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潛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150000)
記者在提問中應具備到位意識
陳 潛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150000)
記者提問;到位意識;實現途徑
假如有人問你:你會提問嗎?作為一般人,你或許會認為這問題很可笑。但作為一名記者,就不會輕易覺得這個問題可笑了,因為經驗告訴我們,作為電臺的記者,提問的成功就等于采訪的成功。
就一般情況而言,一個新聞事件的采訪過程,通常包括三大部分:第一是記者對現場的觀察,這主要靠敏銳獨到的眼光,這就是新聞中說的“用眼”;第二是對材料事物的研究,這主要是對材料的取舍,這是用“心”;第三是提問,如果說觀察的研究材料是用眼和用心,那么提問則是“眼心”并用。因為現場出現的情況往往是很突然的,而這些突然出現的情況往往超出準備的范圍。這就要求記者在這稍縱即逝的第一時間里及時、深刻、機智地發問,它包括記者的經驗、常識和智慧,因此可以認為,在采訪的三個過程中,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
正因為采訪中提問最難最關鍵,我們才經常發現一些十分可笑的采訪提問。比如某人獲得了一個榮譽,立即就有話筒伸過去,提問:“你現在感覺如何?你當時有什么想法?請你談談感想。”諸如此類問題,不是讓采訪對象不知從何答起,就是讓聽眾毫無興趣。這些提問要么大而不當,離題萬里;要么意思模糊,讓人無法回答;要么俗不可耐,讓人覺得司空“問”慣,提不起回答的興趣;有的甚至因不懂不通而胡亂發問,結果貽笑大方。
出現這樣的提問,原因在于記者沒有弄清楚提問的意義和目的而輕率發問,就一般情況而言,提問是通過記者對當事人的發問,把新聞事件的重點、意義甚至當事人當時的感情色彩用問答展示展示在受眾面前,使新聞事件更具立體感,給受眾以身臨其境之感,增加新聞的可聽可視效果。在此,我想談談記者在提問中應該具備的到位意識。
在新聞采訪中,特別是突發性或者事件性新聞采訪,時機稍縱即逝,采訪的關鍵就在于準確的提問。準確的提問就是要一步到位,不繞圈子,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使采訪對象準確無誤地回答問題,使受眾直接獲得最重要的新聞信息。但在實際采訪中,要做到準確提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出現幾種問題:有的是大而不當的問題,比如“請你給聽眾講幾句話”、“請問你有什么想法”等;有的是模糊不清的問題,比如“你為了今天的成功都做了哪些準備”、“你是怎么取得今天的成績的”等;還有的是提外行問題,由于對專業缺乏了解,常常在提問中錯用術語,錯提問題。
美國記者麥克道爾說:音樂家、科學家、作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有名望的人,如果你要采訪他們,你要向他們提出問題,那么你就要了解他們,使你的問題更準確鮮明。
提問的準確到位,除了采訪前的充分準備之外,要注意以下幾點:1.提事件中最主要的問題;2.提采訪對象最感興趣的問題;3.提受眾最想知道的問題;4.提受眾容易引起誤會和眾說紛紜的問題。如果記者在采訪中能做到這些,而不是在枝節問題上喋喋不休,才有可能在有限的采訪時間內,獲得最滿意的回答和最重要的信息。
采訪提問要隨著新聞事件和人物的發展以及采訪對象的回答連續追問,以加深采訪的質量和力度。
任何新聞事件都有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是新聞的原因,是背景;現在是新聞的事實,是現狀;未來是新聞的發展,是后果。影響記者對新聞事件提問的深刻與否,在于提問的著眼點是選擇新聞事件的現狀還是背景和后果。追蹤提問就要求記者在采訪中時刻保持清醒,對采訪事件的三種狀態有選擇性的提問,給提問確定一個主題,而不能讓采訪對象有推脫或轉移的機會。這樣的追蹤提問成功的范例有很多,張學良在接受日本NHK電視臺采訪時,記者就根據張學良的經歷準備了上百個人們感興趣和較敏感的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記者不僅要具備廣博的學識,對采訪對象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充足的自信心。
對新聞進行追蹤提問,首先要全面掌握事件的過去,了解事件的重要程度;其次要對可能產生的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判斷也依賴于記者的綜合分析能力,只有當記者有了正確的判斷,才能在眾多復雜的問題中選擇最深刻的問題,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
在采訪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對于同一個新聞事實,同一個采訪對象,各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卻各有側重,各有特色,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卻獨辟蹊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主要差別就在于切入問題的新奇獨特的角度。因此,在采訪中設計新奇獨特而又切實可行的問題,是記者智慧和經驗的高度體現。
怎樣才能使提問新奇呢?首先要考慮運用逆向思維,不僅要從正面,更要從反面來看問題,這樣就可以通過多次的相互否定來深入理解新聞事件;其次要運用跳躍聯想思維,從單一的事件聯想到更多的事件,從而利用時空的切換達到更廣泛比較的目的,引發新奇的問題;第三,不要老生常談,別人問過的不問,眾所周知的不問,沒有新意的不問。
以上是我對采訪中的提問所做的粗淺論述。黑格爾說: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對于一個記者來說,就需要不斷地提高理論素養,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把自己練就成會看、會想、更會提問的專家型記者。□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