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引擎,越來越凸顯其重要的支撐作用。江蘇省淮安市將教育信息化納入智慧淮安建設整體布局加以推進,形成了從頂層設計到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問題導向;目標引領;機制優化;重點突破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6-0030-02
【作者簡介】張元貴,江蘇省淮安市委教育工委(江蘇淮安,223001)書記、江蘇省淮安市教育局局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
教育信息化對引領教育變革,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國家戰略。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促進均衡、提升質量,“學在淮安”品牌內涵不斷豐富。淮安在蘇北率先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督導認定,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八個實驗區之一,受到國務院表彰。
在推進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淮安始終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引擎抓緊抓實,將教育信息化納入智慧淮安建設整體布局加以推進,形成了從頂層設計到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的良好局面。
一、突出問題導向,切實做好統籌規劃
近年來,我們立足淮安實際,針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短板和瓶頸問題,出臺系列文件,統籌推進教育信息化一體化發展。一是市級層面加強頂層設計。2015年,淮安啟動“智慧淮安”建設,智慧教育被列為重點項目先期啟動并建設。在市政府召開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會上,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期間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舉措。二是縣區層面立足整體推進。各縣區按照“先試點、樹標桿、再推廣”的思路,制訂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方案,搭建統一平臺,進行資源整合與建設,“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教育部門實施、學校應用”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機制初步形成。淮陰區、洪澤區創新機制,多元投入,在解決區域平臺建設的資金問題上進行了有益探索。三是學校層面注重融合應用。市教育局對各學校提出統一要求,要求校長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在全員參與、齊抓共管上做文章,在智慧課堂打造、“人人通”空間使用、資源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制定激勵制度,開展特色空間應用評比,從真正意義上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讓師生切切實實感受到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重要影響。
二、突出目標引領,從嚴落實工作責任
在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會上,市政府與縣區政府簽訂教育信息化建設責任狀,市教育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十三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一是責任更加明確。市政府明確提出縣區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責任主體,要統籌規劃,制定支持政策,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是實施主體,要把握需求,因地因校制宜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二是要求更加具體。市政府對各縣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明確目標,并強調進一步做好資金統籌,要求縣區將教育信息化重點項目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建立健全從公用經費中列支運營維護保障經費的機制,每年教師培訓經費不低于25%用于教育信息技術專項培訓,確保“三通兩平臺”、智慧校園等建設任務高水平達標。三是評價更加細致。將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教育督導內容,加大督查指導力度,確保有責任部門抓推進、有專門人員抓落實、有嚴格標準保質量、有各方資源作保障。修訂完善考核評價辦法,不僅評價顯性的建設成果,更要評價服務質量和應用水平;不僅評價在育人環境和手段層面對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貢獻,更要評價在育人目標上的貢獻,努力形成應用驅動的鮮明導向。
三、突出機制優化,深入推進融合創新
我們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在完善發展機制上動腦筋、想辦法,大力推進“三項融合”。一是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改革深度融合。我們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維護公平、促進均衡、提升質量、聯系群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堅持以信息化促進課程改革,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推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變革,推動教學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模式重建和質量提升。近兩年舉辦以“互聯網+”、遠程同步互動等為主題的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30余次,吸引線上線下3萬多人次參與。三是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堅持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用好大數據分析、信息化校園管理等手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管理流程的優化與再造,提高教育管理精細化與教育服務精準化水平,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四、突出重點突破,整體提升建設成效
堅持以點帶面、重點突破,重點加強“四大建設”。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市政府將教育云平臺建設納入“為民辦十件實事”項目予以推進,全市中小學目前基本實現百兆寬帶到校,多媒體教室基本滿足使用需求。未來幾年,我們將重點推進教育城域網升級,在2018年底前實現60%以上的校園無線全覆蓋,到2020年實現千兆光纖進校、百兆到班,“三通兩平臺”覆蓋率達到90%,建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泛在學習環境。二是加強數字資源建設。以實施“淮安十大教學模式”數字化工程為抓手,積累了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廣泛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全市400多所學校、3萬余名教師參與曬課,獲評部優321節、省優647節,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連續兩年優課數量居全省小學組第一。未來幾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數字資源開發、擴充,力爭到2020年資源建設總量達到100T。三是加強應用能力建設。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對教師開展不少于50學時的專項培訓,組織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班。近三年,全市有600余名師生在省“領航杯”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有8個集體、260余名教師在國家級教育信息化比賽中獲獎。未來幾年,我們將進一步提升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應用能力,努力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四是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全市已經建成智慧校園50所,省級教育資源服務平臺覆蓋率達到80%。未來幾年,我們將進一步提升智慧教育實施水平,做到重抓標準完善、重抓過程管理、重抓能力提升、重抓教企合作“四個重抓”,探索智慧校園創建的淮安范式,確保到2020年全市60%的中小學創成智慧校園,將智慧校園打造成淮安教育信息化的亮麗窗口。
教育信息化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將準確把握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內涵要求,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的技術路徑,堅持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導向、應用導向、融合導向和創新導向,讓信息技術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教育的內涵品質插上騰飛的翅膀,為進一步彰顯淮安教育“人人學有其所,人人學有所獲,人人學遂其愿”的個性特色提供不竭的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