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韋華
(新晚報,哈爾濱 150000)
淺談全媒體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
宋韋華
(新晚報,哈爾濱 150000)
傳統媒體;新媒體;全能型人才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媒體形態日益豐富,互聯網、手機的出現及其融合,將我們推進了全媒體時代,新媒體的“新”,主要體現在即時性、交互性以及傳播方式的多樣性上,因此,傳統報業的新聞業務變得多元化。由此,不僅給傳統報業帶來思想觀念的變化、思維方式的變化,也給傳統報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挑戰,應對這個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首先是人才的競爭和挑戰。因此,高素質的人才便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主動力。新媒體時代什么樣的人才才是合格和必需的?
最近一些年發生在新聞界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在向新媒體流動,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很多人至今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體的,因為看上去新媒體和舊媒體比較,它依然不像是媒體,或者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問題也許正在于此,新媒體為什么非要像媒體?你也可以把它叫作新媒介,媒介和媒體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的許多人一直秉持著一種媒體思維,以媒體自居,以做媒體人為驕傲,在他們眼里,新媒體終歸不是媒體,不是正規軍,是散兵游勇。而時代卻將“散兵游勇”們變成了“正規軍”,而且急需“擴編隊伍”。下面,讓我們看看合格的新媒體人應具備哪些特質。
人類的信息傳播基本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事實層,也可以說是告知層,簡單告訴你發生了什么。第二層是解釋層,涉及有真相的事實,需要有專門人才來解釋,并且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對真相感興趣。第三層是觀點層,可謂意義層,以評論為主,這個層次的受眾就更少了。這三個層次也對應著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階段、故事階段和評論階段。新媒體不客氣地把傳統媒體逼到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說,新媒體的速度在信息傳播的第一層次上占了優勢。
好的內容還是要靠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生產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內容似乎還是來自于舊媒體。今天不缺少渠道,缺少的是內容——有價值的內容。如果內容僅僅停留在信息層面,甚至于滑落到數據消費的地步,那么,人們只會變成故事消費者。當多渠道遇到了少內容,渠道的豐富多彩有可能襯托出了內容的捉襟見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為王”才變得如此重要,因為好的內容在各種信息的狂轟濫炸下變成了稀缺品,再加上這些年新聞行業優秀人才的不斷離開,加劇了有價值內容的缺乏。
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個普遍比較悲觀的看法就是舊媒體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體。為什么?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做傳統媒體的人缺乏互聯網思維,先不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否準確,單說這樣一種現象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從20世紀末網絡媒體成氣候之后,全國的傳統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報紙辦網十年不成。究其原因,傳統媒體慘遭滑鐵盧的最大問題似乎是傳統媒體人缺乏互聯網基因。
為什么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很難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舊媒體人并不想變成新媒體人,或者說他們也不大可能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媒體人。對新技術缺乏了解,對新寫作方式不能駕輕就熟,對新渠道、新流程、新市場、新平臺的迷茫,讓舊媒體人很難適應當下的新形式。于是,懂新媒體,會運用新媒體成為每個老傳媒人的新課題。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字的敏銳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精確新聞主義的復興,但是,它的確反映了數據新聞的重要性。今天的數字媒體和數字采編人員明顯比過去站得更高一些。大數據一個很直觀的表象就在于它可以把用戶分成很多群體,力爭做到精準服務。細分受眾,是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的一個方向。只有迎合細分市場,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因此,多多熟悉大數據和統計,是對新時代媒體人的又一要求。
此外,做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媒體人,還必須培養自己具備幾種本領。
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教授所說:“沒有哪一個領域像新聞傳播一樣如此認真對待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我們的課程必須緊跟最新技術的發展。”全媒體時代,除了傳統的采、寫、編、評,還要掌握新媒體技術、互聯網思維,最好能充分了解受眾需求,如此才能創作出讓人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文字素養、產品思維、營銷手段……越來越像一個 “多面手”。全媒體時代,我們要迎合跨界融合趨勢,拓寬知識面,加強人文素養和跨專業知識的學習,鍛煉對不同媒體平臺和表現手段的駕馭能力。有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中迅速適應緊湊的工作節奏,更好地勝任全媒體新聞采訪工作,更多地推出精品力作。
新聞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行業,全媒體時代,更需要加強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創新能力也應是必備的“基本功”。只有具備創新能力,才能更加善于涉足未知領域,善于從盡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現象中尋覓到有價值的新聞,善于用新的視角、新的手法報道事物。
全媒體背景下,職業采編人員的核心價值已不再是簡單的采集信息并將其報道出去,而是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中,合理篩選、鑒別、評價真正有價值的重要信息,將這些雜亂的信息進行有邏輯地整合和梳理,在此基礎上向受眾提供有價值的解釋和觀點,幫助受眾更加真實、系統、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社會動態。此時,記者這一角色已逐漸向“把關人”轉變。這一大環境下,更需要記者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陣地”意識,以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勇氣。而一名采編人員的人格養成以及對職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接受的專業教育。因此,應將培養自身的職業精神和道德素養擺在首要位置,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黨的方針政策等理論學習,培養“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陣地意識,注重“秉公無私、實事求是”品格的養成,如此才能讓自己具備新媒體人的基本品格。
全媒體時代,只有掌握新信息技術的傳媒人才才是媒體的核心人才,以最快的速度成長才能讓自己處于不敗之地,也才會成為媒體的核心人物。□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