎勵的意見》,從“督導時間、數量、形式、實效”等方面,確定了9項指標,明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標準。每學期末,責任督學自評、各校依據《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學校測評表》對責任督學進行客觀評價、督導部門匯總情況后進行審評,對綜合考核結果為“優秀、合格”的責任督學,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并擇優表彰優秀責任督學,“典型引路,帶動全體”。同時,對學校正職領導擔任責任督學的,其工作量、工作成效等,作為校長工作質量年度考核的加分項目;對學校副職領導擔任責任督學且督導工作認真負責的,在同等情況下,在評先評優、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二、因地制宜,構“全”督導機制
1.“全方位”暢通溝通渠道。按照《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辦法》“教育督導部門應按統一規格制作標牌”等要求,我們精心設計并請專業機構制作了“教育督導責任區督學公示牌”,全部“掛牌到校”,在校門口等醒目位置公示責任督學的姓名、辦公電話與個人手機號碼、“八項工作職責”等內容。在各校校園網首頁設置“浮動窗口”,按校公示督學的專業特長、聯系郵箱等相關信息。同時,責任督學定期參加責任區學校的行政例會、教師例會、開學典禮、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一方面,讓師生、家長“面對面”了解督學,另一方面,為教師、學生、家長向責任督學咨詢問題、反映情況、提出訴求等開辟“綠色通道”。
2.“全媒體”構筑督導平臺。利用“張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在教育督導網設置“督導動態”“網絡培訓”“工作交流”等專欄,各校也均在校園網開設了“督學進校”等欄目,全面呈現我市教育督導情況。利用“張家港教育城域網OA辦公平臺”,實現了督學、學校、教育局各科室之間的信息互通、公文流轉,以及開展掛牌督導的工作部署、信息報送、意見反饋、考核評價等。建立了“張家港掛牌督導工作QQ群”和“張家港掛牌督導聯絡QQ群”,方便督學間、督學與學校間、校際間的即時研討與交流。每學期推出《張家港教育督導專刊》,宣傳推廣責任督學的創新舉措、成功做法、典型案例等內容。
3.“全采納”強化結果運用。我市出臺了《張家港市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問責機制實施辦法》,將責任督學的督導結果納入四項考核獎懲中。納入“張家港市行風建設先進(示范)學校”與“張家港市文明單位(先進文明單位、文明單位標兵)”的評選,除根據責任督學督導結果逐校打分評價外,還對評選“行風建設示范學校”“先進文明單位”“文明單位標兵”有“一票否決權”;納入校長年度考核,責任督學直接參與“定性”測評;另外,對“課改優秀教師”等的評選,由責任督學采用隨機聽課、問卷調查等方式考評后,按綜合成績進行篩選。
三、實踐探索,創“新”督導體系
1.方式衍生新體系。在實踐中,我們不斷革新衍化,探索、總結、推行了責任督學開展掛牌督導的五種基本方式。常規性督導,學期初對學校招生編班、規范收費、校園安全、教育秩序等開學工作進行常態督導。專題性督導,對學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困難,或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熱點問題等進行專項督導。隨機性督導,針對學校執行課程計劃、作息時間,落實責任督學前期督導時提出的整改建議等情況,進行不打招呼的“隨時隨地隨人”式督導。協作性督導,聯合其他責任區的督學,“借力”進行綜合性或攻關性的“會督”“會診”“會商”。需求性督導,圍繞學校提出的需要解決的諸如特色建設、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等問題開展服務性、指導性督導,這是基于學校內在需求、自主要求的督導形式,是“自下而上”的“柔性督導”。
2.流程創生新體系。我們分別從“點”“線”“面”“體”的維度和視角,構建以教學工作、班級管理、學生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分年級督導”,以教學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分條線督導”,以教育階段性中心工作等為主要內容的“分重點督導”等實施模塊。責任督學按模塊開展掛牌督導,堅持“規范化”,不增加學校“額外”負擔,不干擾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凸顯“客觀性”,依法督導,公開公平公正;體現“服務型”,督導中敏于發現問題,反饋時敢于提出問題、善于為學校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反饋后則勤與學校溝通,督促、指導學校整改到位。每次督導后,及時將督導內容、督導過程、督導中發現的亮點與問題、對學校提出的整改意見以及學校整改落實等情況,錄入“蘇州教育督導辦公OA平臺”。
3.評價構建新體系。我們組織教研員、骨干教師反復研討,分學段研制了體現基本規律(新課程理念、教學與學生認知規律等)、突出共性要求(規范性、科學性等)、方便具體操作的課堂教學(活動)等方面觀察評價的“通用標準”,為督學聽本專業課及跨學科聽課評課,提供了依據。如普通高中的課堂教學,確定了“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課堂常規、教師素養”5個觀察點;學前教育的游戲活動,選定了“游戲時間、游戲環境、游戲內容、指導評價、幼兒發展”5個觀察點;每個觀察點,都明確了具體的觀察內容與評價要點。同時,我們還結合實際,研制了評判校園管理、專用教室使用與管理、學生學業負擔、教師備課與作業批改、備課組與教研組活動、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量表,形成了對教師教育教學、學校常規管理較為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
掛牌督導是新形勢下教育督導的新方式、新常態。我市將深入探究與完善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的方式方法,著力推進責任督學掛牌督導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打造“菜單式、常態化、服務型、生成性”掛牌督導品牌,不斷優化教育治理機制,更好地為助推學校發展、師生成長,提供更加適切優質的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