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鑫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00)
網絡時代“直播”在廣播節目中的運用
王懷鑫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00)
廣播節目網絡直播;特點;優勢和劣勢
互聯網自1969年誕生以來,經過30多年的成長,特別是近十年的發展,規模呈幾何計數增長,普遍認為其已成為超越雜志的“第四媒體”。近幾年,在互聯網大力普及的大背景下,“直播”這把火被點燃了。短短幾年時間整個網絡“直播”行業便迎來一片昌盛繁榮的景象,而如何在廣播中運用網絡“直播”的手段為廣播節目增色,是本文重點要探討的課題。
目前為止,網絡媒體還沒有給網絡時代的“直播”一個標準的界定,只能通過傳播學和電視現場直播的概念,對網絡“直播”進行一個簡單的定義:在現場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進程同步制作和發布信息,具有雙向流通過程的信息網絡發布方式。其形式也可分為現場直播、演播室訪談式直播、文字圖片直播、視音頻直播或由電視(第三方)提供信源的直播;而且具備海量存儲、查尋便捷的功能。通過此概念我們可以看出,網絡直播和電視直播在大的范疇中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很多方面網絡直播有著它自己的優勢與特點。
首先是快捷性,網絡“直播”在網絡、硬件和軟件條件的支持下,用戶只需要在想觀看直播的時候打開身邊攜帶的便攜式通信終端,通過網絡連接,即刻就能觀看到你需要的一切。第二是互動性,網絡時代的 “直播”不僅可以讓用戶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中全面的了解事件發生的過程和最新的動態,讓受眾與事件發生現場更進一步,而且受眾可以通過論壇或即時留言板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在線關注同一事件的用戶一齊討論。第三是靈活性,網絡進行“直播”后,相關的視頻資料依然可以貯存在網絡平臺上,受眾如果錯過了直播觀看,依然可以在任何時間,通過網絡平臺對錄制的視頻進行點播,這樣的觀看更加靈活,更加貼近受眾。
廣播節目的神秘感在于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也是廣播媒體一直以來的媒體特色。“直播”在廣播節目中應該如何運用呢?我覺得有以下幾種情況。
在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推崇“真人秀”系列的時候,觀眾更多的文化需求轉移到了網絡直播平臺上。因為其雙向交流、互動性更強的特點,使得網絡直播平臺上的觀眾可以很輕松地利用彈幕系統和自己喜歡的主播進行互動交流,使得網絡直播更加“親民”。目前多家廣播電臺開通了直播功能,聽眾不僅能夠收聽節目,并且能夠在線觀看。主持人在直播間的一舉一動可盡收眼底,滿足了聽眾的好奇心。但是此種形式的直播必要么?我覺得有需要但不必要。從黑龍江省內的媒體情況看,廣播媒體開通日常節目的直播功能,在線觀看人數并不樂觀。而且,畫面的清晰程度不佳,和在線觀眾的互動幾乎為零,受眾體驗并不完美。此種形式,聽眾一時新鮮,但是持續關注度不足。
以往,每逢重大節日或者活動,畫面呈現方面一般都是電視臺擔綱拍攝制作,對于廣播而言完全是隔行如隔山。網絡“直播”形式的出現,讓新聞的傳播速度更快,也彌補了廣播節目沒有畫面的劣勢。相比與電視臺的前期拍攝、后期制作,網絡“直播”優勢盡顯,它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新聞畫面,觀眾不必來到現場就能收看和感受新聞發生地的熱烈氣氛。網絡“直播”只要有手機、網絡就可完成,相比于電視臺的大包小裹,顯得輕車簡從。網絡“直播”以其信息渠道更快捷使得文化信息傳遞更加迅速和便利,加上其新穎的樣式和相對便捷的服務給受眾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與聽覺享受,特別是網絡“直播”雙向交流的特性給予了受眾們應有的尊重,這樣的形式受到了網友特別是年輕網友們的推崇和熱愛。廣播節目這種重大節日和活動的網絡 “直播”收效很好,容易形成聲勢,引發關注。
1.從網絡“直播”的角度看,在廣播節目中運用網絡“直播”,拓展了網絡的傳播內容,特別是作為網絡媒體,缺乏的就是信息資源和權威性,兩者的融合,達到了雙贏。
2.從廣播節目的角度看,隨著技術的進步,受眾不滿足于廣播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的宣傳模式,渴望看到收音機里的人。在廣播節目中運用網絡“直播”,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同時擴大廣播的影響力。
網絡“直播”環境混亂不堪,網絡主播群體混雜,為吸引眼球賺人氣很多“直播”內容都低俗不堪,當廣播節目運用網絡“直播”后,一定會缺少這些吸引觀眾的低俗內容,支持網絡“直播”的人還會占據幾何?要知道,大眾看網絡直播基本上都是沖著吸引人的內容而來。當某種意義上而言,當內容管制加強,主播門檻被提高,直播內容得到管制也會一定程度上為整個網絡“直播”行業打造健康的發展的生態,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廣播中運用網絡“直播”的增速會放緩,兩者融合的未來發展道路仍需探索。□
(編輯/穆楊)